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天大”的事上有天大人的坚守

天津大学 2019-04-14

昨天,是第五个全国扶贫日。天津大学扶贫干部宋鹏被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天大人走访农村,扎根基层,打造特色帮扶之路,为扶贫贡献了一份天大智慧,加上了一份天大力量。



津云视频:《臊子书记》


2000元能干什么?

也许是一双新款的球鞋

或是一个月的生活费

却是他们辛劳一年的成果

 

一碗普普通通的臊子

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平台

一名充满理想的天大人

让一个村庄的生活得到改善


甘肃陇南行,扶贫大寨梦


2018年10月,天津大学青年教师宋鹏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2015年8月,为响应国家号召,天津大学教师宋鹏奔赴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用三年的时间在沙湾镇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让村里农产品借助互联网走出大寨,为村民铺就了一条幸福路,宋鹏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臊子书记”

 

初到大寨村,看到有的村民因为贫穷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每顿只能吃土豆,家里简陋到甚至没有门板,宋鹏心底一片心酸。村里的老文书拉着他的手殷切地说:“村里没有致富带头人,现在就靠你了”“农民工作一定要从老百姓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大伙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宋鹏一直惦记在心上。


去村民家中走访是这位“臊子书记”的日常工作,看到村民们每年腊月用土猪肉做臊子下面,再加上走访天津、北京、西安、兰州等地的市场,参加全国农博会,宋鹏意识到可以通过开发沙湾特有的肉臊子,依托电商扶贫政策,发展沙湾臊子产业,同时带动养殖业、花椒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一条能够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起初村民们并不敢相信宋鹏的提议,担心销路不畅,纷纷提出不同意。为了打消村民顾虑,宋鹏又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去周边县城了解,得知大家都想吃臊子面。顾虑打消了,宋鹏又带领村干部一起到甘肃省轻工研究院进行了几次调研,确定了沙湾臊子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用从天津大学申请的1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起了臊子生产厂并注册了陇南市白龙湾农副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沙湾臊子一经上市,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断货,村民们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宋鹏也高兴坏了。之后,宋鹏又带领村民,挖掘沙湾特色,积极开发了宕昌罐罐酒、宕昌参芪蜜、沙湾蜂糖酒、沙湾梅花椒、沙湾土蜂蜜、沙湾柿饼等6种沙湾特色产品,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在发展电商富民产业的同时,宋鹏还力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成立“宕昌县青年电商荟”等途径培养村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他们对于商机和新时代下电商发展模式的把握力度。通过构建“1+X帮1”的扶贫工作模式助力农村扶贫,并与天津大学校友合作建立“季莳鲜梅花椒基地”、“季莳鲜中华蜂蜜基地”、“超农对接”,帮助陇南山区百姓脱贫。发起为村里老人买棉被的爱心众筹、为村里13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女筹医药费的爱心众筹,将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每一户有经济困难的家庭。


在2018年2月份开展的宕昌县首届电商年货节上,沙湾臊子等特色产品收获了电商的几大青睐。许多互联网商城也于今年上市了产自沙湾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村民们的“大寨梦”眼看着就要实现,而这一切,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讲,“都是第一书记宋鹏的功劳”。臊子书记”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投入到陇南大山的扶贫工作之中,宋鹏常这样说:“我给我们村上的年轻人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自己努力奋斗,努力拼搏,你的青春才是幸福的。”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天大人的脚步遍布祖国各地

有前往贫困地区支教的实践队

有扎根地区苦心钻研的扶贫干部

西藏,宕昌,付家村……

这是他们的故事


输血变造血,千里援藏记


2550公里、海拔3700米,从天津到西藏,从平原到高原,天大附小教师祖凤国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吕学斌转眼已在西藏生活了两年。一位是从教三十年,“酸甜苦辣,痴心不改”的“老”教师,一位是科研教学“两不误”,扎根边疆的“新”青年。


2016年2月28日,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小学“组团式”援藏团队的领队,祖老师抵达了对口支援单位——拉萨市实验小学。如今,他已在西藏这片既神奇又美丽、既古老又现代的土地上工作生活了两年。



进藏前,怕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担心自己,祖凤国只轻描淡写地告诉她,自己要到外地工作一段时间。每次与远在天津的老母亲视频,说得最多的是:“老娘,您要保重身体,我过些日子就回家看您。”但这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每一次都会食言。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是每一个援藏人的遗憾,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


进藏后,除了承担日常教学教研管理工作,祖凤国还承担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西藏学生。根据藏区学生理科学习偏弱的特点,祖凤国有针对性地放慢节奏,注重方法的讲解,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实践、大胆思维、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慢慢地,沉闷的课堂逐渐活跃起来,课堂上经常传来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声、做数学游戏时开心的笑声和互相鼓励的掌声。祖凤国所带的班级,优秀率与平均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方法灵活了,觉得学习数学不难了,在六年级毕业小考中有11名学生考入了内地西藏班。


西藏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走出过高原,对外面的世界既好奇又充满向往。祖凤国就利用假期回家探亲的机会给藏区的学生们买一些礼物——白珍喜欢的天津大麻花、白玛喜欢的果仁张、卓玛喜欢的天津风光明信片、格桑需要的书包……每一次回到班里,学生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得又蹦又跳。这些礼物不仅是对学生们的奖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进了藏汉民族感情。



祖凤国认为,作为援藏教师,不仅要提高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面向整个西藏自治区,辐射并引领更多学校共同提高,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年多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上示范课、进行专题讲座、担任赛课评委、参与名师链接日、送教下乡,以及“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青蓝工程等等,他的三名徒弟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获得了优异成绩,他也做到了把新理念新方法与更多西藏教师分享,实现了教育援藏“把输血变为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藏教师队伍”的目的。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这里,援藏教师们既见证了高原环境的艰苦与艰险,也同样体会到它的美丽与魅力。眺望着连绵的雪山,仰望着流动的白云,一个声音由心而生:“来到西藏,扎根高原,我痴心不悔!”


后排左六为吕学斌老师


2016年7月27日,吕学斌与其他300多名“援友”一起踏上了三年漫长的援藏之路。在前往机场的大巴车上,想到年迈的母亲、为家劳碌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在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远赴雪域高原,不禁百感交集,几乎落泪。

 

初到拉萨,戴上洁白的哈达,吕学斌的心情如纳木措般泛起了涟漪。也许是受到了西藏圣洁自然风光的感染,白天他还没有感觉到别人口中所说的高原反应。没想到,高原反应在深夜还是如期而至,听着外面的雨声,他头晕胀,搌转反侧,不能入眠。这种难受的感觉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最终他还是克服高原反应快速投人到了工作中。

 

作为学科带头人,吕学斌主要负责西藏大学环境学科的建设。通过对该学科发展状况的梳理,他发现该学科在天津大学持续的资助下,已经取得广长足的发展。但是,该学科目前仍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淸、代表性成果缺乏等问题。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以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撰写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为牵引,始终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他的工作目标。

 

2017 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 建设学科名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写入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增学位授权审核结果,西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人选,这都为该学科未來的发展厘清了方向。在工作中吕学斌发现,该学科老师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然而主动报奖的意识不强。他通过耐心劝导并亲自组织和主笔撰写,完成了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其中教学成果荣获二等奖,科学技术奖被学校推荐二等奖候选项目。对于西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来说,这两个奖项均是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截止到目前,吕学斌已经完成了304学时的课程讲授。同时,他注重教学改革,将内地先进的互动教学UMU 平台引入西藏大学的课堂。吕学斌积极主动开设公开课,广泛邀请青年教师参与自己的授课过程,主动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分享给广大青年教师

 

吕学斌始终秉承学以致用,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他作为骨干成员,结合自己专业参与撰写的《西藏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第三方评估汇报》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他注重师徳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政教育,主动引导学生们要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引领者,带领学生开展“益起行、益起动,守护河道一公里”活动,以及“六五”环境日宣传一条街等活动,推动自治区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援藏工作已接近两年,吕学斌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黝黑的皮肤、发紫的嘴唇,看起来和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而他的心也与这片雪域高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吕学斌始终践行师德师风,立志把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 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带到雪域高原,以自身微薄的力量,为西藏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非遗+旅游,宕昌致富路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是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的县市。早在2013年,天津大学专门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每位天大人的心愿。在之前“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天津大学结合宕昌实际情况提出一项扶贫工作的新举措——“非遗+旅游”。《天津大学“非遗扶贫”工作思路》(后文简称《工作思路》)还被评为首批教育部直属高校“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


“历史上由于山高沟深、交通闭塞、来往不便,当地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成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天津大学挂职干部、宕昌县副县长吴金克介绍到,宕羌傩舞、宕昌旋活、宕昌社火......当地传承着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天大的扶贫干部们实地调研,走访非遗技艺传承人,统计挖掘当地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宕昌县有23项列于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1项,市级15项,县级7项。

 


保护好、开发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思路》中有着明确的规划,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系统性的档案,整理提炼形成系列可视化成果,与旅游、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天津大学-宕昌县文体广系统干部素能提升专题研修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保护原则和经验》等定制的“非遗扶贫”课程相继推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推进“非遗扶贫”工作。



2017年11月,天津大学与宕昌县人民政府签订系列协议,将天津大学结余党费60万元用于支持宕昌县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并设立了30万元的教育培训帮扶资金,共建高端教育培训基地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


“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天津大学通过搭建“全方位扶贫”平台,进一步拓展对宕昌县教育、文化、产业等多领域帮扶,多措并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扶贫工作新范式。



全面小康路,驻村帮扶战


走进静海镇付家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精美的墙绘和路边新植的西府海棠、碧桃等观赏树,村庄处处彰显着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无不饱含着天津大学驻村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刘书记,你们为村里做了这么多,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底!”村民王瑞芹的话代表着整个付家村村民的心声。

 

村民口中的刘书记是天津大学驻付家村第一书记、帮扶组组长刘东海。2017年8月份,刘东海和两名同事来到付家村组成扶贫工作小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精准帮扶就是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们的教育是村民们最关注、关心的问题。帮扶组充分发挥天大教育教学资源,将天津大学坚持多年的爱心家教引入付家村,定期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面向本村中小学生开展辅导活动,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今年“六一”节,由天津大学退休党员捐建的图书室正式开放,1800册各类图书让这件阅读时成为了村里重要的文化场所。


今年4月份,帮扶组组织付家村的中小学生及家长80余人赴天津大学开展“启智立德,绽放未来”游学活动。通过参观国家实验室、聆听青年千人教授讲座、与院士校长合影、观看文艺演出、参加科技嘉年华等活动,体验一流学府文化,激励付家村青少年依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进一步筑牢青少年学生学习成长的思想根基。


入户走访,撰写村情报告,为每户建立档案,这是扶贫组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基础。独头蒜是付家村的“特产”,却一直没有打开销路。扶贫组通过互联网打通销售渠道,今年6分月就将村民种植的5000多公斤大蒜成功销售。通过实地调研,更是为付家村确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高端蔬菜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该村现代化农业大棚正在建设中。


驻村帮扶,党员是核心,党建是保障。帮扶组积极完善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进村党组织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积极协调学校离退休党员走进付家村,为该村发展想出路、出点子。组织村“两委”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学习报告精神,赴北京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组建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走进付家村开展宣讲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村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带领全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今年3月份,学校还拨付结余党费26.5万元用于付家村帮扶工作。


帮扶一年多来,帮扶组成员已经成为熟悉农村情况的“知情人”、与村民肝胆相照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人”。他们扑下身子,扎实开展工作,有力促进了帮扶村全面发展。当被问及驻村帮扶的感受时,刘东海说:“驻村虽然辛苦,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全面奔小康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驻村帮扶工作犹如一场考试,农村是考场,群众是考官。天津大学驻付家村帮扶组在这场考试中,带着理想、抱着信念、真蹲实驻、真帮实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天大人走访农村,扎根基层,

打造特色帮扶之路,

贡献一份天大智慧,

加上一份天大力量。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综合媒体报道

    视频来源 / 津云

    底图制作 / 沈天袆

    封面拍摄 / 杨鸿钦

    责任编辑 / 闫明凯 严一苇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weixinteam@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