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91岁的他这样做来践行入党誓词!

天津大学 2019-04-13

他1946年参加革命,曾任地下党支部书记

他1948年考入北洋大学

他在北洋遇到了一生所爱的夫人

一起在北洋读书

一起在北洋工作

一起从北洋退休


他是高瞻远瞩的天津大学管理系筹办人

他是兢兢业业的原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

他是栉风沐雨的天津大学关工委创建人


他从未忘记践行自己的誓言


他是——印邦炎先生


2019年1月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读懂中国》节目中
播出了印邦炎先生的相关节目


步履蹒跚,却不灭工作的热情

背影佝偻,仍不减对党的赤诚



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个终生啊,不是奋斗到退休,也不是奋斗到把我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我的研究生都毕业了,所以我才把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作为我践行入党誓词的一项工作来做。


——印邦炎




1946年4月在南京参加革命,1946年10月入党。解放前曾任同济大学新生院地下党支部书记,1948年因遭敌人拘捕,逃离上海转至天津考入北洋大学,195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并从事党的工作。


改革开放后,参与筹建天津大学管理学科,曾任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1989年光荣离休。



离休后继续从事管理学科建设和一些科学研究工作。1993年参加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至今,现任天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4年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多次荣获全国、市级、校级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7年9月荣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



在学科建设方面,印邦炎是管理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在科研教学方面,他离休后进行了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的可行性研究;在公益事业方面,他受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他坚持工作22年,面向学生办讲座,进行理论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他将“新长城”资助项目引入天津,成立“新长城自强社”,开展早点工程。由于贡献突出,200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得“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杰出贡献奖”


印邦炎先生与学生的合影



下面是印邦炎先生讲述解放战争后期

进步社团和共产党员的故事


印邦炎:永不褪色的记忆


1946年,我在南京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我就读于同济大学,因为参加爱国民主学生运动遭到通缉。为躲避搜捕,我从上海来到天津,并考入北洋大学。


当时,北洋爱国民主运动的主题是“反南迁”,这是党中央的统一部署。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三大战役即将开始。为保存实力,国民党政府计划先将东北大学等迁至北平,接着把平津地区的主要高校及重要文物迁至江南。针对此,党中央指示国统区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矿企业、文教单位、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人才完整保存好,待解放后交还人民政府。北洋大学是“反南迁”的主要阵地之一。 


反南迁斗争开始由我党控制的学生自治会出头领导,主要工作之一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解放战争的形势教育。学生自治会下设的学艺股,在化学楼有一间阅览室,里面有很多进步书籍,尤其是“解放战争形势图”,每天都会按新华广播电台的战报,让大家了解放形势,坚定留津的信念。此外,北广歌舞团、黎明歌舞团、北洋剧社、大路社等进步社团都以大字报的形式反对南迁。起初,由于校内的南方同学较多,主张南迁的占多数,但经过地下党、进步社团的宣传教育和进步同学的反复谈心,让广大同学认清了形势,反南迁的逐步占了多数。


学生自治会曾组织过一次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们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以学生代表大会的名义正式决议不南迁,并成立“应变委员会,开展组织师生留守天津迎接解放的各项工作。应变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张恩桐、章硕夫、何国模等五六位进步同学。当时,校长张含英在南京向“教育部”汇报工作未回,总务长王志超等人准备南下,应变委员会便从他手中将南迁经费控制住,用于反南迁开支。


1949年初,解放军包围天津,西沽校址是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前沿,重兵把守。为了师生的安全,应变委员会将重要的仪器设备搬至南大楼地下室保存,帮老教授在市内五大道租房安置,广大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则搬至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今天津美院),住在主楼地下室和部分教室。


当时,应变委员会利用扣下的南迁经费买了一大批小站大米、黄豆、咸菜,解放军围城以后吃不到蔬菜,但同学们(包括女师住校同学)每天都能吃饱大米饭和煮黄豆咸菜,比在学校吃丝糕窝头还香,衣食无忧。


借住女师期间,学生自治会也未停止工作,学艺股把阅览室搬来,两校学生都可以阅读进步书刊,了解战争形势。我每天在阅览室参加值班服务,平时借书给同学阅读,有时也与同学聊聊书刊内容。有的同学喜欢和我聊,因为不少书刊我都先他们看过,同学来借书我可以介绍该书内容梗概,借此向同学推荐进步书籍。


当时,学生自治会旗下有一个“北洋生活社”,曾主办过《北洋生活》,每期八开四版,刻蜡板印刷出版。社长是吴以鳌,总编是金月亭,刻蜡板则是林延江、詹同济(詹天佑之孙)。大家同住女师,又不上课,所以时间充裕,几乎每天出版一期。他们经人介绍向我约稿,结合在阅览室的工作,我每天写一篇进步书刊的介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前苏联新文学丛书和茅盾的《子夜》、《腐蚀》以及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胡绳的《新人生观》等等。我每期都有稿投,竟成了这个刊物的专栏撰稿人,除了书评以外也写一些小品和短篇散文,满足刊物的需要,也是向广大同学做宣传工作。后来,吴以鳌、金月亭即将毕业,就把我选为社长兼总编,每期八开四版铅印出版,内容也丰富起来。这份刊物直到1951年定名天津大学时才停刊。


女师学院大门对面是操场,1949年1月13日,国民党军队在这里筑成炮兵阵地,成为解放军攻城的明确目标,也对广大学生构成了危险。从14日上午起,天津市区周围炮声隆隆,炮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在应变委员会的提示下,大多数同学躲入室内,以免被炮弹误伤。当天炮声未断,至15日凌晨炮声渐稀,但枪声密集,解放军步兵开始冲入女师学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


上午10时,阳光明媚,枪声停止,同学们走出地下室,解放军头戴大皮帽,一色冲锋枪,政工干部们以温和的语言,慰问受到惊吓的师生。同学们兴高采烈迎接解放。下午,进城接管干部便来到女师宣讲解放军的城市政策,部队文工团还为同学们表演东北二人转。晚饭以后,以进步同学为骨干,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附近商店、民宅进行慰问活动,宣讲城市政策,大家兴奋后都不觉得累,迎来了天津的解放。


印邦炎简介


印邦炎,1928年生,江苏南京人。1946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曾任地下党支部书记。195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并从事党政工作,改革开放后筹备天津大学管理系,曾任系总支书记、副院长、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1989年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的岗位上离休。离休后经许多兄弟院校推举,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管理类专业评估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组长,主持起草了《高等工业学校管理类专业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并在全国主持试行。后受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并担任天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多次被评为教卫工委、天津市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文字来源 / 天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视频制作 / 天津大学电视台

底图设计 / 马子涵

责任编辑 / 蓝晰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weixinteam@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