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天大的宿舍原来是这样的...

天津大学档案馆 天津大学 2019-04-12

记录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吃穿住行的演变均蕴含着历史变化的痕迹。值此新年辞旧岁迎新朝之时,让我们来从“住”的视角一睹天大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一览那些年天大的宿舍发展史。


大库房宿舍

用蓝布帘隔起的独立小世界


1895年10月北洋大学创办之时以当时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村的博文书院做校舍,由四合院式的大楼和相连的楼房、平房组成,但时隔久远,学生宿舍怎样已不可考。


博文书院外景


八国联军入侵时,博文书院校舍为德国兵所占。直到1903年才在天津城北的西沽兵器库复课,当时新建成教学大楼一座、外国教员宿舍楼、中国教员宿舍平方及学务处等新办公用房,教室两座、学生宿舍六座均由兵器库房改造而成。


相比其他学校,北洋系官办学校,经费比较充裕,学生食宿由学校供给,每月还发给膏火费,但在住宿条件上却显艰苦。


1908年出版《北洋大学堂现行一览》所刊北洋大学平面图,最左侧为武库改建的六座学生宿舍。(《北洋大学堂现行一览》由陈立先生提供)


因宿舍由武库改造,几十人一大间,却又是一人一小间,宿舍为“长方形平房,四面有窗,向南中间开一大门。平房内部,用六尺(约2米——编者注)多高的木板或板墙隔成若干约六尺宽、五尺(约1.7米——编者注)深的小房间,用蓝布帘隔开中中置一走廊。每间向着布帘置一木床,床前成直角置一书桌,而在两间之壁,开洞置一电灯(再早为一盏油灯)作照明之用,除靠在窗前走廊的一排外,白天非用电灯不可。一大间的中间是起坐处,中置一大火炉,因为板壁并不到顶,此炉使全舍温暖而有余。另外有空间作为盥洗室。初进学校的一定得住“黑间”,年级渐高,就可迁住较好的临窗房间。在自修或就睡时,把布帘拉上,就没人扰乱。围聚在起坐处又如一家人。”


赵天麟校长掌校时(1914-1920年),在原来六座宿舍(编号为甲至己)的基础上,新修庚宿舍一座,长200尺宽30尺,可住宿学生70人。


U型宿舍

桃花掩映下的第一斋舍


在赵天麟校长掌校时期,即有改善学生宿舍之规划,曾“拟在校后余地另建楼房一百十间,计楼上下共房二百二十间,专作学生寄宿舍。”这一愿景在冯熙运校长掌校后得以实现。

 

新建学生宿舍称为一斋舍,砖木结构,长500尺,宽40尺,两层楼共有房间130间,成凹字形,学生习惯称之为U型宿舍,初时学生宿舍“每间三人,窗明几净。每人一床,一书橱,鬟篓三人共用一大书桌,室内有洗脸池……冬天有暖气,规定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为采暖日期。宿舍内有工友侍候,供应开水及负责清洁卫生。”比之现代大学宿舍也不逊色。


新建的第一斋学生宿舍外观(照片为天津大学校史馆展品)


李书田校长回忆新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由以前二十年来武库旧房所隔建之式如包厢,垂帘蓝布之宿舍,移进此空气流畅,光线充盈之宿舍,不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也”。


大通铺

抗战烽烟中的竹木大通铺


抗战烽火中,北洋师生西迁陕西汉中,工学院借用城固县城南40里古路坝一座天主教堂作为校舍办学,又在教堂周围山坡上新建学生宿舍70间,以松木为屋架、以竹笆为墙顶,部分高年级学生住在教堂大院里。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增,在七星寺扩建学生宿舍五十余间,专供一年级新生和先修班学生使用。魏寿昆先生回忆学生睡的是大通铺,40个人睡一大间。


古路坝学生宿舍(照片为天津大学校史馆展品)


西北师生艰苦中不辍弦歌,在千里外的泰顺百丈口镇,泰顺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师生亦状况艰难。学院所在的百丈口镇是典型南方山村模样,学校教室木架结构、泥土夯墙、茅草做顶,宿舍租用农民的房子,还有一部分是装稻谷用的大谷仓,终日不见阳光。不仅如此,还时常受到日军、土匪的侵扰,时有伤亡。


泰顺北洋工学院旧址——百丈口镇东岸村(照片应是后来拍摄)(图片为浙江英士大学纪念馆展品)


百丈口老街,师生所租住的就是类似的房屋(照片来自《英士大学钩沉》,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抗战胜利后,北洋大学在西沽复校,四地师生汇聚西沽,为日军损毁严重的校舍经过修缮,焕然一新,饱经战火流离失所的北洋学子学习条件大为改观,高年级学生3-4人一间,低年级学生则二三十人一间。

 

40年代后期学生宿舍(照片由1949届校友赵良儒提供)


宿舍楼前与同学合影(照片由1949届校友赵良儒提供)


北洋学子在宿舍内学习(照片由1949届校友赵良儒提供)


砖木结构小二楼

卫津河畔建起新“斋”舍


1952年10月,天津大学从西沽搬迁七里台校址,从当年春天到秋天,短短几个月在卫津河畔的开洼地上建成行政楼1栋,教学楼4栋、学生宿舍21栋、实习工厂和实验室15个、教工宿舍五个新村,还有大礼堂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昔日荒地拔地而起今日巍巍学府。

 

为便于区分宿舍和教学楼,天大宿舍以“斋”命名,建筑是砖木结构小二楼。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宿舍不断变化和增加,最初宿舍集中在七里台宿舍区,共24斋,之后在六里台宿舍区建了第25-46斋(其中42斋为教师培训住所),而原七里台宿舍区1-22斋也被拆除重建(保留了23、24斋),建成47-52斋,修建了鹏翔公寓(53-56斋),近年来,原青年公寓改为学生宿舍,命名为57斋。

 

新校区继承了以“斋”命名宿舍这一传统。


60年代的学生宿舍(照片由1962级英语师资班校友田真声提供)


60年代女生在宿舍学习(照片由1964级校友刘玉珊老师提供)


1977级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女生在宿舍对弈(照片来自《相识相聚四十年 天津大学77级78级纪念画册》,天津大学校友总会、天津校友会提供)


 上世纪80年代的男生在宿舍聚会(照片由邹积明老师提供)


 90年代的学生宿舍(照片来自《天津大学》画册)


校友回忆,50年代时两间宿舍是木制书架相隔,隔音效果不理想,所以不能大声喧哗。80年代有一段时间每栋宿舍楼的一二三层住男生,四层住女生。每间宿舍内有4张上下铺的木床,一张可坐8人的大书桌,宿舍每间是6-7人。

 

即使进入21世纪初,这样的宿舍内部布局也还保留着,上下铺,一张大桌子,一人一床一柜一凳一抽屉。不过不知从何时起,都在床边挂上了床帘,拉上床帘,打开折叠小桌,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在里面学习娱乐,也不会打扰到其他舍友。购买台式电脑的同学,有专门的床上台式电脑桌,放在床的一头,睡觉时还得把脚伸进电脑桌下面去,爱书的同学还得在床里侧留出书架的空间(难以想象,高大的男生是如何在这局促的空间睡觉的)……这些都是当下学子不曾有过的体验,回忆起来仍是满满的怀念。


21世纪初建成的学生公寓——鹏翔公寓远眺



北洋园新校区本科生宿舍


在21世纪后出生的一代学子入主宿舍的年代,对舒适生活的高标准要求推升宿舍条件与时俱进,宿舍越来越现代化和多元化,配备了空调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宿舍的舒适性,让已毕业的校友们感慨和羡慕。

 

从西沽的大仓库到北洋园的现代化宿舍,天大(北洋)学子住宿条件的沧桑变化是一百二十四年来学校发展的另一种见证。


学子出门求学,从踏入天大那一刻起,宿舍就是第二个家。你的宿舍都发生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在评论区积极留言哦,小天期待大家的分享呢!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档案馆

底图制作 / 姚佳颖

责任编辑 / 刘冉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weixinteam@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