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业大不同!天大“灵魂画手”们如何完成TA!

灵魂画手 天津大学 2020-11-15


从小到大,你一定见过各式各样的作业吧?

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

那么你见过“医学”作业吗?

让小天带大家一起看看吧~



看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这是哪一专业的作业吧?




这就是天津大学 2019 级临床医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作业。虽然还没开始学习基础医学课程,但大一新生们充分挖掘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开放式作业。




任务一



在对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的深度探访之旅结束时,每位同学获得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骨头”。怀揣好奇,同学们探究发现原来这些是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的、形态极为逼真的“神奇骨头”。

作业:请挖掘神奇骨头背后的“故事”(可涉及肌肉、血管、神经及传导通路等)。



▲ 3D 打印的神奇骨头。 
▲同学们用各自的画笔还原了这些神奇的骨头。
▲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书写,一页页的附加作业纸,无一不体现出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同学们采用了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将神奇骨头的形态描述和原理分析融为一体。
▲用铅笔或水笔勾勒出附着在骨头上一块块线条分明的肌肉组织。
▲除了肌肉,在骨头相关血管的表达上也毫不含糊,大家纷纷用红色或蓝色画出了相关的动脉和静脉。
▲小小的腰椎也画得惟妙惟肖,从不同角度详细展示了腰椎的解剖结构和相关韧带。
▲还有细心的同学,用多种颜色、纹理和阴影细致描绘出女性骨盆冠状切面的解剖结构。
▲对于神经传导通路,同学们详细解析了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通过这次课程和作业,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大家表示“作为医务工作者,了解疾病的本质将极大地帮助我们战胜病魔;而要想不停留于表象,就必须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分子生物学层面的规律、组织状态及各项生理指标的作用。我们应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基础学科学习,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专家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认为,早期接触临床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爱好极其有益,对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促进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有着重要的作用。天津大学医学部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和改革,非常值得肯定。


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原处长高兴亚教授在看到学生们作业后,表达了赞许并指出:“天大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安排十分成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优秀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天大的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任务二

 


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其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

作业:通过自学,剖析 CPR 和 AED 涉及到的生理学知识。



▲学生们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基本构成,并区别了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途径。

▲至于 CPR 为什么采用颈动脉检测心脏停搏,学生们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基于阻力 R=8ɧL/πr4的力学原理做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对于 AED 的除颤原理,同学们查到了心肌细胞膜电位的原理,并阐释了静息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

▲同时,形象地解析了始于窦房结的心脏电传导通路和呼吸循环的基本中枢。

▲对于CPR过程中心脏按压频率为什么是 100-120 次/分,学生们通过查阅英文文献展开原理分析, 并绘出了频率—生存率曲线。


▲有的同学更是主动分析了中枢对呼吸和循环的神经调控机制,并对心脏停搏恢复律动进行了模型假设:心脏停搏,心室射血停止,使血压急剧下降,此时心肺低压力感受器会监测到异常的心率、血容量,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上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中枢调节将兴奋传至B型纤维,使其末梢簇状放电,以刺激心肌电生理活动。
通过课后作业探寻急救技能培训背后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纷纷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需要多次的练习,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专家点评】

天津大学天津医院院长马信龙感叹到,“每一位医学生确实都是灵魂画手。看到这些充满热情、栩栩如生的作业,备感欣慰和骄傲。天津医院作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承载体和实施地,我们会继续全力支持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各项临床实践活动,助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天津市医学会副会长、海河医院原院长吴琦认为,“从天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里,看到了精彩,看到了希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开拓了同学们的思维、明确学习的目标、触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希望同学们更加扎实学习好基础知识,不负韶华、坚持不懈、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做医德医术兼优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主负责教师、天津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李晓红教授介绍,早期接触临床旨在改善“基础-临床-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防止出现脱节现象。本课程基于循序渐进、因时制宜的理念进行了精心的课程设计,初期重点在于了解医生职业特点、培养人文素养和学习兴趣,后期将结合具体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特定的实践环节;同时采用“课前预习、课中紧跟、课后心得、作业反馈”的闭环模式将早期接触临床这门课程落到实处。医学部一直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希望大家在掌握课程所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挖掘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一系列潜能。



天津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庞博指出,这门实践课程是医学部推动落实天津大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通过多个环节的实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对医德医风、专业知识、健康体魄、美好心灵、实践技能等产生深刻的认知理解,从而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理念有机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据悉,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将贯穿6个学期,内容涵盖人文素养、技能训练、医患沟通、诊疗观摩、科研思维、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7大模块。未来医学部将在课程实践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进一步激发医学生们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同学们对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主动思考、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同学们早日成长为有灵魂、有温度、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天津大学医学部
底图制作 / 余永高
责任编辑 / 张馨怡 黄文韵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