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参会并发言
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沪宁韩正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22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此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落实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青年京剧团艺委会主任孟广禄,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级演员奚美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明晓等10位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和代表先后发言,就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同每一位发言代表深入交流,询问有关情况,就一些工作和问题进一步听取意见、进行评点,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作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参会的其他专家和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请有关方面研究吸收。
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聚焦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拿出实招硬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要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和模式,用制度形式予以固化。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国家队管理体制。要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要高质量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
丁薛祥、孙春兰、陈希、黄坤明、肖捷、何立峰出席座谈会。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和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冯骥才
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深刻性,习主席已经讲得十分透彻、明晰、系统。应该说,我们已经拥有指导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强大的思想与理论。关键是我们怎么落实。进一步怎么做才能更加行之有效,深入人心,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优势,并成为国家前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这关系到国家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工作。我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与建议。
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大文化战略上,开始了两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一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传统村落的认定。这两项工作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将中华大地上非遗基本摸清,约十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为1372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为6819个。这两项工作,我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上,我国居于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眼光,受到了国际知识界的高度认可。
当然,要对如此庞大又缤纷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保护,难度很大。更由于非遗是一种活态存在,较难把握,而且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特别是在市场中还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和左右。非遗一旦失去本色便会得而复失。保护的工作充满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最深的体会有两点:
一、科学保护是根本
科学保护就是从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独特性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内容、方法、制度与机制。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规划。
我们必需给每一项已经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文化遗产制定精确的档案;非遗是口头的、无形的、活态和不确定的,必需通过文字和音像的记录、整理与编制,才能成为确凿的依据,也是国家必需具备的重要文献。
要为每一项非遗的遗存制作“遗产清单”,设定责任人掌管,政府监管,保证遗产不再流失。
再有,保护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应依据科学制定的保护标准与规范,并运用已有的《非遗法》监督执行。《非遗法》已颁布近十年。遗憾的是尚无执行个案。
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并严格执行的保护体系,保护才有了保证,发展也有了依据。
二、人才培养是关键
科学保护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这是关键问题。
可是我们的遗产的体量太大了,人才远远不足。日韩是世界上较早开展非遗保护的国家,他们每项非遗后边都有一些专家,我们现在绝大部分非遗是没有专家的。老专家愈来愈少,后继乏人。没有科学支撑和科学判定,是当前非遗保护最大的软肋。
问题的根由,在我们大学学科的设置上。我国现在大学的学科中,文化遗产学、民艺学等还都没有独立的学科。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非遗保护与科研的课程,由于没有自己的学科地位,只能勉强地挂靠在邻近的学科上。不能独立招生,没有自己的名份,毕业的评定也受治于所挂靠学科专业不同的困扰。非遗教研举步为艰。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想通过大学的学习与研究,投身到非遗保护的事业中。由于学科的空白,招生名额受限,很多年轻人只能放弃原先的志向。
一边是亟待科学支撑的中华大地上的非遗,一边是求学无门的年轻人。由于学科的不对位不配套,学科建设的滞后,跟不上时代,致使我们的非遗保护陷入困局。
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奋发有为的生力军。如果我们能够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非遗保护事业本身的需要,我们还将渐渐拥有一支实实在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骨干力量。我们急需这方面的知识骨干与人才队伍!
从建立国家非遗档案、规范管理到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科学体系,是一件大事,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文化事业的顶层设计中予以考虑。
如果说本世纪以来前一个阶段是“抢救性保护”的阶段,现阶段应该是开始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即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规律,科学地管理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让它生气勃勃地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富民族气质与自信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久的正能量。
百寸高清投影、工业风咖啡厅…小天带你北洋园探店!
一起庆生吧!天大生日喊你共进午餐!
满园果香!在天津“水果大学”摘水果!
定格!这是我们的天大军训纪念册!
权威发布 | 天津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