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午门大展!天大策展人带你看展览!
今年九月份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正式开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是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单位
今天是午门大展的最后一日
让我们跟着来自天大建院的
策展人何蓓洁老师的步伐
一起看看午门大展吧!
下面是何老师为大家精心选取的10件展品!
何蓓洁老师代表策展团队参与央视直播介绍展厅内容
《徐显卿宦迹图册》
明 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册》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故宫博物院藏
《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的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本次展览展出了图册中的两页,观众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也就是明代中晚期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蛛丝马迹。
朱瞻基行乐图卷
朱瞻基行乐图卷,明,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宫中行乐的情景,这位皇帝颇事游猎玩好,喜欢在宫中从事各项竞赛活动。大家可以在画面上看到朱瞻基身着常服,或坐于御园观看射箭、蹴鞠、抨丸,或亲自执杖捶丸(类似今天的高尔夫球)、掷箭投壶。每个场景之间用宫墙或黄色屏障隔开,是古代的连环画形式的一种。
神武门木合符
神武门木合符,清同治,故宫博物院藏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皇帝出行到景山或北海时会通过此门。清代挑选八旗秀女也由此门出入。这块合符分成两扇,分别用阴、阳文刻“奉旨开神武门”。使用时,两者相合,则可以打开城门。
坤宁宫喜字门
坤宁宫喜字门,清同治,故宫博物院藏
坤宁宫是紫禁城内廷的中宫,明代时是皇后的寝宫,清代则仿照盛京清宁宫形制,将西边改建为满族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边成为清代皇帝大婚的喜房。清代共有三位皇帝在继位后大婚,分别是康熙、同治、光绪,他们的大婚合卺礼均在坤宁宫举行。这块喜字门就安放在坤宁宫喜房的北侧。
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兽
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兽,清康熙,故宫博物院藏
这组琉璃仙人和走兽是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间重建太和殿时烧造,原本安装在太和殿屋顶的檐角,保护下面的木构件免受雨水渗入,2006年太和殿大修时更换下来收存。从端部向内依次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在皇家建筑中,视建筑等级高低和体量大小不同,使用不同数量的走兽,按惯例用单数,一般不超过9个。太和殿在9个走兽之外又加行什,成为特例。
斗牛
龙
凤
海马
行什
狮子
天马
狻猊
狎鱼
獬豸
仙人骑鸡
养心殿铜符板及五供
养心殿铜符板及五供,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
铜制符板,上刻镇宅灵符,为守护宫室的古建镇物,供奉于养心殿明间梁架内藻井正上方。符板上的内容是佛、道两教的镇宅厌胜经咒、符咒的拼合。紫禁城内现存符板较少,仅见于等级较高或功能重要的建筑。
乾隆帝佛装像唐卡
乾隆帝佛装像唐卡,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张变装像中,居于中心的是乾隆皇帝,他自诩为文殊菩萨在世间作为轮转圣王的化身,有拯救众生,护持佛法的责任,所以对于佛教中与自己的角色相似的尊神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绘制供奉,既是敬佛,也是自勉。他的“御容佛像”,更是这种思想最直白的表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
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横披窗槅心
清乾隆三十八年,故宫博物院藏
漆纱是一种特殊的织物,由江南地区织造并进贡。展出的这件漆纱,制作于1773年,是200年来首次公开展览。它的正反两面均做金银三色西番莲、卷草和夔龙纹装饰,双面皆可观赏,且可完全透光,精美程度超乎寻常。目前,漆纱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长春宫烫样
长春宫烫样,清,故宫博物院藏
烫样是根据一定比例,用纸板等制作的建筑模型,因在制作中的熨烫工艺,名为烫样。这件长春宫烫样来自清代著名的建筑师家族“样式雷”。雷氏家族自康熙25年至清末,前后八代主持或参与了众多皇家建筑的设计,存留的近2万件建筑设计图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迄今为止,仍然是名录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图像资源。
灵沼轩瓷砖
灵沼轩瓷砖,清宣统,故宫博物院藏
1908年,隆裕太后在原延禧宫旧址上,“掘地为池”“蓄水养鱼”,命名为“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它是故宫内仅存的以砖石和金属为主体结构的西洋式建筑。目前已知这座建筑的结构钢梁来自英国,内壁瓷砖来自德国著名的陶瓷品牌“VILLEROY&BOCH”(中文名“唯宝”)。
何老师坦言:
“600周年是一个整数纪念年,人的一生只会遇到一次整百年的纪念。这次大展,不仅对于一个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纪念,也是对于古建筑研究者的一大幸事。策展工作让我们从公众展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是天大的事
跟随何老师的步伐
在午门大展的最后一日
一览展品风采
若有机会,同学们一定要前往故宫
亲眼领略文物风采!
内容来源 / 何蓓洁
责任编辑 / 韩佩仪
底图设计 / 杨嘉慧
审核 / 王鑫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