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最美学院建筑设计理念回顾:它每一天可能都不一样
按:本文摘自《大树》2020年秋季号(见下图),原刊于《建筑学报》2008年第9期,是建筑师周恺、张一谈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简称“冯研院”)建筑设计理念的一篇回顾性文字,追溯了冯研院独特文化生命的形成过程。
从项目建成至今,最频繁地被同行们问起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文化建筑和校园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封闭还是开放;对比还是协调;甚至,建筑学院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快题设计题目,让学生们做持续的探讨。其实我们认为,具体到一个项目创作,也许不会把这个问题上升到那样的高度,不同的建筑师来做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出发点是对场所认真地解读,同时,对业主的要求充分地尊重就好。
尺度略被放大的院墙围成一个60m见方的院落,用秩序和高度去和周边的老建筑呼应。另外外墙的材料、色调以及明暗关系也尽量做到相融。如果你不太经意地从路边走过去,而没有注意到这个房子,反倒是我们希望的。围合但并不拒绝,院子是可以自由穿过的,同时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洞口在减少了局部高达22m 的院墙压迫感与封闭感的同时,也有选择地形成了院内空间与周边开放空间的沟通与景观因借 (如周边的保留树木与西侧的湖景)。
大量的树木作为最能代表基地的特征被保留下来,虽然它们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原来篮球场边上的那排树一棵没少,盖了新房子,球场换了地方,但是树还在,因为很多学生曾在那里打过球、背过英语单词、谈过恋爱……
这些美好的记忆应该得到尊重。
建筑的主入口设在架空层下西侧,进入后拾阶而上半层,一整面超比例的落地长窗把湖景尽收眼底,转回头再上到二层就来 到整个房子最精彩的空间——三层通高的中厅。本色的集成木条自下而上并折转覆盖了整个右侧墙面和屋顶。天光经过细密木条的梳理和木色的浸染充满整个中厅。黑色大理石的楼梯跟整个房子一样宽度贯通而上。楼梯下面成为了展厅的储藏空间,上面有一个偏置的栏杆,把它分成台阶和坐凳,也形成了一个阶梯教室。原设计的坐凳上设有木板,施工时没钱做,后来冯先生还特意做了很多垫子,开会时拿出来给大家用。
设在三层的冯先生的湖景工作室门前一小块前厅自然就成为了讲台的位置。很多文化名人、学者包括冯先生本人都在此做过精彩的演讲,开馆那天,这里更成为了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先生的舞台。
院墙和建筑主体的墙面材质最初设想是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图也已经绘制完毕,但最终由于造价缩紧不得不放弃。经过在现场和工人师傅一起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在每平方米不到50元造价的苛刻控制内“研制”出一种非常规做法:在加细骨料的C30混凝土初凝抹面上用电锯进行纵向切割,再辅以人工凿毛,做出一种类似石材剁斧的粗粝质感效果,现场感受出乎意料得好。院子里的铺地则主要由漫地的青砖、立砌的瓦片小径以及水池边的木板路三种材质完成,追求质朴的同时希望表达一些与传统意境的融会。
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造价仅2000万元,设计却经历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倾注了我们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这期间有兴奋和喜悦,也有无奈和抗争。2005 年 5 月文学馆终于竣工开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冯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他现在每天最享受的就是等大家下班后一个人在馆里面到处转,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他满脑子琢磨的就是怎样再把它布置得更好!
春气生,寒冬过,和你许下天大的期许
人工肌肉,管道机器人:天大课题组实现软性机器人“模块化”打印!
我们把天大的日常做成了电影海报 | 这是一份寒假观影攻略
借阅517册的同学,你厉害了!天大2020年图书馆大数据新鲜出炉!
福星高照!天大宿舍春联大赏
- tianda1895 -
内容来源 / 《大树》2020年秋季号责任编辑 / 黄蕾今日小编 / 韩沁纯
底图设计 / 孙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