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原来您住在办公室”
“老师,原来您住在办公室”
此次天津疫情以来,根据防疫政策,天津大学执行了严格的防疫管理政策。自3月23日起,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倡导教师非必要不进校,居家办公,虽然学校目前允许确有需要的教师通勤,并制定了严格的通勤要求。但为了减少给在校的学生们带来风险,很多老师选择了在这个时间,收拾好行装,住进了校园里。
这个团队叫“非常6+1”
理学院胡适教授的家人在外地,也还没有孩子的牵挂,除了春节期间休息了几天之外,他都和学生们一起住在校内。确切地说,他是住在办公室,而办公室和实验室挨着。胡老师的研究生中有6位和他一样,春节没回家,就组成了这个“非常6+1”团队。
在学院的“住校教师”群组里,胡适老师发现这个群里有30多个老师,有像他一样的专业教师,也有辅导员和学院领导。
理学院胡适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封校期间达成小成就
化工学院汪洋副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化工学院2019级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潘钱峰在导师指导下,趁着疫情校园封闭,集中精力攻克了一篇小论文的撰写,而他的另一篇论文实验也在同步进行中,同时他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完成了大半。
潘钱峰的导师是化工学院副教授汪洋。在接到学校封校管理的通知后,他搬到了校内的公寓住宿。他的想法很简单:要及时关注课题组学生的动态,及时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封校让很多老师都没办法进校了,学校肯定缺人手,有很多志愿服务的工作要做。作为青年教师和党员,他觉得这是他该做的。
科研攻关不能停
机械学院任成祖教授把“家”搬到了办公室
机械学院任成祖教授、宋轶民教授、杨绍琼老师都安顿好家里后,主动搬进了校内。任成祖教授这些天正带着学生和工程师一起进行关于滚动轴承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科研攻关,这是国家制造基础专项下的一个课题。
这已经是任老师第二次“住校”了。今年1月份那次天津疫情,他就已经住了20多天,只不过那次住在学校提供的公寓中,这一次向学校申请了折叠床和被褥,直接住进了办公室。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建工学院余建星教授带着同学们准备实验材料
在建工学院余建星教授课题组,面对实验用管件加工难题,余教授带领研究生亲自切割、加工实验用全尺寸深海厚壁钢管试件,为完成国家重大工程攻关专项,开展了一系列深水、深海结构实验,及时为南海高新装备的设计提供依据。这位年轻时曾有过当兵服役经历的老教授在学生们眼里一方面和蔼可亲,另一方面又严格遵守规则。
自1月份天津疫情以来,这位大腕科学家就一直睡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仅春节回家休息了两三天。除了带学生科研,他还给本科生在线授课,对本科生和家长进行访谈,疏导封闭管理期间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疫情防控措施。每当有同学有抱怨情绪时,余老师也总是很坚定地跟他们说,为了校园的平安,全校上下都在竭尽全力,青年学生更要相信党和国家,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和往常一样没有太大差别
理学院张立兵教授也住在校园内的公寓里,几乎每天都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只是周末的时候偶尔会休息一天。如果不是因为有部分原来需要送到卫津路校区去检测的实验不能做,他感觉这段日子和平时并没有太大差别。
张立兵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24小时运转的大型仪器平台
在化工学院大型仪器测试平台,邹少兰老师主动留守校园,承担起了整个平台必须现场办理的基本日常事务和一些临时性、突发性问题的解决任务,如网络故障、化学品采购接收领用登记、设备故障检修排查等。
中心副主任靳凤民介绍,过去几年,针对学生多、测试任务重而平台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平台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研究生自主上机测试”的7×24小时的日常运作体系,为相关学科的科研保驾护航。这个24小时开放预约的大型仪器测试平台,不仅面向化工学院,也服务全校和社会公共需求。
研究生们在大型仪器测试平台做实验测试
同学们也都没有掉队
这些留校的老师除了平时的工作,还承担起如紧急送医、校门值守等志愿工作。即使是居家办公,老师们也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学生理性应对疫情,帮助学生疏解情绪,树立信心,与学生共渡难关。同学们也一样,一如往常地保持着生活、学习、科研的节奏。
材料学院的同学们正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天大新媒春季纳新啦!
创意选题、编辑排版,妙笔生花10w+!
摄影后期、周边设计,奇思妙想会闪光!
期待每一个想要成为创作者的你!
加入我们,在天大官微留下你的名字!
(简历、作品请发送到 tjunmc2019@163.com)
摄影 / 刘延俊 部分图片由学院提供
为“住在办公室的老师”点1000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