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工科怎么建?打开这份“天大方案”

天津大学 2022-11-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就对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


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聚焦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探索工程教育的新范式,率先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开拓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实现“新工科”由 1.0向2.0的跨越,引领新工科建设新方向,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



强化责任担当

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天津大学有着长期的工程教育办学基础,学校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新形势对高等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之外,更加注重培育他们在实现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近年来,不断探索了“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以工程伦理为抓手,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课堂上,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海燕”水下滑翔机作为生动的案例,给学生讲述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国之重器”科技成就案例为联结,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的行业领军者和变革者,将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学类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

“《设计与建造》课程中,将智能小车循迹与重走长征路相结合,我们在小车从零到有的过程中,深感长征先辈万里一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我作为新时代学子,立志要学用结合,科研攻坚,为努力解决国家重大卡脖子问题努力,走好新时代‘浓缩在智能路中的新长征’!”2019级未来技术学院智能机器平台学生李垚臻说。

在天津大学,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成为卓越工程师是否“卓越”的标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抓住“爱国奉献”这一天大传统,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同时,系统建设以“家国情怀”为引领,以时代责任为使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有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能力,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


学科交叉融合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藩篱


新工科之所以“新”,就在于“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模式,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师。“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需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学生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天津大学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整个课程体系由项目与课程形成“课程元”,各“课程元”以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团队项目、科研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研发项目“三类五种项目”为主链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创造和创业,强调毕业生支撑新兴产业,创造产业新领域。
学校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起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不再是某一个学院,也不是简单的各个学院或者学科的课程罗列,而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突破学生知识领域的局限,整合了多个学院、多个学科的资源,科学梳理知识图谱和逻辑链条,以项目为‘链’,把课程模块、课程内部各模块有机串联起来,重构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学院、学科、专业的壁垒,推动专业知识融合贯通,与传统的学院形成矩阵式架构,构建跨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不同的主体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涉及多个专业的“建筑行业国际化设计人才培养平台”,4000余平方的创客空间,同时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几十个班开放,打开教室的围墙,打破学科的藩篱,培育了“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等多个研究方向,让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格局更为开放。
通过通专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广泛实施项目式教学,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课堂层面。“在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同学《设计与建造》这门课程中,不同学院十多位教师将原来十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把老师们最擅长的集合起来。”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孙涛说。
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师生研讨,演讲、合作、交流、实践等全过程多维度评价,设计实践物流寻迹小车项目,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让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同步,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工科的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的方式,真正在课程中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载体,可以在载体的制作过程中,实现了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所用到的知识再去进行深加工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更直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天大已经着手设计建设多个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校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未来健康医疗平台、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平台、未来建成环境与建筑等,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些平台上推进“产学-校企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融合”,将学校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一个整体链条,并与书院制和导师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知识。


匹配人才需求

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在新工科“天大方案”中,核心词是“项目”和“平台”。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新工科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首批招收工程硕士和首批试点工程博士教育的高校,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工程科研项目和工程需求为牵引,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改变了高校工程教育过程缺乏企业参与的情况,让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相匹配。
学校把企业引入课堂,企业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把人才需求及时传递到高校。连同恩智浦、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进行平台建设,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

在天津大学的《创业实战训练》课上,有丰富经历和实战经验的创业企业家是主讲,学生是中心,老师成为助教。学生拥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前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参观、授课、讲座与互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学生有好的项目,甚至可以直接得到天使投资。在“未来30年”创新创想大赛上,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学生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引导学生能够想大事干大事。主动面向未来关注未来,真正把学生的创意激发出来,培养更多敢创新,会创新的学生。
2022年10月2日,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北洋园校区举行揭牌仪式。作为国家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未来技术学院将以求是学部工程教育改革试验田为基础,进一步凝练未来技术特色,创新办学机制,打造由院士领衔,汇聚学校优势学科,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引入企业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将学院打造成未来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形成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引擎,探索新时代学院建设的新工科天大范式。”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原续波表说。

浩瀚的星空,气象卫星正监测风云变幻;在高原大坝,无人碾压机正隆隆驶过;在万里深海,水下滑翔机“海燕”自在遨游;在手术室内,“妙手”机器人千里诊疗;在微观世界,合成生物学不断探测人类基因的奥秘;在能源领域,“微电网”“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在或即将让环境更加清洁舒适。
在新工科发展的道路上,天津大学将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教学科研新高地。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记者 / 刘延俊编辑 / 彭晚责任编辑 / 董玥欣审核 / 王鑫 李晋馥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跟小天一起“天大新工科”点1000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