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龙年书单来啦!
春
节
Tianjin University
久违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寒假在家的你
是否在逛市集、赏民俗、购年货
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闲暇之余跟随小天的步伐
在书籍中品味年俗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吧
天大龙年书单请查收
1)图说中国传统节日
作者:宋兆麟, 李露露
索书号:K892.1/S27(2)
简介:本书收录了七个中国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说形式,便于读者形象、深入体味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演变。开篇春节向读者介绍了忙年、迎年、拜年等等生动有趣的习俗,值此新春佳节,读来十分应景。
2)年画绘百态
作者:张玲
索书号:J218.3/Z7
简介:1404年12月23日,天津筑城设卫,是中国古代唯一拥有确切建城时间的城市。天津,她已经620岁了。天津毗邻北京,地处九河下梢,由漕运而兴,大运河贯通南北,人流、商品因水路而迅速互通。位于天津市西的杨柳青镇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由北京转道河北、山东的南运河上,三河交汇、水系发达,是沟通南北的漕运重镇。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刻版印制与手绘结合的形式问世,存续距今已有400余年。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画是民俗节令装饰生活的民间艺术商品,具有典型的庆祝意味。杨柳青木版年画对于传统岁月时新话题的记录,让它承载了历史过往里民间的温暖、爱憎与期待,包容了艺术品生产的单调反复中积累的技术与价值。历经了社会巨变、技术兴替、生活变迁,杨柳青木版年画与时俱进地变换着模样,不断浸润着天津的城市性格,传达着天津人的愿望情感,传承着绵长的中华文脉。
3)至味中国
作者:王仁湘
索书号:TS971.202/W86
简介:吃,是艺术,是文化,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古有苏东坡一路流放一路寻找美食,今有汪曾祺吃遍南北,用文字记录饮食的故事与感触,懂的吃食的人,才懂得生活。本书的作者根据考古发现的古代器具、壁画、雕塑、食料等物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了古代的烹饪技法、礼仪、态度,乃至于中华饮食观念的形成和认知变迁,梳理出中华饮食文化的脉络。该书是一部形色俱佳又有“味道”的历史文化读物,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看见历史餐桌上的独特风景,也可以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前储备一些有趣的谈资。
4)燕食记
作者:葛亮
索书号:I247.5/G7-5(6)
简介:三餐惹味处,半部岭南史。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5)宫里过大年
作者:《紫禁城》杂志社编辑部
索书号:K892.18/Z62
简介:皇上除夕夜也吃饺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祖宗遗训,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吃素饺子,晚清到了光绪帝的时候,饺子馅就变成各种肉馅了。他们也熬夜守岁,不能干瞪眼熬着啊,所以他们也有宵夜,乾隆帝很在意宵夜果盒的摆放。过年前七天,他就下旨安排摆果盘,御茶房摆了两天,乾隆皇帝不是很满意,直接说“养心殿摆的没有重华宫好看,你们明天把养心殿的撤了,跟重华宫学着点摆成一样的”。当年要是有相机就好了,真想看看重华宫的果盘是怎么摆的。
6)四时工巧:乡土中国寻美
作者:潘鲁生
索书号:K892.24-49/P78
简介:本书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述了农村生活的生产、服饰、饮食、节日、技艺、传说、谚语信仰、礼仪等方方面面。民众的生活看上去朴素平淡,乡土中国,似乎无穷无尽地重复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本书以“四时工巧”为名,意在追寻四时变化的时间线索,还原乡村民众的生活图景,在月令推移中展示乡村民众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场景,体现民众应对自然、生存、生产、生活的智慧与思想,呈现传统乡村生活的丰富性。民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民族的“根”文化,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传统社会生活中的意趣与智慧,知晓这三十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之巨变。
7)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索书号:H1-49/Z27
简介:汉语中用“粿”来表示食品名称并不罕见。天津的名小吃“煎饼果子”里的“果子”就是指油条,陕西一些地方把油炸的麻花称作“炸果,”江浙有一种油炸的甜食叫“油果果”。日本则有著名的“和菓子”,品类少说也有数百种,虽然这个字有时候被写成“馃”,有时被写作“粿”,有时写作“菓”实则都来自于“果”。中国对外输出的远远不止是“果子”,把馅料放进面皮里包好做成的系列食品大概是中国人对世界饮食的最大贡献之一,包子、饺子、烧麦、火烧这些词在全世界的语言发展中又有着什么样的起源与变迁?语言是一个民族活着的图腾,就让我们随着此书一起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8)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
作者:钱存训
索书号:G256.1/Q26(2)
简介:这本书其实不是很好读,光是大堆的佐证和引文注释就已经不是很好看懂,可是手捧着这本书心里却有另一番滋味。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文字是文明的延伸,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嫌帛和纸卷是文明的载体,我们民族的精神在这些易损或是耐久的材料上传承下来,让人心生敬畏。
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今日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韧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特色。第一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嫌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写材料,都分别根据考古学和文献上的资料,详细研讨。填补了中外学界关于中国印刷发明前文字记录研究的空白。
9)中国神话十五讲
作者:闻一多
索书号:B932.2/W93(3)
简介: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神话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颇具启发性和创新性,既运用中国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外国的民俗学、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
伴随着翔实细密的论证过程的还有他一贯的饱满的情绪,文章因此颇有趣味,比如在其中一讲伏羲与女娲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对比了49个相关的传说,证明了葫芦是造人传说的核心,葫芦娃的故事看来也大有文章。
辞旧迎新之际,兔年即将过去,龙年款款而来。对于中国人而言,龙一直被视为神兽,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图腾,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畅快地一探究竟。
10)中国人的音乐
作者:田青
索书号:J607.2/T6
简介:本书作者从音乐层面、地缘及历史层面、人文层面,讲述了蕴藏在音乐里的民族情感。作者讲了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器乐与乐器、民歌与民族声乐、新音乐,带领读者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走进南音、佛乐、道乐的神秘世界;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
中国音乐之独特,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能触及心底柔软的一块,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粹。作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对西方音乐的强势冲击,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创造属于中国人新时代的新音乐。
文字如瑰宝
思绪乘风而起
书中有诗,生活有美
阅尽千帆,心灵得以栖息
愿大家在书中
共赏中国年
- tianda1895 -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为“新年读好书”点1000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