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11个月,如何培养出一群天才?昆明这所大学告诉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寇铁蹄进犯华北,山河破碎,在民族危亡之际,有人奔赴前线,有人捐躯救国,有人血战到底,还有这样一群手无寸铁的人,他们擎起科学救国的大旗,为保住文化根脉的薪火前赴后继。
他们,在纷飞的战火中,和衷共济,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他们相信,敌人摧残了艺术城,破坏了象牙塔,却毁灭不了几千年来的文化种子。
他们便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
正如英勇将士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西南联大的师生在另一个战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
《战火中的青春》
这部青春励志革命历史剧
将于4月23日起
每晚7点30分播出
《战火中的青春》讲述的,就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群热血青年辗转大半个中国,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坚定科学救国的信念,历经重重考验,在炮火硝烟中传承文化血脉,在艰苦环境中追寻救国之道的故事。
该怎么把这样一个宏大厚重的历史题材影视化呢?
制作方耗费6年时间研究大量史料,先后创作、修改了14个版本,开了72次剧本讨论会,最终确定以“青春”主题作为切入点,将恢宏磅礴的历史叙事与青春激情相结合。
《战火中的青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润禾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该剧由黄建新担任艺术总监,王鹏、高翊浚执导,启用王鹤棣、周也两位95后青年演员担纲领衔主演,王鹤棣饰演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程嘉树,周也饰演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林华珺。
从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
学界巨匠
到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等
青年学子
《战火中的青春》
以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中的
六位年轻大学生的视角展开
全景式呈现“西南联大”
从南迁至北归
8年办学的风雨历程
西南联大的办学史,不仅是程嘉树、林华珺的个人成长史,更是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与国家命运血脉相连、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历史见证。
西南联大只有8年多历史,却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离不开其中的先锋、英雄和脊梁。
西南联大的辉煌,体现在教书救国的学者身上。严酷的战争并没有削弱教授们研究学问的热情。华罗庚在牛圈的楼棚里写出了《堆垒素数论》;金岳霖在轰炸中遗失70万字的手稿,凭借记忆重新撰写《知识论》;朱自清在一个个漫漫长夜因饥饿而无法入睡,仍写出了《经典常谈》等著作……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西南联大教师投身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他们的成果成为日后各个学科发展的奠基之作。
西南联大的辉煌,还体现在浴火重生的精神财富上。这种团结一致英勇无畏的意志品质,这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家国情怀,这种在炮火威胁下不屈不挠的斗争胆魄,这种在困难环境中潜心钻研的坚强信念,这种在民族大义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历经艰辛,才会愈显勇毅历经苦难,更能成就辉煌
本着为文化抗战立传、为知识分子立像、为青春理想立赞、为民族精神立碑的原则,《战火中的青春》进行了精心创作打磨,主创团队多次走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并在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等地采访调研。剧组还在云南昆明1∶1重建了学校的教室和校舍,并辗转北京、湖州、常州多地取景,只为真实还原西南联大学子艰苦卓绝的求学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这在西南联大人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始终怀揣报国救国的热忱之心,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勤奋就是一种救国,知识就是一种引领;因为他们不畏风雨,敢于斗争,以苦中作乐的精神驱散战争和贫困带来的阴霾。
在《战火中的青春》里,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教书救国的学者和读书报国的学子在战火中赓续中华民族的文脉,保留中华文明的火种,更能看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点燃中国人的爱国情、强国志。
一切已悄然,一切仍热烈4月23日开始在《战火中的青春》里让我们一起重温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的光荣历史感受“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