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杨宗凯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秉承理工精神 成就卓越人生
秉承理工精神 成就卓越人生
——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杨宗凯
2022年9月21日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向9220名新同学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从1193万名高考生中脱颖而出,欢迎你们选择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新的人生起点和梦想舞台。
同学们,党的二十大下个月即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党和国家在今年有很多的大事喜事盛事,今年入学的你们是不平凡的一届大学生,你们与这个伟大时代同向同行,你们见证了党和国家取得的非凡成就,许下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未来30年,你们将成为实现建国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你们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度过了不平凡的高中三年,克服了线上学习的困难与挑战,战胜了特殊时期备考的压力与困惑,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梦想成为了光荣的大学生,交出了不负师长培养、不负父母期望、不负人生理想的满意答卷。
你们当中,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珠峰计划”第一人杜何有同学,以高考629分的高分谱写勤学奋进故事;你们当中,有自动化学院的闫卢昊同学,曾获湖北省初中生首枚信息学国际竞赛金牌;你们当中,有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本硕实验班的陈莹同学,热心服务他人并为迎新志愿者书写浪漫。同学们,你们分别来自全国2974所不同的中学,为实现人生理想相聚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园之中,成为最年轻的“武汉理工人”。据我所知,信息工程学院新生中有两位叫“厚德”“卓越”的同学,希望你们和全体新生一道,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成为武汉理工大学新的希望!
此时此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的好奇与忐忑、兴奋与期待、喜悦与激动,我和你们一样也感到十分的高兴与激动。因为,你们是我作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迎入校门的第一批新生,具有非常的纪念意义。我希望通过宝贵的开学第一课,与大家共同感受理工之大,共同把握变革之局,共同探求卓越之道,在追求卓越的人生道路上求“一流”学问、创“一流”事业、成“一流”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的大学之大
武汉理工大学的大学之大,体现在大格局、大规模、大先生三个方面。一是“大格局”,武汉理工大学起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亲手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24年来学校始终把实业兴国、治学报国扛在肩上,始终站在材料、交通、汽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上,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交通等创新技术引领三大行业创新发展,在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绿色江海直达船、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都闪耀着“武汉理工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为服务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贡献了“理工力量”。
二是“大规模”,学校办学124年特别是近70年来,共培养毕业生近70万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6万人,是在汉部属高校中本科招生规模、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三大校区,近年来,学校与湖北武汉、湖北襄阳、海南三亚、广东佛山等地方政府和中国建材、中国船舶、东风汽车等大型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多个实习实训基地。
三是“大先生”,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大格局、大情怀、大学问的“大先生”。其中,有培养出多位材料学科两院院士的“奠基人”袁润章教授,有三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开拓者”周焕章教授,有献身造船和教育事业的“经纶手”吴秀恒教授……不仅仅是这些“大先生”,学校还培养出一大批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一大批行业企业的领军人才、一大批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一大批奋发向上的优秀青年学子,形成了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工群星”现象。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交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到来,数字经济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各行各业形成新常态、新业态和新模式,无人码头、智能交通、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乃至元宇宙的到来已经成为必然。高等教育始终与经济发展是紧密伴生关系,社会形态的变化必将造就与之对应的新教育。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大量知识型人才,而数字时代需要的是大批创新型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把握变革之局
站在时代变局的十字路口,武汉理工大学把握变革之局,面向数字时代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重构新标准、注入新动能、打造新模式,重塑“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教育新体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互联、开放、共享、个性”的教育新生态。上半年,学校部署实施了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5·30”行动计划,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一是重构能力“新标准”,引导同学们自我成长和综合发展。学校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引导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构学生综合能力标准,为你们进行综合能力画像、发放综合能力证书;加快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融合,面向每位同学发布第二课堂成绩单;在课程考核中引入更多非标准答案,引导同学们更加注重批判与思辨。
二是注入数字“新动能”,助力同学们自主学习和线上学习。如今知识都在指尖,学校正在加快建设网络环境、智慧教室、课堂实时录播、理工智课平台等数字化环境,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为你们拓宽汲取知识的渠道;开展人技结合的智能辅助教学,为你们开展线上学习提供保障。
三是打造育人“新模式”,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实施本硕贯通培养实验班和基础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系统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试点建设厚德书院、启航书院,以“书院+学院”强化通专融合教育;推进微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强化产教、科教协同培养。
同学们,你们幸运地成为学校教育数字化的首批受益者、见证者、践行者,我为你们感到高兴,也希望你们倍加珍惜。中学时代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标准化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数字时代的大学学习,你们要加快自我转变、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在学校为你们提供的智能教育环境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武汉理工大学的卓越之道
同学们,大学是你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有努力和奋斗才会让时光回忆起来更加珍贵;大学也是你们人生新的起点,越早做好人生规划,以后的人生胜算越大。武汉理工大学的卓越之道就是要为你们构筑一条通向卓越的道路,希望你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担当时代使命、夯实知识基础、锤炼创新能力,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不负时代所托、不负学校期望、不负人生理想。
一是担当时代使命,严于立德修身。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从先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近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今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赋予你们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带给你们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你们要在变局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传承“国之大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守住 “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道德底线,将“小我”融入“大我”,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同学们,你们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时代变革的宏伟浪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征程中实现卓越人生。
二是夯实知识基础,勤于博学精专。“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加快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高校迫在眉睫的战略使命。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夯实学生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能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校姜德生院士还是一个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青年教师,他从光纤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出发,敏锐地觉察到用光纤对外界物理量进行探测必有广阔的前景,于是开始了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并凭借出色的学科交叉能力,成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重要开拓者。同学们,你们要不断强化数理基础和学科交叉,在夯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战略大局中实现卓越人生。
三是锤炼创新能力,勇于追求卓越。创新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问题。学校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顶尖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科技力量。对标卓越工程师要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跨界能力,以及运用智能技术开展线上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随着数字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不断加速,希望在你们毕业进入社会之时,你们带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学们,你们要不断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成就“科技引领人才、行业引领人才、区域引领人才”(“三领人才”)的理想追求中实现卓越人生。
千锤百炼才能造就英才,珍惜韶华方能不负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7日给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回信中提出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希望大家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夯实知识基础,不断锤炼创新能力,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秉承“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武汉理工人”,在激荡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赢得位置、赢得未来,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谢谢大家!
武汉理工大学视频号
期待你的关注
精选阅读
WUT校园里来了流动核酸采样车!
赵涵钰:圆梦军旅“致青春”
武汉理工大学的夜景,很美!
武汉理工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政办公室
摄影:姚洪、许余庆、江炽
编辑:郭鑫鑫
责编:余佩
审稿:黄嵩
一起为武汉理工大学“点赞”!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