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怎么了
《马男波杰克》中的Zoe&Zelda理论
记者:“哪些事情能让你开心?”
马薇薇:“没事发生,如果今天一天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我一直都在家里静止,我就会觉得开心。”
记者:生活中的你也是进攻性那么强,那么咄咄逼人的人吗?
马薇薇:不是。我是尽可能的避免社交的人。我长期社交是会有撕扯感的。比如说我如果长期暴露在公众场合之后,会需要一段时间自己在家独处,补充宅值。宅值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没有办法接受一个月三十天都在不停地跟人见面。如果宅值不够我会非常非常蔫。
等一下,我并不想写鸡汤来着。
关于内向者的竞争力和优势的文章也有很多,我自己也并不是什么内向者逆袭典范。我也不想说什么“60%以上的CEO是内向者”这样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根据的话来激励谁。
我想写的是事实。
我在职场这些年的亲历事实是:
1.内向的性格在职场上是吃亏的。外向性格的人在职位和薪资上都会比内向性格的人总体高一些,外向的人在职场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吃亏并不是内向者的错,而是社会心理层面的潜在影响。)
2.内向者必须结合自己的职业需要运用和挖掘自己的个性上的长处(比如洞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内向本不是问题,而由内向衍生的心理问题造成职场行为上的问题就是问题了。这不仅需要我们在心理上自己关爱自己,还需要在行动层面对自己开展行为疗法,锻炼必备的技能和习惯。
比如内向设计师的演讲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而不是因为你内向,所以就不能当众讲话,不能有效沟通。
这是两码事。
有的外向者私底下嘻嘻哈哈话唠不断,但一到台面上也会无话可说紧张兮兮。很多内向的人也都是不错的演讲者、沟通者。只不过,内向的人说话更费力气而已,并不代表说不好,不能说好。
我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外做老板,他倒是挺认可我做的东西,但是单独沟通的时候还是觉得我太过安静了,应该更主动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当时觉得,我就这样了,能怎么办呢,这就是我的缺点啊。我的缺点构成了我自己啊,我就是一说话就特别紧张,一当众讲话就头脑空白。
后来在惠普的时候上了一门培训课,名字叫PPW,教授如何做演讲的。我去了之后才发现,哦原来演讲的技巧都是需要学习的。这个课不是给内向的人专门开设的,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我可爱的读者,如果你看到了这儿,我想说,真的,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本以为困住自己的是天资和天性,结果后来你会发现,其实困住你的只是自己的无知和懒惰而已。
是的,虽然内向的性格在职场上是吃亏的,容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轻易归咎于“内向”这个标签。
这样只能让自己陷入一个“出了问题怪自己的性格、遇到挫折怪自己的性格,而自己的性格又无能为力的改变不了”的沉闷情景之中。
因为你的性格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并没有错。为什么一切都要性格背锅呢?
容易紧张是因为自己太在意成败、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跟内向没有直接关系;容易自卑是因为自己缺乏自我认知能力,跟内向没有直接关系;不爱说话、不爱社交,喜欢一个人吃饭都没问题,但如果不能坦然处之,天天觉得自己在拧巴的迎合这个世界最后拧巴出了心理问题,那是因为你自己太过封闭,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这事儿跟内向本身也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作为一个带着心理问题混迹职场十几年的过来人,我想说:
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
不要轻易的把一切心理问题归咎于“内向”这个标签,然后对自己说,没办法。
因为还有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你所认为的“你”并不是别人眼中的“你”,这两个“你”都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你所认为的你远低于别人眼中的你,也低于客观的你,那么这就是自卑。
如果你所认为的你远高于别人眼中的你和客观存在的你,那么这就是自负。
如果你所认为的你略高于客观的你,同时忽略了别人眼中的那个你,那么这就是自信。
绕口令结束。
愿你的这三个“你”,可以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