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迅速积累,并被迅速排斥的“丰富经验”

柴林 柴林的设计笔记
2024-12-17

前言:本文在努力尝试阐述一种现象,观点没有什么数据支撑,就是凭经验谈一下经验的问题。所以说的也不一定对,别太当真。


01

小孩子借助自己的手指,最早学会的数字是1-1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数字世界里只有1-10,其他比10更大的数字他认知不到,或者最多只会认知为“更多”,具体多多少,是12还是19,还是20、30,他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了。

后来我们上了学,要介绍自己的能力,我们常用大三大四、研一研二、围棋1段、钢琴3级……

如果要找工作,我们通常会用类似“创业公司2年”、“滴滴2年”、“视觉设计3年”的方式来概括和介绍自己。

用人单位的HR也会在招聘平台上录入对工作经验的基本要求,这个“经验要求”的字段特别有意思。它的通用划分方式是“经验不限”、“1年以下”、“1-3年”、“3-5年”、“5-10年”、“十年以上”。

我们的人生被1-10这10个最简单的数字统治着。那个初学数字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一直跟这几个数字较劲。如果你能跟他交流并提前告诉他,他一定会选择拒绝这个数字魔咒的人生并跟你说:MD老子不干了好不。



鸣人6岁学习忍术,3年学会了螺旋丸,
10年后掌握了仙人模式,成为了高级专家 P8


02


在互联网行业,我最近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的普遍存在,那就是:

(以设计师为例)工作经验带来的职场附加价值,1-7年呈递增,7-10年呈递减,10年以上 急剧归零并变负。


自己造了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年经验附加值:因为工作年限的累积,带来的雇主对你的额外认可度。随着年经验附加值的变化,找工作或者在职场上的加分项/减分项也会变化。

栗如,柴同学与林同学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差不多,都达到了高级设计师的要求,两个人都积极认真,不同的是柴同学工作9年了,林同学工作5年了。那么柴同学的年经验附加值为较低,林同学的年经验附加值较高,那么林同学会优先被录取和培养。

再例如,如果同时还有一个木同学也是资深设计师竞争这个岗位,但是工作12年了,项目经验更加丰富,做过的项目数量是林同学的好几倍。那么木同学在和柴同学和林同学竞争的过程中,会连面试的机会都拿不到。因为工作的年限超出要求范围,年经验附加值为负数,HR不会打开他的简历。

基于上述情况,我得到了这条诡异的经验价值曲线:

这条曲线的最顶点,恰好是在工作7年的时间,我给他取了个名字,叫 Lucky 7。因为大部分同学23岁本科毕业参加工作,30岁的时候刚好在职场工作7年, 过了这个点,因为年龄带来的运气就用的差不多了。
在这7年的时间里,你埋葬了学生时代残存的稚气,改变了发型和穿着,认为每天晚上晚走几个小时把工作做的更好才是对的事情;在这7年的时间里,你的经验迅速积累,你克服了很多困难、尝到了一些成功的滋味,并依然感觉不满足;在这7年的时间里,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并且消耗着,把自己最后的青春留在了目前在职的这家公司。
这七年的一切,并不是提前计划好的。
这七年的一切,也许只是我们的本能。
但在热血本能的驱使下度过了7年,在30岁这个年龄时钟快要敲响的时候,我们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恰巧,这时职场竞争的激烈已经初见端倪。可能有人比较Lucky,已经实现了自己想要的晋升,可能有人觉得好像可以更好一点,但也不知道自己具体应该怎么做。可能也有人觉得自己并不够Lucky,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跳槽或晋升的机会,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在"Lucky 7"这个时间点,一年事情连续做了7年,自己做的是不是够好,能不能继续做好,已经足够可以非常清楚的做判断了不管你觉得自己走不走运顺不顺利,都需要看到,这可能已经是“职场年经验附加值”的最高点了,往后,你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够持续作为你的加分项将会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了。

樱6岁学习忍术,14岁晋升中忍,17岁晋升上忍。
相当于7年升P7,11年升P9


03

最后我们再看“十年经验”这个事情。
十年经验听上去绝对是很丰富的经验了,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十年经验似乎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大家已经很少说到“经验丰富”这个词了,因为说出来感觉也不太像是一句特别好的话。
这是为什么呢?刚毕业时拼命累积的经验和方法难道有毒吗?为什么累积越多反而越不值钱了呢?在日本大部分职业都是越老越值钱,在中国也有一些职业是这样的,比如医生、教师这些崇尚经验的职业。但是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行业为什么不相信经验了呢?
大家不但不崇尚经验,而且在排斥经验了。如果一件事情是靠决策的,大家都会觉得是件不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可能有这几方面原因:

  1. 过往的经验对于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世界来讲,可能是无效的;

  2. 数据驱动型的工作方法,让大家看到了数据的力量,相比不确定的经验,大大家更相信确定的数据;

  3. 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容易了,过去很多所谓经验的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信息和知识的掌握;

  4. 用户在年轻化,年轻用户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在网络上贡献者DAU和逐渐变大的消费力。


10年前在我自己到处找资料自学体验设计的时候,觉得设计是一个依赖经验的行业。但在2年前,我的老板跟我说,过去的经验不一定是好的,可能会造成局限。
所以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是否能做到持续 update?

  2. 如果你跟比你小5岁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竞争,你能发现并凸显自己的优势吗?

  3. 如果你的老板比你小5岁甚至更多,你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尽快转型吧。



抱歉写这篇文章可能会增加大家的焦虑感,但在互联网行业的现实是:
焦虑,也要趁早。晚了真就没啥用了。


后记:
象鼻曲线所讲述的并不是生命周期曲线,即便随着年龄的变大,年龄、体力和经验不再是优势了,也不代表你没办法在职场继续发光发热放光彩。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柴林的设计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