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游戏的一点姿态和勇气

柴林 柴林的设计笔记
2024-12-17


1

最近几个月的视频时间都在看《荒野独居》(《Alone》),一个野外生存领域的竞赛节目,在B站刷露营视频时偶然看到的。实在太好看了,一季一季的接着看,最近基本把9季都看完了。

关于生存与竞争这件事,这个节目呈现了一个个浓缩后的故事。规则很简单,每季10个选手,在同一地区,自带自选的10件装备进入竞赛,坚持到最后的人获胜。参赛者需要在野外想办法面对饥饿、寒冷、孤独等问题,当然,还要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和危险。

在生存面前,一个人的技能、运气、选择、心态,以及基本的身体条件都在综合作用,决定了你能坚持2天,还是2个月,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获得最后的百万美元大奖。

过去15年以来,如果说我在努力做一件什么事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叫做:努力生存下去,在我选择的北京互联网这个行业里作为一个设计师生存下去。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近几年来行业大环境冷风阵阵,寒冬、疫情、灰犀牛、黑天鹅、35岁危机、裁员,堪比《荒野独居》第七季的北极圈挑战。

在这个生存游戏中,我觉得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存的残酷,草率的、短视的选择,或者经常拿着可以轻松退出游戏躺平的遥控按键在手中把玩,或者被焦虑的情绪裹挟、以焦虑为食并不断产出更多焦虑,不断变得更加疲惫和累觉不爱,从而没有勇气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更无从把握当下。

《Alone》第8季 R.W一个人在北极生存100天,
在赢得比赛那天,他依然身体健康,有很多食物没吃完。


2

今年很多人都过的非常艰难,这样的时候大家会自然的去想,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什么时候好起来。但实际上很有可能的结果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做设计,其实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一个选择。学过画画,会一些专业的操作软件,有某个院校的设计专业交过4年高出其他专业一两倍的高额学费,可以比较容易的在各个行业找到设计师这样的职位的空缺。一个行业不行了,换个其他行业做,也可以快速上手。

即便如此,今年还是有很多设计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自己的母校,也算是北京设计院校里以容易就业为口碑的了,但今年毕业的学弟学妹告诉我,他们这一届200多个学生能找到工作的屈指可数,能找到设计师工作的就寥寥无几了。

携程的梁建章在谈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时候,建议各位同学可以先结婚生子,之后再找工作。评论区很多人吐槽,我觉得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真没有什么建议可提了吧,不然他也不会这样说。

其实他可以说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应该把时间用在修炼内功身上, 韬光养晦。

可能大家都需要公众人物多说一些鼓励的话了。


3

从去年开始,我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两点一线的打工人的身份中释放出来了。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公司业务被砍掉、自己主动不干了,或者拿了一笔N+1出来了之类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先玩几个月。

我对这种“先玩几个月”的心态尤其羡慕,不光是因为我已经没有玩几个月的机会,更多的是因为这本身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80后可没有洒脱的资格,连想想都觉得很过分。

玩几个月后再花一两个月把设计作品集做出来。

我其实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来做设计作品集,自己做的设计项目,有条理的整理出来就好啊——我甚至怀疑有人在包装设计作品集上花的时间超出了实际做项目的设计时间。我们如果把做作品集、做晋升PPT的时间用在面前真正的设计问题上,效果应该会更好些吧。


4

作为一个40岁的设计师,看现在的35岁危机的话题,心情也是复杂的。

35岁危机归根结底是一种集体“叙事”,30多岁的人都被自媒体们带入到一个故事情节里,一旦认为自己深处这个叙事当中,就开始不自觉的扮演失意中年的角色,结果越演越来劲,直到最后假戏真做。

确实有很多35岁左右的设计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原因不是因为年龄大小,而是因为自己没有保持更新和自我成长,反倒想要一个比年轻设计师更高的薪资。

作为一个大龄设计师,我自认为在设计师招聘中是没有什么年龄偏见的,但是真的当我打开了一份又一份35岁以上设计师的作品集的时候,看到了太多重复的行活、陈旧的想法、没有太多价值的工作经验。这样的人你会面试吗?

但如果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问题理解深入,成家了有娃了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对待设计依然认真投入,薪资要求也不离谱。你会因为他已经到了35岁而否定他的价值吗?

人的价值不会过期,设计的价值不会过期,会过期的是十年前你花时间努力习得的知识。只有对自己的知识做好管理和更新,不断的把自己像系统一样迭代升级,才有可能一直存活下去。

如果你的知识是过期的,经验是过期的,就只能接受薪水打折了。并且不要把问题都简单归纳到年龄歧视、35岁危机这样的媒体词汇上。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叙事和价值,多从内因出发思考问题。


5

互联网热浪退去,资本异常冷静,大厂的人员冗余水分一步步脱干。设计师真正在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是每个老板都会考虑的问题。

这时候还是应该少谈一点“设计情感化”这种难以说清的事情,多绕着公司的核心业务目标转一转,解决一点实际的问题吧。

所以,面对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面对,正视它、理解它,只需拿一点姿态和勇气,便可以越过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柴林的设计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