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放过那些小项目,即便“没法放到作品集里”

柴林 柴林的设计笔记
2024-12-17
跟设计师聊天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日常做的这些设计项目都太小,太琐碎了。一年到头,每天都好像很忙但是没有成就感。尤其是总结自己作品集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可以到自己作品集里的像样的大项目。
对这样的设计工作日常,有人将其理解为“工具人”一般的设计职业生涯,有人将其理解为“去大厂搬砖”。
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说职场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履历打工,这样说的话,设计师除了在为自己的履历打工之外,还在为自己的设计作品集打工。设计师对自己作品集的过度重视,与雇主对设计师的工作要求之间慢慢形成一种偏差。这种偏差也导致了设计师与工作任务(尤其是在甲方的设计工作)之间的错位。
回顾过往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转做设计管理工作之后,我对这种“小项目”的价值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此文尝试概括总结一下。

1.
面试时以小见大,
一个精彩深入的设计要点
胜过宏大空洞的全面铺陈


设计从业十几年,我累计面试设计师近400人,浏览过设计简历及作品集数千份。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集都会尽可能地呈现一些比较大型的项目,在小公司干的会放整个产品的设计重构,在大公司干的会放一些关键页面的整体改版、设计规范的搭建之类的。基本上作品集包装的思路都特别相近,对比十年前,好处是现在的设计师作品集普遍变得非常完整、系统,坏处是作品集的思路大多千篇一律,作品集中的设计项目也是千篇一律,似乎都已经模版化了。
冠冕堂皇的设计改版,核心流程的设计升级,这样的项目往往集合了一个团队的设计智慧。如果在一个设计师在面试中讲到一个大项目时,完全不谈团队协作和自己在这样大项目中承担的具体角色和具体工作,上来就从商业模式谈到设计语言,那这样的讲述就不太能够令人信服。
所以,遇到这样的大项目我基本上就是听一听,主要看方案表述能力和业务理解力,不看具体的设计能力。因为我知道,这种大项目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在大型项目中其实很难看到设计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是如何独立面对和解决设计问题的。
在面试、述职、晋升答辩这样的场景中,尽可能“大”的项目可能不可或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评委和面试官也都清楚每个大型项目后面都意味着有更多的声音和影响因素。所以,对待自己的项目,最好不要在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过度包装,与其这样,倒不如花时间把自己的小项目讲的深入透彻一点,更能打动人


2.
“小需求”不代表
项目小、不重要

设计师的成长速度,不在于项目的颗粒度,而在于设计的深入度。
设计的颗粒度大小在不同类型团队有所不同。在偏创业型的团队,可能需要一天出好多张UI稿,而在大型的设计团队,很有可能一个设计细节就需要磨1-2周。这并不是说大厂设计师效率低下,而是不同团队对设计问题的深入程度和要求不同。
“设计需求”并不是用户需求,只是上游产品经理的需求,他需要你帮助他来完成他的工作。“设计需求”的全称应该是“需要设计师按照规定时间来协助完成的事项列表”。“设计需求”并不是设计工作内容的全部,只是一部分。
需求澄清,是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需求澄清的过程像是在拔萝卜。像拔萝卜一样用力拔出问题的全貌,不仅要拔出整个萝卜,还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感觉需求小、项目小有可能是因为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是的,设计师需要像用户一样思考,但不能一直只是像用户一样思考问题。

Ralph Ammer (推荐了解一下这个神人) 绘制的这个动态图形很好地说明了设计师的工作过程与设计价值。竖线左侧,是简单和轻量,竖线右侧是繁重和复杂。好的设计师一直在为用户驯服产品的复杂性,他们使极其复杂的技术显得简单易用。
有很多时候,产品经理会直接提出他们的“设计需求”:我需要在这个页面加一个弹窗,弹窗的文案是blabla。作为设计师,我们不能只看到冰山一角。这个需求看上去确实是一个“小需求”,如果在这样的项目中你没有思考虚线右侧的部分,那么很遗憾,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UX设计师。


3.
“小项目”可能其实并不小


在相对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工作中,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项目等着我们闪亮登场,反而小项目是我们的日常,占据了80%的时间。
做设计管理几年来,会被老板找、被用户骂的大部分设计问题,也都出现在这种乍看上去琐碎的日常小项目上,如果在这种小项目上出现的问题过多,大家也会觉得设计团队的工作没有做好。
有些看上去简单的小设计,对业务和用户的影响确实很直接的。举个栗子:
产品经理希望我们设计师为产品的IM消息增加已读状态,设计师按照飞书的做法,在消息气泡前面增加了一个圆圈和对号的符号,用来表示未读或已读。因为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用飞书来办公,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没有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不妥,也就没有深究这个“小细节”。
上线之后,我们很快收到了用户反馈,很多用户表示完全搞不懂那个圆圈和对号是什么意思。猎头用户通过IM消息向候选人频繁发送消息,因为大部分候选人都不能及时回复,但是一直看到消息后面有一个圆圈,就搞不懂是啥意思。因为用户很在意用户对消息的反馈,所以不仅搞不懂,还产生了误读。
有用户反馈说:“我发出去的消息都会显示一个圆圈,这是消息没发送成功的意思吗?”
还有人不理解:“那个绿色的对勾,是发送成功的意思还是已读的意思呢?”
一个小项目的小细节,给用户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成为了体验上的一个痛点。
我们分析看看,飞书用户为什么可以接受这个设计,而猎聘的用户就不行?因为在办公场景下消息的回复较为及时,并且飞书群聊场景较为普遍,在圆圈与对号之间还有一个饼图的已读进度,来教育用户。而在低频操作的招聘场景则比较难让用户理解。
虽然这个小图标的设计体量很小,但是他的出现频次非常高、影响面非常大,对用户而言也就是重要的体验触点。所以不能因为接到需求后看上去工作量很小,就认为是个不重要的小事情,从而掉以轻心

4.
能把小项目都做好,就特别不简单


并不是只有大改版才能体现设计价值,把小需求、小问题处理好,同样创造用户价值。并且把日常的每件小事都坚持做好,要比偶尔干一件大事还要难。
以一个头像上传组件为例,这看上去是一个特别小的事情。
从交互流程上拆解看下, 上传前——上传——裁切/编辑——预览——完成上传等多个步骤。并且这几个步骤中间都有很多交互细节和异常情况需要注意。把这些设计细节都做到最好,很多从业5年以上的设计师可能也没有把握。

所以如果你是从业1-5年的UX/交互/UI设计师,建议在整理作品集的时候,一定要先通过自己的案例讲清楚自己的小项目执行能力。其次,再去追求大框架、大项目、大格局。


5.
敬畏每一个设计细节,
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一项基本的设计价值观


有同学找我聊天,他觉得反复调整一些设计细节并没有对整体大的设计效果并没有多少提升,不如把这些反复修改细节的时间来思考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设计的细节重要吗?
设计的细节不重要吗?
一个团队的设计师是否重视每一个设计细节,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可以看到这个团队的设计文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在某些项目上(尤其是“年轻化”方向的视觉设计),设计的想法大于设计执行的完整度,鼓励大家进行设计创新、在创意和设计发散阶段多花一些时间。现在想来,也许我是错的。
想法和执行孰重孰轻,不好一概而论,但如果“执行没有想法重要”这样的想法,成为了一个设计团队的共识,那么将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大家会忽视细节,容忍执行层面的疏漏,在需要设计深入时浅尝辄止,不再做深入的尝试和研究。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想法轻飘、执行拉垮的结局。
虽然没在美团工作过,但美团工作文化中有一点我听闻后我特别欣赏,他们叫做“苦练基本功”。
在这样的工作文化的引导下,设计团队会不断考究每一个设计细节,会在意每一个设计文件上对齐细节是否没有做到位,会在意一个小图标背后的设计逻辑的合理性,会推敲每个小项目的设计方案如何达到最佳。
所以我觉得,敬畏每一个设计细节,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一项基本的设计价值观;重视每一个设计细节,也应该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团队的设计文化。与其去追求一些大项目,但又只能做个表面功夫,还不如去认真对待每个小项目,把小项目做深
共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柴林的设计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