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5

他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

结识鲁迅,与其亦师亦友

1925年,他加入“未名社”

成为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作家

他就是台静农

前半生是小说文学家

后半生是学者书法家


台静农



台 静 农


台静农(1902-1990)安徽省霍邱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学者、书法家。中学时期即倡导新文化运动,发表新诗。后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门,与庄严、董作宾等为同学,并成了一生的莫逆之交。其师友中如鲁迅、沈尹默、张大千、溥心畬等,皆为艺术文化界名人。1946因魏建功之推荐,由四川白沙到台湾,开始任教于台大中文系。并于1948-1968任系主任,长达二十年,作育英才无数。出版除小说作品外,尚有《静农书艺集》、《静农论文集》、《龙坡杂文》等。1990年11月9日病逝台大医院。



台静农在书房



1结识鲁迅,成为“未名社”重要小说作家


1925年,20岁出头的文学青年台静农和同乡李霁野经小学同学张目寒的介绍,初识了鲁迅先生,此后11年来始终和鲁迅保持着深厚的师生友谊,即使鲁迅在上海时,他们的通信往还依然频繁。也是在鲁迅的影响和倡议下,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等人1925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五四”时期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未名社。


当时,李霁野主攻文学翻译,台静农则从事小说创作。而且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可以说皆师法鲁迅。其代表作有《地之子》(1928年版)、《建塔者》(1930年版)等,以冷峻、沉郁的笔调,将中国旧社会的病态深刻地描绘出来。


鲁迅先生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独选了台静农四篇作品(大多仅选一二篇),给予了极高的“待遇”。并在序中评价台的作品时说:“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台静农 行书七言联

纸本镜心

尺寸:136×26cm×2


陈垣与台静农也是亦师亦友,在治学方法上对台静农影响很大。


台静农认识陈垣最初应当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1922年9月,台静农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旁听生资格,在那里听课一年有余。此时,沈兼士执掌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陈垣与沈兼士是好友,受沈兼士之托来北大国学门任导师,台静农当时就是陈垣的学生。1929年6月,陈垣任辅仁大学校长,台静农于1929年7月受聘于辅仁大学任讲师。1931年7月,台静农由辅仁大学讲师改任副教授兼校长秘书。


这一时期陈垣对台静农的学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台静农开始由小说、杂文创作转向学术研究,并在这之后撰写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著。


台静农 隶书五言联

纸本镜心

尺寸:137×34.5cm×2



2早年三次入狱,中年饱受流离之苦



台静农早年遭遇牢狱之灾,中年饱受流离之苦,在台湾数十年生活算是比较安定。



1928年初,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一书,由台静农同乡、未名社成员韦素园和李霁野合译出来,交未名社出版发行,不料该书在寄往济南第一师范代销时被截查。当时山东被军阀张宗昌割据,而北京则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张宗昌给北京军政当局发电报,要求查抄《文学与革命》的出版机构,对译者和出版者“依法严办”。台静农当时是未名社成员,于是,无故受牵连与李霁野、韦丛芜三人于4月7日同时被捕。1928年5月26日,台静农在友人常惠的帮助下,托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叶恭绰先生出面营救,方才获释。


台静农 隶书五言联

纸本镜心 1981年作

尺寸:96×27cm×2



1932年12月12日晚上,台静农被北平市公安局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入狱,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许德珩、马哲民、侯外庐等左翼教授。北平公安局内五区署署长张文杰率一群警员入宅搜查,宣称搜出了一批“反动文件”和一枚“新式炸弹”。所谓“反动文件”,指“苏联短篇小说《烟袋》334本,杂种书籍84本,来往信件一小捆”。其实《烟袋》是曹靖华翻译的苏联“同路人”撰写的短篇小说集,所谓“杂种书籍”和“来往信件”中并无特殊政治色彩和“鼓吹暴动之文字”。至于那枚“新式炸弹”,原来是王冶秋夫人高履芳寄存在台宅的铜质化学试验仪器。



入狱后,在陈垣等人多方营救之下,台静农虽无罪获释,但已难于在北平立足,被迫辞去辅仁大学教职,回故乡安徽霍邱县叶家集镇小住。1934年7月26日,北平宪兵队以“共党嫌疑”将他解送至南京警备司令部囚禁,一关就是半年,与他同案的是李霁野、范文澜。台静农第三次被捕入狱后,陈垣、蔡元培等竭力营救,始于1935年初获释。


台静农 行书于右任诗

纸本镜心

尺寸:118×24cm



1946年10月18日,台静农携家人自沪乘船抵台北。12月18日,配住昭和町五一一官舍,即后之台北市大安区龙坡里九邻,温州街十八巷六号台大宿舍,日式木屋。名其书斋曰“歇脚庵”。



3赴台湾任教,常以翰墨自娱



自从台静农来到台湾后,就一直在大学里任教,再也未写小说了。教学之余,他常以翰墨自娱。曾写到:“战后来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然而“幽兰在山谷”,要不为人知也难。


张大千(左)与台静农(右)



在台静农80高龄时,因晚辈朋友学生的张罗,执拗不过的他终于在台北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了个人书画展,此展轰动宝岛,从此大师之名声日隆。说来非常之巧,生于1902年的台静农先生,自1946年应许寿裳先生之邀赴台执教后,本只作临时之想,故刚到台北时他还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歇脚庵”,不想此“一歇”竟直至1990年台先生辞世,他再也没回过大陆。


台静农 隶书七言联

纸本镜心 1979年作

尺寸:69×14.5cm×2



其一生88年,恰巧被海峡“隔”成了两个44年!前半生是小说文学家,后半生是学者书法家。



4每感郁结,弄毫墨以自排遣


台静农的书法渊源,他曾在《静农书艺集》的序中写道:“余之嗜书艺,盖得自庭训,先君工书,喜收藏,耳濡目染,浸假而爱好成性。初学隶书《华山碑》与邓石如,楷行则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及《争座位》,皆承先君之教。尔时临摹,虽差胜童子描红,然兴趣已培育于此矣。”一段话,将他书法发蒙之过程交代的非常清楚。


台静农 行书王安石诗

纸本镜心 1948年作

尺寸:21×18cm



不过,当年作为一名文学青年的台静农从安徽负笈北平时,他的全部兴趣都在于新文学的创作,反而视书艺为玩物丧志,遂不耽于临池挥毫的笔墨遣兴。直至抗战军起,他避地入蜀,居江津白沙镇的偏僻小地方,闲时无聊,才重拾笔墨,写起王觉斯的草书来。后被老师沈尹默看见,觉得王书“烂熟伤雅”,建议不妨改学倪元璐。于是——“于胡小石先生处见倪鸿宝书影本,又得张大千兄赠以倪书双钩本及真迹,喜其格调生新,为之心折。”这是台静农先生将书学方向改弦易辙之肇始,但当时由于战乱阶段,他并未发力去学,而真正使他潜心书艺的还是后来任教台湾大学后。



台静农 行书大千居士诗

纸本镜心

尺寸:78×20cm



在1949年后的台湾,由于台静农与鲁迅及左翼文坛的亲密关系,再加之他在抗战前曾有三次入狱的经历,其行动和言语受到了台湾当局的严密监控。在此背景下,台静农遂开始寄托浸淫于书学翰墨之中,所以才有他“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之语。


台静农 行书“补过斋”

纸本镜心

尺寸:26.5×123cm



台静农先生的书法,真草篆隶几乎无所不能。不过他曾称自己因不通“六书”,于“两周大篆、秦之小篆”,虽喜欢但却“碰也不敢碰”。然此也是老一辈学人之谦辞也。笔者曾见他一幅篆书条幅,以篆书碑额体兼有《天发神懴碑》的笔意,高古而不俗。其隶书受邓石如影响颇大,后改习《石门颂》,结字庄严肃穆,用笔老健风霜;观其线条瘦硬清醇,且笔笔脉络贯通,生气磅礴。


当然,台静农先生书法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行草书,其落笔提顿险峻,古拙遒劲,点画如刀切玉,非常的利落有神。虽能看出是学倪元璐黄道周一路,但却带以浓重的北碑气息,使其书法实际又超出两家之外!著名美术评论家蒋勋先生评论道:“大体说来,静农先生的书法,动势的狂辣向往晚明,线条的起落和移动则来自于汉隶北碑,是颇为复杂的综合”。



台静农 岁朝图

纸本镜心

尺寸:24×27cm



“孤灯竹屋清霜夜,梦到梅花即是君”,这是宋人的诗句,1977年,台静农先生将之题在自己的梅花小品上,远隔重洋、辗转万里寄赠给他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李霁野先生,表达了他的强烈思乡和怀念故友之情。



“人生实难,大道多歧”是台静农晚年所钟爱的警句,似乎也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叹。



台靜農  《行書七言聯》

水墨紙本  鏡片  135×34cm×2

款識:靜農書于臺北龍坡。

鈐印:台靜農(白)、龍坡丈室(朱)、淮南(朱)

釋文:龍飛龜掣銅盤字,虎躍蛟騰石鼓文。




台靜農  《行書“晁叔用詩”》 甲子(1984年)作

水墨紙本  立軸  118×28cm

款識:晁叔用詩。國志先生雅教,甲子孟夏,台靜農于龍坡丈室。

台(押)(朱)、靜農無恙(白)

釋文:塵埃自與青雲斷,歲月誰令白髮來。數口無歸關外客,一春多病望中台。常閑水上鷗從遠,只老籠中鶴任開。日日避愁無處脫,直須到手不停杯。




台靜農  《行書“蘇軾詩”》  己巳(1989年)作

水墨紙本  鏡片  37×124cm

款識:己巳重陽前,書東坡詩于龍坡丈室,台靜農。

鈐印:靜農讀碑本之記(白)、龍坡丈室(朱)、奇峭博麗(朱)

釋文:浮世功勞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機早,直為鱸魚也自賢。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還歌緩緩歸。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



台靜農  《行書》

水墨紙本  鏡片  82×34cm

款識:時英先生雅屬,靜農于臺北龍坡。

鈐印:台靜農印信(白)、歇腳庵(白)、龍坡(朱)

釋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服务电话:010—63898863

邮箱:rmyishujia@163.com



人民时代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