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6

民国时期,有个和尚差不多和弘一法师一样著名,只可惜去世甚早,他的名声,就像民国星空里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现今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这个人了。


他,就是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这是苏曼殊1909年写给陈独秀的诗。苏曼殊写诗,始于1903年,当时正在《国民日日报》当编辑,与陈独秀同事,陈曾说:“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他从小没有好好读过中国书,初到上海的时候,汉文的程度实在不甚高明。他忽然要学作诗,但平仄和押韵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诗要我改,改了几次,便渐渐的能做了。”




民国文人中,最擅旧体诗的郁达夫曾说:“他(指苏曼殊)功底并不很深,但能吸收众长,善于融会贯通。”


1是僧人,更是奇人



说他奇,是因为他虽为僧人,却干了很多为佛门所不许的事。比如说近女色。


他喜欢流连青楼酒肆,每每在妓女身上花费巨资,风花雪月,但从未发生过肉体关系。据说他曾经给出的解释是:


“爱情者,灵魂之空气也。……我不欲图肉体之快乐,而伤精神之爱。”




也因此,止庵评价他为“浅而真,不复杂不深刻的人”。而他也将自己在情场中漂泊的往事,写成诸多恋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等,开创了民国小说的新局面。


苏曼殊是个性情中人。


有一次他和朋友在街上碰到了。

朋友问他:“你去哪里?”

苏曼殊回答:“去赴宴。”

“去哪里赴宴?”

“不记得了。”

“那,谁请你去啊?”

“也不记得了。”


苏曼殊问朋友:“你去哪里啊”

朋友回答:“去赴宴。”

苏曼殊于是说:“没准我和你去的是同一场宴。”于是就跟朋友一起走了。



2才华源于童年不幸


苏曼殊身世诡异,连曾与一起创办《新生》杂志的鲁迅都搞不清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因“曼殊和尚的日语非常好,我以为简直像日本人一样”。鲁迅这么说,因他自己的日语说得不太好,有口音。

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来自广东香山的茶商苏杰生。苏家旅日经商已三代,苏曼殊祖父苏瑞文创业,到苏杰生时已“知名度甚高”,苏杰文在老家有妻妾,在日另娶河合仙为妾,后苏杰文与河合仙之妹河合叶子私通,生下苏曼殊。

苏曼殊出生才3个月,生母便弃他而去,幸河合仙视苏曼殊为己出。

苏曼殊降生后,苏杰生碍于家族压力,一直未予公开,故苏曼殊与生父隔阂,再加上河合仙曾与日人结婚,生有一女,故苏曼殊童年曾以为自己是“拖油瓶”(被带到后夫家去的前夫所生子女)。


5岁时,苏家正式接纳苏曼殊,将他接回香山祖居,苏曼殊不得不与河合仙分离,几年后,苏杰生因生意失败,亦离开日本。苏杰生妻妾多,排斥苏曼殊,而苏曼殊的父亲又“‘颇多懦弱’,惧怕妻妾,对他少痛惜”,故父子关系极冷淡。

传说13岁时,苏曼殊患急病,婶婶们认为治不了,竟“将其置于柴房以待毙”。

苏曼殊原本身体就差,河合仙曾撰文说“我儿年幼善病”,再加上这些独特的遭际,使苏曼殊很早便产生了厌世的思想。

3为何总写“女追男”


苏曼殊在《潮音跋》中曾说“年十二,从慧龙寺住持赞初大师披剃于广州长寿寺,法名博经”。很多人信以为真,但这很可能是苏曼殊笔下诸多小把戏中的一个,他在小说中还说自己16岁时在日本曾爱上邻家女孩,却被叔父阻止,致女方蹈海自杀,自己愤而出家,亦属无稽之谈。

苏曼殊的文章往往随性而起,他曾撰文说自己是日本人,但也曾撰文说自己是中国人。


1898年,苏曼殊在表哥林紫垣资助下,赴日本横滨留学,1902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1903年又转入成城军事学校(当年改成振武军事学校),陈独秀、蒋介石均毕业于此。

在日期间,苏曼殊加入革命党,同学冯自由曾说:“因林氏只月助十元……(苏曼殊)乃刻苦自励,迁于最低廉之下宿屋,所食白饭和以石灰,日本最穷苦学生始居之。曼殊竟安之若素,不以为苦。每夜为省火油费,竟不燃灯。”


1903年,因俄国毁约,不肯撤出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军队,留日中国学生组织了“拒俄义勇队”,苏曼殊也加入其中,还捐了很多钱,引起表哥不满,中断了助学金,苏曼殊只好辍学回国。林紫垣仅给了苏曼殊一张船票,“不给予钱钞”,在船上,苏曼殊伪造遗书一封给苏杰生,称已自杀,从此与苏家无关。

在苏曼殊的内心中,有强烈的“弑父”情结,苏曼殊后以小说名世,而他小说中总是“女追男”,体现出他对母爱的渴望。

4偷章士钊钱去做和尚


回国后,苏曼殊在《国民日日报》工作,结识了章士钊、陈独秀。

一日,苏曼殊突然问章士钊:人为何能生小孩?章士钊极尴尬,说你去找本卫生书看看就知道,何必问我。苏曼殊说:书上说男女在一起才能生孩子,可事实上也有例外,我见过一个妇女,先生外出多年未归,她照样生了小孩,可见女子不需要男子也可单独生育。

众人皆默然,苏曼殊却自以为驳倒了大家,面有得色。

苏曼殊曾想翻译《茶花女》,刊发在《国民日日报》上,称这是他最喜欢的书,且“日食摩尔登糖三袋,此茶花女酷嗜之物也”。陈独秀知道后,劝他说人生不要总想伤心事,应跳出个人情感漩涡看问题,令苏曼殊茅塞顿开。于是,苏曼殊转去翻译《惨世界》(即《悲惨世界》),因陈独秀特别喜欢这本小说,但苏曼殊的翻译质量不高,属半译半作,还未连载完,《国民日日报》就因内讧而解散。


不久,苏曼殊又出奇闻,“久之,意不乐,取行严(即章士钊)三十金,不告而去”,“旋至惠州某小寺,削发为僧”



5他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苏曼殊出身在日本,开始并不懂中文。可是他学过中文以后,居然把旧诗做到了极致,甚至被推许为古典诗歌一座最后的山峰。


甚至与年长他四岁的鲁迅相比,苏曼殊的文学成就也毫不逊色。



例如,鲁迅先生在五四以前写的文言小说,几乎可以忽略;而苏曼殊这时候已经以六本小说奠定了文学界的地位。鲁迅在五四以后渐渐以现代思维创作,才崭露头角,而苏曼殊早已在1918年谢世。


如果苏曼殊活到五四以后,他的成就能不能与鲁迅先生争辉呢?


这是个有趣的猜想,但历史终究没有如果。


才华横溢的苏曼殊,不仅能诗能文,而且能吃能画。他好吃是一绝,好画更是一绝。画普通山水、冷暖人情信手拈来,画抽象难解的意象更是令人捧腹。



那一年,上海市长想要求一幅苏曼殊的画,用许多巧克力糖来笼络他。


苏曼殊于是为他作了一幅画,画面上是怪山怪石,上面长着一棵婀娜的柳树,远处一轮新月,照射着整个画面。


市长开心极了,连忙道谢,谁知苏曼殊笑着说:“等等,我还没画完呢。”于是用笔从柳树顶上画一条长线到月亮之上,抛开笔说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真绝妙画境也。”


这就是花和尚的“禅意”。如果照着这条路画下去,苏曼殊估计可以超越同时代的毕加索,成为现代艺术的开山祖师







苏曼殊临终前写下八字遗言: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说的倒是。人其实哪里有牵挂,不过都是自己心头所系,执着所成。等到将万缘放下,无论身在佛门还是红尘,处处都是自在的人生。





苏曼殊书画作品欣赏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服务电话:010—63898863

邮箱:rmyishujia@163.com



人民时代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