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部 2018-05-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民时代艺术 | 发现艺术之美  | 追溯艺术之魂


愿你眼中总有光芒,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走进一代狂生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

爱狗肉的佛教徒,毒舌的文艺批评家

他属于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

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

他就是——金圣叹。



明末清初的传奇文人金圣叹,

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地主家庭。

少有才名,喜批书,

以《离骚》、《庄子》、《史记》、

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

合称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阶段,

前半生属晚明末世,

后半生则赶上清初的制度整合与重建。

所以,在他的身上,

既沾染着晚明士人自由放任的思想气质,

同时,也不乏“天崩地解”之后身为遗民的尴尬与困惑。


金圣叹开创一代文学评论的先河,

以《金批水浒》、《金批西厢》傲立于世。

“金圣叹”三个字代表了

中国古典文学界最权威、

最具影响力的评论风潮,

由此引发“金圣叹”现象,

“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家置一编”。


张恨水写过一篇文章,

叫《几人识得金圣叹》,

开头就说:“三百年来,

稍治文学者,无不知有金圣叹。

然解得金圣叹者,百世一个也。”

清人李渔说他的评点文字

“能令千古人心死”,

胡适则说他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



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金圣叹原名本叫张采,

1644年,清兵入关后,

张采遂改名为金圣叹,

即“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之意。

他的狂放不羁,其实不止于此。



金圣叹之舅父,乃文坛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原是明崇祯手下礼部尚书,

李自成进京后,他膝盖一软,

开门投靠了南明奸相马士英。

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就要覆灭,

他膝盖一跪,又投降当了清朝礼部侍郎。

钱谦益八十寿诞,

金圣叹母命难违,前往祝寿。


酒宴之上,食客们纷纷溜须拍马。

有人还说:“钱大人,令甥乃才子,

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让我等开开眼界。”

金圣叹也不推辞:

“那我就写一副对联吧!”

随即提笔,一挥而就:

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一张脸立马变成猪肝色。



试卷上也敢嬉笑怒骂

金圣叹15岁时开始参加科考。

这次考试,考题为“西子来矣”,

金圣叹稍作沉思,立赋一诗:

“开东城,西子不来;

开南城,西子不来;

开北城,西子不来;

开西城,西子来矣,

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结果考官一看,

批道: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



金圣叹第二次参加科考时,

考题是“如此则动心否乎?”

金圣叹则在答题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

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

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

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字。

学使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这样。

他说:“只注重‘四十不’三字耳。”

(指孔子所说,四十不惑。)

以科考为游戏。

毫无疑问,他又一次落榜了。


次年再考,题目是“孟子将朝王”。

金圣叹这一次在试卷上不写一字,

却在考卷的四角写了四个“吁”字,

并说:“考题40处提到孟子,我没必要再写了。

说到‘朝王’,从前见梁惠王、齐宣王等,

都算朝王,我也没必要再写了。

五个字,可写的只有‘将’字了。

我看戏台演戏,皇帝要坐朝时,

都是先出来四个内侍,口发‘吁’声,

所以我写了四个‘吁’,代表王将视朝。”

自然,他这一次又名落孙山了。



由于已被除名,所以第四次科考,

金圣叹把名字改成金人瑞前去应试,

并且故意把文章写得委靡迂腐,

以应当时的文风。

这一来,主考官居然很欣赏,拔为第一名。

最后一次科考,证明了他的能力,

时人只看到了他前三次的不正经,

却没有看到他对这种八股取士

背后的讽刺与戏谑。


在科举中被逐黜以后,

他说:“今日可还我自由身矣。”

有人问“自由身”三字出于何书。

他说:“‘酒边多见自由身’,张籍诗也。

‘忙闲皆是自由身’,司空图诗也。

‘世间难得自由身’,罗隐诗也。

‘无荣无辱自由身’,寇准诗也。

‘三山虽好在,惜取自由身’,朱子诗也。”



读书著述过一生

金圣叹一生绝意仕途,

把兴趣爱好放在了文学批评上。

他批注的第一本书是《水浒传》。

他在11岁读《水浒传》,

就曾经这样批道:

“吾每见今世之父兄,

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

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

此皆大错。

夫儿子十岁,神智生矣,

不纵其读一切书,且有他好,

又不使之列于大人先生之间,

是驱之与婢仆为伍也。”

足见少年金圣叹别出心机、

心有旁骛的人生趣味,

其异端思想亦初露端倪。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

不仅添加评语,还根据心情修改原作词句,

“将原作之妙处揭示得淋漓尽致,

令人有清风拂面、醍醐灌顶之感。”

以至于著名史学家钱穆感叹:

“没读过圣叹批《水浒传》,就不算读过《水浒传》。”

《水浒传》原本有120回,

前70回写108位好汉如何被逼上梁山,

后50回写宋江被招安,征方腊损兵折将。

金圣叹认为后50回毒害百姓,

于是大笔一挥,竟删得一字不剩。

没想到只有70回合的《水浒传》,

竟完全盖过原著,火了300年。



金圣叹批注的第二本书是《西厢记》。

《西厢记》因描写张生与崔莺莺偷情,而被批为“诲淫之书”。

但金圣叹偏要为《西厢记》翻案,

大赞其自由主义叛逆精神,

并称其为“天地妙文”,

可与《庄子》《离骚》并列不朽。

并号召大家焚香读之……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

就是金圣叹对此书

连批了33个“不亦快哉”,

“忽闻城里心计鬼死,不亦快哉!”

“看见人家放风筝线断了,不亦快哉!”

“私密处长疮,用热水泡之,不亦快哉!”

33个“不亦快哉”,尽显金圣叹真性情。

真性情,也正是他一生之所求。

此版本一出,顿时洛阳纸贵。

大家表面恶之,背地里却爱之。

清代王应奎记载:

“几乎家家皆有一册金圣叹。”

最后连顺治皇帝也爱上了“圣叹版《西厢记》”。





好疼的金圣叹

1661年,金圣叹所住之苏州吴县,

来了一位新县令任维初。

任维初极其贪婪,搜刮无度,

还打死了一名“据理抗粮”的百姓,

引起金圣叹与多位士人的愤怒。

这时,恰好顺治皇帝驾崩。

江苏大小官员都到苏州知府衙门“哭临”。

金圣叹等士人借机带领百姓聚集孔庙,

要求江苏巡抚朱国治罢免任维初。

岂料朱国治与任维初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所以不但告状不成,

反被诬陷为“哭庙抗粮,鼓动谋反”,

金圣叹等18名士人被抓,并被判处死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哭庙案”。



进了大牢,判了死刑,

其他士人都一脸凄凄惨惨,

只有金圣叹毫无悲戚之色,

他只是喜欢面对墙壁发呆。

行刑前夕,金圣叹叫住狱卒:

“可以给我纸和笔吗?”

狱卒问:“用来干嘛?”

金圣叹说:“想给我儿子留一秘方。”

金圣叹写完后,狱卒赶紧上呈任维初。

任维初一脸兴奋,以为截得了什么宝贝,

谁知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句:

“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核桃的味道。”

任维初的脸都气白了。


行刑的日子到了,临死前,

金圣叹对儿子只说了一句

“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儿子一听,忍不住嚎啕大哭,

围观的人也都为之鼻酸,而潸然泪下。

刽子手递上一碗热酒,

金圣叹边喝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

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然后,他悄悄对刽子手说:

“请第一个斩我的头。”

刽子手说:“凭什么?”

金圣叹说:“我耳中藏着二百两银票,

你若第一个杀我,就归你。”

刽子手立马手起刀落,

第一个斩了金圣叹的头。

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

刽子手打开一看,气得差点吐血,

一个写着“好”,一个写着“疼”。



生于乱世、安于盛世的金圣叹,

用纵横绝艳的文才、奇幻的想象

与惊世骇俗的言行,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今人看古人的门——

“我看古人太疯癫,古人笑我看不穿。”

当人们都在假装正经,

只有金圣叹在假装不正经。

当人们都在假装别人,

只有金圣叹在认真做自己。

我们,活出了别人的滋味。

而金圣叹,活出了自己的滋味。

当很多人渐渐活成自己眼中讨厌的样子,

唯有金圣叹,一直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随缘

勤而有恒,事无不成

家规:言宜慢,心宜善

苏轼:他把苟且活成了洒脱

陈丹青:我们为什么不懂毕加索

季羡林: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

潘虹:真的美人,不怕迟暮

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种人

书画是好的养生

人民时代艺术院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