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蕊 2018-05-25



“没有他就没有里贝拉、弗美尔、拉·图尔和伦勃朗;没有他,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和马内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罗伯托·隆吉


时代的“逆子”——卡拉瓦乔

文\陈蕊



他出生在文艺复兴晚期的欧洲,有着和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相同的名字;他是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也是个狂放不羁的青年;他疑视和不屑于宗教艺术的理想美学,笔下描绘的宗教人物尽是生活中的市井百姓;他是巴洛克画派的开山鼻祖,却从未学过一天素描;他多次入狱和过着流亡的生活,最终病死在归乡途中。


他是那个时代的“逆子”——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辗转的童年时期


16世纪70年代初,在距离米兰约三十公里的一个小镇里,弗兰西斯科·斯福扎侯爵的管家和建筑装潢师——年轻的费尔莫·梅里西,和妻子露西亚·阿纳托莉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他们为婴儿取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卡拉瓦乔”则是后人以画家出生的地名“卡拉瓦乔镇”为其命名而来的)。



电影《卡拉瓦乔》剧照


伴随着一声啼哭,他短暂而颠沛起伏的命运便从这里开始了。


父亲是小有名气的装潢师,母亲是家境富裕的小姐,出生在小资家庭的卡拉瓦乔天生就英气俊朗。浓密而自然卷曲的短发,微弯而细长的眉毛,在那之下,是一双暗藏在眉骨阴影里的咖啡色的鹰目,释放着不同于同龄少年的不羁与自信的光芒,仿佛冷漠地凝视着周遭的一切。在那张桀骜不驯的表情背后,透露着艺术家最本质的激情。


除了拥有超凡的艺术天赋外,由于家庭的关系,卡拉瓦乔更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学习艺术的便利条件。随着兄妹三人的相继诞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在带走了父亲费尔莫的生命之后,又催赶着13岁的卡拉瓦乔独自来到米兰,在画家西蒙·佩特查诺的画室里做学徒,学习威尼斯画派的绘画技法,从此开始了独自学习绘画的异乡生活。


由于受到提倡“关注自然细节”的“伦巴底艺术”影响,使得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趋向写实,又不同于那个时期的临摹或夸张变形的创作风气,以及宗教将艺术视为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


年轻而瘦削的卡拉瓦乔那时还是个孩子,天真叛逆的他喜欢挑选阳光明媚的舒适日子,带上画具,在米兰市内穿街过巷,那时他更专注于临摹大师的名画。


夕阳西下,昏黄的光照在城市里形态各色的建筑和街道上,伴随着马车的铜铃声,炊烟的朦胧感,那个消瘦高挑的男孩漫无目的地搬弄着画具走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身边的各色人或事物之上,显得那样稚拙。


那时,年轻的卡拉瓦乔突然发现,这种黄色的光影效果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他还真正接触并痴迷于“透视法”和用光影表现人物和情节的方法。


然而,超凡的天才加之批判性的个性,虽然令他在学习绘画上显得游刃有余,但渐渐地,他开始对自己的恩师西蒙·佩特扎诺的绘画风格产生诸多疑问,甚至公然提出过反对,在不经意间招惹了是非而被要求离开画室。


生活又开始进入新的窘境。怀揣着那股执着的激情,20岁的卡拉瓦乔独自来到文艺复兴艺术的终极殿堂——罗马。

 

窘迫的新生活


《纸牌作弊老手》


据记载,那时的卡拉瓦乔非常窘困,几乎过着“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缺吃少穿,身无分文”的生活。为了生存,他做过枪手,做过工匠,任何可以营生的工作,无论艰苦与否,他都甘之如饴。一双本应拿起画笔的细手,此时已经沾满了污渍和泥血。卡拉瓦乔常常栖身于城市里的一些贫民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无论是商贩,赌徒,还是妓女,流浪汉,他都结识。他虽然出身优越,但由于后天的生活困境,开始逐渐地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不易,还有与社会抗争的坚定毅力和困境中依然真诚乐观的心态,天资聪敏的他还拥有着一颗关心和尊重贫苦者的心。


为了歌颂他热爱的人民,他的作品中,也采用了很多社会底层的人物作为原型,真实还原着现实生活场景。《纸牌作弊老手》里,更是将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和肌肉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刻画了一个单纯青年被老千蒙骗的戏剧性场面。


在当时的动荡社会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希望,也没有恐惧”。卡拉瓦乔将这几个字刻在自己的匕首之上,成为了他同样动荡不安的生命哲学。


那时的他只能挣得很少的生活费,由于辛苦度日,他最终病倒,但机会也终于来临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被当时罗马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红衣主教德尔·蒙特(Cardinal Del Monte)看重,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并重金邀他入住到自己门下,成为自己的专职画师。


《捧果篮的男孩》


《捧果篮的男孩》《生病的酒神》等,是他以自己的形象作为原型创作而来的。前者的人物手捧果篮,左肩微微露出衣襟,伸长脖子,下巴抬高,眼神中些许轻蔑和柔媚,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对青少年阳光、完美体态的描绘,相反多了一丝暧昧的气息;而篮筐中装的水果也并不鲜美,有的生了黑斑,叶子也有枯黄。后者则一反酒神巴库斯俊美雍容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张面色惨白,嘴唇发青,神色憔悴的脸;他的表情牵强,姿态扭曲,就连手中的水果都变得暗淡无光。


蒙特主教曾经在见到这幅作品的时候问卡拉瓦乔:“你为什么把自己画得像个病人?”

而对方只是淡淡地回答道:“画它的时候我的确正在生病。”


简单的对白,除了让我们看出这个少年的狂放与不羁的性格,也能使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神还是人,都有着市井和病苦的一面,他那独特的写实风格,将原本代表完美和爱的艺术品渲染上了残酷的现实主义色彩,显得格外的真实感人。


《生病的酒神》

 

享有盛名的逆徒


之后的日子里,卡拉瓦乔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般地一展自己的艺术宏图。然而,他依旧是个形骸不羁的叛逆青年。出入市井,制造事端,甚至常因为一些琐事和人大打出手,甚至入狱。像个随性的孩童一样,最终都是蒙特主教为他打理和摆平事故。


白天的罗马,是艺术的殿堂,宗教的朝圣之地,但入夜以后,大街小巷会充斥着腐败的酒气,赌徒和妓女的调侃,或是流浪者绝望的呻吟,当然,卡拉瓦乔的身影,却在这晦暗迷乱的深夜里显得更加清晰。


《圣马太蒙召》


“将你的袋子刻下来用铁锅煎熟!”这是他在法庭记录备案的一句话,那狂傲的吼声仿佛顺着罗马的每一个甬道和河流,弥散在属于他自己的罗马之夜。


在那个被教会控制的社会,人们习惯将自己交给上帝,把自己的苦难视为赎罪,作为奉行着教会规则的忠实成员,他们相信艺术是为人类发现和制造真正的美好和光明的路途。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努力打破中世纪灭人欲的封建思想,追求更自由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将宗教艺术人性化。在很多作品里,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级人物,都已变得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别无两样,无论是内容、色彩,还是构图,都极力体现着对美好的憧憬。


而面对这些,卡拉瓦乔的态度,则是嗤之以鼻地转过头去。


当别人问起:“你从哪里请来的模特?”


他总是随意地伸出食指,指向大街上的小贩、妓女、流浪汉等等。


随口道:“就在那里喽!”


他将街区的各色人物随自己的意愿邀入画室,将市井场面带进作品,成为所谓的宗教角色。他还运用了明暗对照法,使每幅画面中的光线都与主题相呼应,极力营造一种冲突的、情绪化的戏剧场景,而他捕捉人物的动态和情绪,更是将宗教画中的角色大胆地世俗化了。更巧妙的是,他不用在画布上打稿,就直接用大色块去绘画,浑然天成的作画风格,让世人难以置信。在这个层面上,是之前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曾有过的尝试,这个直爽真诚的青年,大胆地将这些内容呈献在人们眼前。 


《圣马太殉教》


1599年,他受雇为圣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里礼拜堂创作两幅天顶画。《圣马太蒙召》和《圣马太殉教》正是他宗教题材艺术的革新精神最好的展现。他没有将如此重要的一章画在教堂中间,更没有画出传统圣马太蒙召时那光明的情景,在他的画中,圣马太,仅仅是个类似于赌徒的家伙,和一群乌合之众聚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而耶稣更不是在云端之上,面容庄严安详,身边也没有可爱的天使飞舞;而是模糊不清地置于画面一角,只是随着他手上方的一束光线,才让我们不禁顿悟,原来上帝选择的,也可以是那样一个不纯净不圣洁的家伙,原来任何人,都可以受到神的拯救。而《圣马太殉教》中,大束的光线更是直接打在了那个刺杀者身上,身为罪人,他难道就不会被救赎吗?


人们对这样的作品褒贬不一,而卡拉瓦乔,作为一个时代艺术的革新者,将这种“不美”的事物不加修饰地真实呈现,他将人们从“艺术创造美”的观念里强硬地推出来,通过对所谓的“反面角色”——罪人或怀疑者的刻画,有力地回答着人们的疑问:“艺术是现实的,不是你们的想象!”


很快,卡拉瓦乔便名声大噪,各种画约不断登门造访。甚至有人称他为“罗马最出色的画家”。此时的卡拉瓦乔,已经不再是一个养活自己都成问题的穷画徒,他还为自己打造了精美的礼服和佩剑。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卡拉瓦乔的脾气也更加暴躁和古怪,以至于他的坏名声也同时传遍了整个罗马。


人们除了看到他举世无双的杰作以外,更多的是那个夜晚小酒馆里哼着小曲放声说笑的迷醉身影。那时候,他严重地酗酒,还经常因为一点口角和身边的客人或侍从大打出手。


渐渐地,他成了监狱的常客。


《圣母之死》


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绘制的《圣母之死》被教堂退了回来,原因是他再一次用世俗的东西触怒了教会的“荣耀”。他将一个溺死的妓女形象画成圣母,丑陋腐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对于卡拉瓦乔本人来说,他的作品仿佛在告诉世人:神不是高高在上,在最圣洁的地方指引人类,而是无处不在,他可以是世间的一切角色,无论高尚或是低俗,即使是罪人,“可怜的人有权利受到神的恩泽和拯救”。从这个角度上讲,卡拉瓦乔虽然是个放纵的暴徒,但对于心中的信仰,却非常虔诚。


而他的作品,那独特的光影色调也一度影响了之后的几个世纪欧洲美术。 

 

那不勒斯的流亡


1606年左右,这个狂躁的异端分子手持长剑,在一场争斗中将当地的一个贵族青年刺伤,流血过多导致死亡。一向萌受庇护的卡拉瓦乔这一次也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个声名狼藉的天才画家锒铛入狱。当时有人传闻,这场流血事件的导火索,是他与对方在一个女模特之间的争夺。


在监狱中,他并没有意思悔改,只是不停地用头或手撞着墙壁,嘴里咒骂着。赤红的双目望向窗外,眼神里写满了忏悔和疑问。


《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


然而事态又继续扩大化,某天夜里,卡拉瓦乔竟然逃狱了。


一路的颠沛流离,他逃到了遥远的那不勒斯。也许是由于事端和被通缉的状况,他显得没有那么狂躁和偏激,那不勒斯的人民都非常喜爱他,而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受拥戴的时期。但是不久以后,他选择了离开,来到了马耳他,并经由朋友的推荐正式加入了马耳他骑士团,成为了一名拥有爵位的骑士。


也许我们不能理解,像他这样痴迷于绘画又偏激的人,为何会选择离开安静的那不勒斯,跑到马耳他求爵位?


原因在于,骑士的头衔,能够为他带来一样东西,那就是之前杀人事件的赦免权。

在这段时间,他的作品中极尽地展现了一种渴望被宽恕和救赎的心理,画面中的罪人,也多是自己的原型。


《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


他将《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和《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送给了当时的罗马教皇以寻求获得赦免。画作中的两个被砍下的恶人的头颅都是他本人的形象,那痛苦和扭曲的脸仿佛在传达着卡拉瓦乔自己内心的煎熬。作为渴望救赎和宽恕的罪人,他的精神正承受着莫大的摧残。他用这根植于黑暗中的痛苦,向世人以及自己的内心宣告着:我砍下自己的头颅赎罪,可以宽恕我吗?


但是,作为时代的“逆子”,卡拉瓦乔在渴望着宽恕的同时,依旧难以退却自己那份异端和狂暴的性情,如同他作品中那份对比强烈的光影一般,他的内心,一直笼罩在一股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之中。他依旧惹是生非,最终被驱逐出骑士团,重回那不勒斯。


在《施洗者约翰蒙难》这幅巨作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悲哀的布告者蒙难的场面,代替这种感觉的,是一种离奇的恐惧。淡定的少女端着用来放置头颅的金盘,庄严的士兵还有惊恐的老人的围观,仿佛这场杀害如此合情合理,而那个被按倒在凶徒手下的狼狈的约翰颈旁的血泊中,隐约写着卡拉瓦乔自己的名字。

 

《施洗者约翰蒙难》

 

难归的故土


直到1620年,39岁的卡拉瓦乔才被罗马教皇赦免。为了接受赦免状,他跋涉赶回故乡,却在途中感染热病,在荒芜的沙滩上落寞地走完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这个名字深深影响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世界。他天赋过人,从没有学过素描,只凭用眼看就学会油画;他暴虐成性,最终因杀人流落他乡;他怜悯穷人,将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带入创作的灵感;他将一生奉献给真理和正义,他的画作和人生都如同他的作品,充满了光明与阴暗、理性与冲突、神圣与罪恶、创造和毁灭。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画派的大师,也是叛逆不羁、流亡半生的时代逆子。



关于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现实主义画家。出生在北意大利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拉瓦乔。父亲是庄园主家管事,早年去世,11岁的卡拉瓦乔移居米兰,师从于自称为提香弟子的西蒙·彼得查诺,他是当地样式主义的代表画家。卡拉瓦乔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其艺术生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1593年到1610年间卡拉瓦乔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卡拉瓦乔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服务电话:010—63898863

邮箱:rmyishujia@163.com

人民艺术家》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