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以张嘉译为例,论一个好演员的自我修养

2017-06-06 思想聚焦

《白鹿原》的高口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自它播出以来每次点进评分频道看到的数字都木有太大变化。甚至已播出41集,豆瓣评分依然保持在9分以上的它和近期播出的其他国剧相比,口碑好到都带着点艺术品专有的傲娇气质。



虽然收视率一直被唱衰,但是点击率却也达到了35.6亿(并不是全网点击率,《白鹿原》一家平台独播)。就连毒舌剧评人都在忍不住说这部剧值得一看,《白鹿原》似乎真的成为了艺术总监张嘉译说过的“可以成为一部能留下来的作品”。



《白鹿原》开拍以前,作为艺术总监的张嘉译就是拿着这句话去说服一众老戏骨的。投资不少,接近2.3亿但是片酬很少,经费摘出来都用在制作上,场景,布景,美术,造型,声音,后期哪个都不能含糊。400名幕后工作人员,加上总人数达4万多人次的群演,每一次大规模转场都像人类迁徙似的迁上10次,还要置办几卡车镰刀斧头,剩下的才是94位主演的片酬…… 但好在张嘉译本着“赚钱的机会还有,遇上白鹿原的机会不再有”的心态对这部剧丝毫不怠慢。



前几天看到了主演之一秦海璐的一段采访:我记得是黑娃(姬他)来找白嘉轩(张嘉译饰)的那场戏。他问,到底是谁杀了他的女人。那是半夜的一场戏,讲的是几个月没下雨的白鹿原,在咔嚓一声响雷下,噼里啪啦地开始掉雨点。当时我们每个人只穿了一件单衣,就站在原地淋雨,冻的连台词都说不出来,但所有人都咬牙挺过来了。还有我们转战山西拍戏时,零下20多度,每个人只能穿一个小坎上戏,旁边都露着,走在村口时,那山风真的吹的你想死,我想,这是我从影20年来,演的最苦的戏了。而张嘉译是一个不用热水开背就会因为脊柱炎痛到要死的人。



初看到这段采访时不觉得有什么,直到剧组曝光秦海璐和张嘉译的戏份,在拍摄中从来都是两遍:第一遍已经过关,第二遍是用来保一条素材。才对老戏骨肃然起敬。



有一位作家说:几乎所有老陕都把《白鹿原》视为陕西人的骄傲。而艺术总监张嘉译对《白鹿原》的珍重,绝对在真爱以上。在片场,如果演得不好,他会自己喊停,要求再拍一条。演员姬他说,“一旦张嘉译觉得对手戏处理得不太准确,也会很直接地提出来。”“说好听点是敬业,说难听点就是疯子。拍戏时,西安人的倔劲儿一旦上来,可以一天不吃饭,只是喝水抽烟就够了。”张嘉译在受访时毫不掩饰自己山西男人的“生冷蹭倔”。



……我是张嘉译“骨头硬”但是心中不只有自己的专业线……


他形容自己有“老陕情节”,(生为陕西人)拍陕西的东西,这么了解、熟悉它,把这活接下来。就是不能拍砸了。我跟导演一直聊,一部伟大的作品到你手上,先想能不能弄好,弄不好咱就别碰,别糟践了。既然要拍,那豁出这命也得把它做好。



为拍摄朱先生的白鹿书院,张嘉译与导演和管钱的制片人吵得不可开交。美术指导刘路一提前好几个月转遍了山西和陕西两省,终于选定一处开始复景。好不容易该拆的拆掉,该刷的重新粉刷。结果复景到一半的时候被张嘉译看到,却觉得不符合心中期望。张嘉译想象中的书院应该是在村边的一个小家庙,因为朱先生的原型是关中大儒牛兆濂,如同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一样受很多人崇拜,就连陈忠实老先生的父亲都是他的拥护者。所以张嘉译心中,朱先生的存在最好相对独立,与村子若即若离。“让白嘉轩他们去的时候有朝圣的感觉,需要有台阶,第一眼看到一座小佛。”



就因为这个场景,张嘉译和导演,制片人加上美术指导吵到差点儿决裂!但张嘉译一再坚持,一行人才一起去重新找景。等到真找到更合适的景时几个人就什么摩擦都忘了,开心的要命。“我们就希望做到,在播出之前,在停机之前的这个过程中,尽量少遗憾”。张嘉译对《白鹿原》的认真虽然快达到“吃毛求疵”的程度,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意见和他的倔,让人发现这个演员脑海里不仅仅只有一个角色,还有全局。



《白鹿原》正式播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都发现白嘉轩对姐夫的崇拜根本掩盖不住。作为一个农民,有文化的姐夫是他的崇拜对象也是榜样,别人劝不开的,朱先生一句话就能解决。而白嘉轩对姐夫的“迷信”也让姐夫成为了白嘉轩对儒学乡绅坚守奉行的引导者。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不难发现张嘉译无论台前幕后都把自己思考到的融入到了戏里面。



白嘉轩这个角色对演员来说实际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同于鹿子霖鲜明的人物色彩,白嘉轩深沉不形于色,又具有多面性。他作为典型身上符号性的东西很多,却又不能完全演成符号否则人物不生动。张嘉译在演译这个角色的时候,也需要小心翼翼地培养白嘉轩这个人物的状态,“我演完这个角色的时候,剃个光头回到家,爱人说我最近变化很大,她会怀疑是不是我还是在白嘉轩这个人物的生命里,的确拍完很长时间,他还在我心里住着。”



在看剧时,小编经常会和别人安利张嘉译是细节上走心的老戏骨。祠堂一跪就把年轻时的白嘉轩“腰板太硬”和“年轻时的稚气”都表达了出来



而张嘉译大叔本人概念中的细节更加可怕,他认为演绎白嘉轩难度大的主要在年轻那一段。因为形体和状态上都要把年轻时候走路的状态表现出来,得把人物年轻气盛的那口气提起来。实际上这类戏是在考验一个演员,人物的阶段性要区分的很清晰,从年轻到中年,一直到他老年,还要有一定的控制力,演戏的时候对角色不带入主观看法也是张嘉译的拿手绝活,不判断角色究竟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只判断状态下角色会做出什么反应,张嘉译在演戏的时候会崩一根弦,所以呈现出的人物大都丰富好看,白嘉轩是这样,《蜗居》中的宋思明也是,《悬崖》中的周乙亦是,大叔的角色从不单薄。



除了有角色,有全局,有思考,张嘉译还有“感恩别人”的心,《白鹿原》有一场戏需要一千多个当地农民从早拍到晚,拍到中午演员们受不了回屋休息,张嘉译穿梭其中,听见一个老嫂子在训斥一个小伙子:人家喊你来,你就快点。他们天天拍戏的更辛苦,是都晒,但是应了人家的事,就得给人家做了。”戏拍完一年半张嘉译还记得这件事,他说“你从这一点一滴,就能感受到戏中的人物和这块土地。一个作品的呈现,绝不会是靠一个演员、一个人。要呈现出完整优秀的作品,一定是靠细枝末节,就像我们这部戏里90多位优秀演员,甚至于有的演员跟了我们七个多月,好几集才出来一个镜头,就一两句话,但一直在剧组。特别感谢这些演员,说得再直白点,可能这戏播出以后,大家可能先看到的又是我们几个主演。而其实所有的配角演员都值得被称赞,真正一台戏的品质是靠他们,是靠所有人的付出。”



……我是一条张嘉译演戏不过火但是会用情的魅力线……


托尔斯泰说艺术在任何时候必须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千万不要过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而应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间去。张嘉译便是这样去践行的,除了看剧本钻研角色,他还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状态。演警察的之前就去警局,和他们一起上下班,吃饭,查案。演农民之前就去田地,挑水,割麦,学当地方言。这种积累演戏的经验看似“老派“但是很实用。



电影学院教授李冉冉曾经这样评价他“他演的戏不过火,又能够表达出内心的东西来,很多演员一到大特写,眼睛里就什么都没了,但张嘉译最经得起这种考验,你能看得到他在想什么,他的思维过程都能感受的到,哪怕是一件很枯燥的事,都有情在里面”



张嘉译的“情”来源于他真实的参与过“角色人物”的生活,所以才能够和观众分享人物的状态和情绪,让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比如《我不是潘金莲》中的马文彬,有正义但是也有处身官场的圆滑,所以总会委婉的让下属去执行一些事情。这部电影张嘉译就凭借出演了五场戏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角色入围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最佳男演员。



……我是一条张嘉译夺得八个视帝还要“为爱付出”的决心线……


他还在电影学院就读的时候,专业课老师就曾对他说:你的形象比较受限制,毕业以后可能会接不到戏,就算接到了也只会是配角,但是你要坚持。因此要强的张嘉译便从未停止过演戏这项工作,大大小小的角色都接,20岁就演孩子的爹。直到2009年蜗居出现,张嘉译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演员。有人说他是“一夜成名”。这个说法对这位已经坚持努力了19载的大叔实在有些不公平。



从1990到2010年他出演了17部电影,超过一千集的电视剧,是真实的量变引发质变的案例。至2017年,已经是张嘉译从影的第27个年头,到今天张嘉译演艺生涯接拍的电视剧总集数超过了2000 集。这个数字几乎意味着13000个小时的拍摄时间,当然,这其中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和等待、化妆、琢磨剧本的时间。



已经夺得八个视帝,“大器晚成”的张嘉译似乎没有“出名要趁早”的冲动,只是在耐心、认真地维持一个长久的耕耘过程。他曾说“所谓的执着和坚持,是因为对表演一直都有一份热爱,你爱它,必然意味着付出与争取,热爱就要投入,投入就要认真。”张嘉译的偶像是马龙·白兰度那样的演员,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表演水平能达到他那个级别,而在写完这篇文成为大叔迷妹的小编实在忍不住呐喊,凭借张嘉译作为演员的自我修养,还有什么愿望是他达不到的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