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年了,说起香港,我想到的全是你

2017-07-01 艾森 ONE文艺生活

今天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我们趁机回顾这二十年,才发现,香港依然是我们想珍藏的回忆,而我们也都长大了。

97年出生的孩子,今年也已经20岁了。


昨晚征集的两千多条回复里,我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97一代”。他们出生在1997年,还有人正好出生在7月1号这一天。他们的名字里带着“香”“港”“庆”这些字样,还有十几个叫“紫荆”的女孩。祝你们二十岁生日快乐。

 

四分之一的人,都在怀念哥哥张国荣。TVB港剧、香港电影、流行歌、明星,也是大多数人的香港记忆。另一些人,念念不忘那些有着深深香港印记的物件:富豪雪糕、硬币、维他柠檬茶、咖喱鱼蛋……

 

多亏了今天,我们趁机回顾这二十年,才发现,香港依然是我们想珍藏的回忆,而我们也都长大了。这种回望的感觉,就像@丛林鹿的留言:“就像走失很久的小孩最后回到家,回到他父母的身边。”

 

有人提到了陈奕迅《时光倒流二十年》中的歌词:“遗憾我当时年纪不可亲手拥抱你欣赏,童年便相识,余下日子多闪几倍光。”

 

香港和我们,就像一对企图守住儿时回忆的共犯:童年便相识,余下日子多闪几倍光。


哥哥、Eason、王家卫、港片……

 

@MADNESS:1997年我出生,虽说没有到过香港,但一直都很喜欢那个地方,喜欢粤语歌,喜欢香港文化,最重要的是哥哥张国荣。因为大学学的是旅游方面的东西,所以每次会有景区景点或者主题餐厅主题民宿的设计作业。我的作品全都是哥哥或者香港文化的主题,因为喜欢啊。祝这个和我一起成长了20年的城市,生日快乐。



@利亚:香港对于八零年代出生的我来说,是那个时代能够拍出最高级最流行最好看的电视剧的地方,是一个无法触及的高级世界。83版《射雕英雄传》让还在幼儿园的我,每天都在头上系满纱巾和手帕,假装自己有古代女子的长发,跟小伙伴们在楼下玩耍,自认为那是最潮的打扮。 同时我也迷上了翁美玲版的俏黄蓉,尽管她的演艺生涯是如此短暂!


 

@庶:我弟弟是1997年生人,那年香港回归,街道上都是穿着军装,吹着一种我不认识的乐器踢正步的人。那些年小城还不是所有人家都有大彩电,我爸买了一个大彩电,搭个棚子,认识的朋友们都来看电影。大部分都是香港电影,我弟弟的名字也是一部香港电影主人公的名字,阿正。我觉得,那一年是家里的转折年,好像街上的列队,都是为我家庆贺。香港,从此在我意识里,成为一个吉祥地。

 

@Daisy:对于香港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喜帖街》,初次听是初中同学推荐,还听她讲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而如今,大二了,故事还在记忆里,同学却已留在过去的联系里。 



@匿名:同他一起看的香港电影《志明与春娇》,欣赏浓厚的粤语和如烟的场景,生活化的节奏与细微动人之处的剧情。看完,我们就在一起了,学着电影里用粤语念“有些事不必一个晚上做完”似乎也成了生活情调。 七年后,《春娇救志明》上映,去看的人却只有我一个,电影院里感觉离香港很近,电影散场后,又觉得离香港很远,远到我没办法跟他一起去。 听说他跟志明与春娇一样戒了烟,可我却再也戒不掉他。

 

@山雀派:97年我刚出生,家人喜出望外,于是名字里凭空多了个庆字。家里离香港远得很,港片倒充足得很。姨奶奶之后不久就全家去了深圳,回老家还带了不少港货,我吃了很多小点心,还得了一只怀表,它和千里以外的香港成了我童年所有光怪陆离想象的容身之处。上了中学大学,那只怀表也遗失了。后来传来姨奶奶离世的消息,我很恍惚,好像梦醒了。那之后有年寒假,《甜蜜蜜》重映,小县城早场只有我一个。抹眼泪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看了那么多港片,这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呐。不管怎样,那个拥有美好回忆的梦幻城市终于还是随着童年,随着姨奶奶和港片,成了罗曼蒂克消亡的最好注脚。 



@申乙:他和我一样喜欢Eason的歌,喜欢哥哥,喜欢王家卫,很可惜……



@psycho:影响最深的是王家卫的电影,最喜欢的一部是《重庆森林》。好多台词我至今都还会背诵出口,我也养成了难过就去跑步的习惯。“我很成功地,将我身体里面多余的水分蒸发掉。”

 

@奈何:小时候接触香港最多的应该是港片了。那时候《古惑仔》《无间道》正火。最小的年纪遇到一伙这样热血的人,即便是古惑仔也为了自己想要的而活。没有被现实逼成丧尸,有血有肉。很多价值观至今仍在坚守。兄弟有义,活得有血性。在这圆滑的世界活得有那么一点棱角。港片代表着香港的辉煌,虽然如今风华已逝,却在那个年代留下不少令人怀念的精神。



 

@JennyW:小时候家里电视还不是有线电视,而是天台上面竖着的信号接收器,偶尔还会信号不好,需要人工调整方向接收信号。常看的电视台也不是央视,是翡翠台、本港台、明珠台等等。过年不看春晚,看翡翠台过年节目欢乐满今宵(好像是这个名字),看麦玲玲的生肖解读。还有天气预报先生的脚步声,如果天晴的话,他会吹着口哨开心路过屏幕,如果下雨的话,他会哦的遗憾一声,撑起伞路过屏幕。我还喜欢香港的公益广告:“打波先来落雨唔通连个天都唔中意我?希望在明天啊嘛!生命满希望前路由我创。”

 

现在已经不常看电视,偶尔看时,记忆会停留在那里。就连看到没有节目可播放的彩色格子拼接的圆形画面,也觉得特别亲切。


 

@林景静:第一次去香港是因为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纪念。看了铜锣湾广场的纪念雕像,一大面墙的千纸鹤,在红馆听了众星聚集为他举办的纪念演唱会,去通菜街的怀旧音像馆里买了他的黑胶唱片,最后一天去了星光大道送了一束红玫瑰和一束满天星。因为下大雨,走的时候我把伞也留下了。我相信,他是香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和永恒的代表。 


 

@南歌: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1992年的艾敬唱了自己写的《我的1997》,那一年,她22岁。这首歌就是一个寓言:香港也不再是重要的市场,有了通行证也不用再盖大红章,八佰伴、红磡体育馆、午夜场、四季酒店望北楼,马照跑舞照跳。20年了,香港人一路向西寻梦,大陆人一路向南踏遍了狮子山。

 

 

“ 紫荆,如果你能看见的话,祝你生日快乐!

 

@大香蕉:97年看香港回归的晚会直播,现在在驻港部队当兵。



@阿凡莹:小学二年级最好的朋友叫做紫荆,因为她是香港回归那天出生的。后来她搬家转学了,我就与她失去了联系。 紫荆,如果你能看见的话,祝你生日快乐!

 

@月:1997年的今天我出生了。每年的今天都是铺天盖地庆祝香港回归的报道,看到这些报道都会觉得很兴奋。可能因为生日这个关系,感觉自已与香港挺有缘的,喜欢的张国荣也是香港人,最向往的城市也是香港。



@小董小姐:我的名字叫做港澳。我97年出生。爸妈对祖国有一腔热忱,而我又姓刘,刘港澳,留港澳,说着说着香港澳门就回归了。


 

@SHIRLEY.Q:今天是爸爸妈妈结婚20周年纪念,纪念物品应该是20年前cctv的采访吧。谁叫他们俩都是7.1生日,又是7.1结婚。

 

@木已成舟:那年正好我出生,村里的队长给我取名叫“庆香”,寓意庆祝香港回归。

 

@小镇青年。: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所以当我上小学的时候,碰到了N多叫做香港的同学。

 

@caress.liu:小时候家里靠湖而居,一家人的生计都靠打渔。1997年,除了放飞很多白鸽外,还放了很多的气球,那些气球随风而飞,飞到了我爸爸打渔的那个湖里。起初隔得远,我爸以为不远处漂的是妖怪,靠近后才发现是花花绿绿的气球,然后全部捞起来,带回家给我和姐姐玩。那年正好是香港回归,所以我们全家人都认为是香港回归天空放飞的气球,一同感受那份喜悦。

 

@折:因为身体原因最近半年去了四五次香港,从有朋友家人陪着穿行最繁华购物商圈,到一个人拿着相机坐在居民区的公园里看孩子们放学打闹。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街头暖黄的霓虹灯,不被大众熟知的轻铁,以及在深夜永远为我敞开怀抱的7-11便利店。



@Magemind:香港回归那一天,我们家在老家村子里开了一家饭店,名字就叫“回归酒家”。人们送去了各种各样的牌匾,大门口的字是一个专门写美术字的大爷拿着油漆和刷子写的,特工整。 从那天开始家里生意就特好,老爸做的菜太好吃,连市里都有好多人来吃饭。红烧肘子,糖醋鲤鱼是拿手好菜,那个味道永远都忘不了。

 

@伊:我男朋友是香港回归那天生的,这个算礼物吗?

 

@丛林鹿:1997年我6岁。五一劳动节爸爸妈妈带我去北京旅游。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刚下过雨的地面还有点湿,空气也很纯净,有很多游人在天安门广场拍照。广场的一角有一个很大的屏幕,指针和数字的跳动显示着时间的流逝,但是大家都很开心,急着在屏幕下合影。爸爸说,这是香港回归的倒计时。那时的我不懂香港回归意味着什么,爸爸说就像走失很久的小孩最后回到家,回到他的父母身边一样。6岁的我,很同情香港,也为他的回家感到高兴,这就是我对香港的初记忆。

 

@chao chao’s wife:1997,我刚刚出生。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去香港出差给我带那种外面有塑料壳的紫荆花,还可以放音乐。爸爸已经过世十一年了,可是那个紫荆花还摆在家里的橱窗。

 

 

“好梦幻啊居然有这么厚实的硬币”

 

@茶多酚:五六岁就跟着妈咪一起去香港看亲戚,那时还是坐火车。每次去到那里总要先去公屋楼附近的一个商场吃咖喱鱼蛋。那里的咖喱鱼蛋就是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它不是一串串的,也不是有番茄酱或者辣椒酱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碗装着,咖喱很浓郁,鱼蛋是一口可以吃两个的size。后来他们搬去别的地方了,我也就再也没有回去那个地方了。真怀念那段吃咖喱鱼蛋的日子。

 

@SWALLOW:有次陪哥哥去香港考雅思,在旺角,吃完饭跟哥哥在街道上走着,哥哥给我讲小时候爸爸在布市做生意的事。他说布市的街道也是这样,可惜现在拆了发展了。我们在维港观夜景,哥哥告诉我他希望将来可以在香港有一席之地,他喜欢这座小小的城市,有爷爷奶奶过去生活的市井味,他喜欢在旧的城市生活,内地的一线城市太有疏离感。现在的哥哥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希望他早日如愿。



@尧•Queen:记得以前港币比人民币值钱,香港人拿港币到深圳消费都是“大款”,现在我们去香港买东西都是图便宜。

 

@so what?:特别小的时候大伯去香港给我带回一个镀金的海豚钥匙扣,上面有香港区徽,常带到班上去炫耀。我那时不知道黄金和镀金区别,一度以为是真金,有事没事拿出来摸下,直到被摸出了一块白色……

 

@萧梓晴:来自香港影响最深的是富豪雪糕,它为我带来了至今都难以忘记的人。


 

@Freda徐:听我爸说97年特别流行香港回归文化衫,他当年就是这样穿的。 


 

@wjy:席卷大陆的港货必须是维他柠檬茶啊,一天不吸浑身难受。


 

@Thanatos:小学时很喜欢一个比我大一级的学姐,每天缠着她上学放学一起走。有一天她在路上伸开手给我看,手心里是两枚硬币,一枚一块一枚五块。五块的那一枚沉甸甸的,是她舅舅去香港做生意回来送她的礼物。我觉得这很梦幻,居然有这么厚实的硬币,背面印着好看的百合一样的花。我喜欢那个姐姐,就攒了十块零花钱买走了她的五元港币。这枚硬币我后来一直放在铅笔盒里,闲的时候就拿出来一遍一遍看,无论看多少次都觉得漂亮。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就扔这枚硬币来决定。



@佳蓓:二十年前为迎接香港回归,就读的小学和香港的一所小学结对,那边小学生写封信给同年级的我们,我们收到后回信,互相附上自己照片,介绍自己的城市。算是从那时开始认识香港,比看TVB剧还早了几年,从此我对“北角”有独特的情怀。工作有了储蓄后第一个出境目的地,便是粤语歌里听到的,TVB剧和港片里看过的熟悉又陌生的香港。后两次去香港旅游还特地选择住在北角地区,然而都没机会去找那所小学,也有点好奇那个写信给我的女学生,但无从寻起了。


 

@旺仔ta姐姐:香港回归那年我3岁,对香港的印象就是姐姐带回来的小熊饼干。巧的是前几天刚去香港玩了一圈,才发现今年是回归20年,到处可以看到庆祝回归的字样:天星小轮在24、25号免费乘坐;吃鱼蛋,吃雪糕,逛庙街,坐叮叮车;寻找TVB里出现过的街景。最后一定要带几罐小熊饼干回来,还是之前那个味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