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的“吃”文化

南方微讯 2021-11-22

客家的“吃”文化

春节前后的吃

 

 

 

客家人好客,过年吃的花样特多。

 

离春节还差几个月,他们就忙于准备吃的了。立冬后,先作好霉豆腐、煎豆腐,就开始腊上很多的腊味,正月客多,腊味烧碟子料好待客下酒。腊味有香肠、鸡、鸭、猪下水、腊鱼、酒糟红鱼等等。

 

立冬前后,要早早地蒸上几缸米酒,因为米酒蒸得早,酒就更浓更香。

 

立春前,一定要打好黄粘米果。黄粘米果加工复杂,味道独特,是正月里煮汤的主料。到了初八煮腊八粥,腊月廿四,谓之诸佛回天奏事的日子,客家人会煮上廿四碗芋子粥祭神送佛回天,廿四日一过,他们真正忙起来了,洗涮盆甑、抹门擦窗;煎芋线、酥子、麻团;炒花生、瓜子、豆子、红薯片……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于杀鸡、贴对联等,早上吃得随便,中午吃肉丸。肉丸有全蒸肉丸和饭包肉丸两种:全蒸肉丸是用薯粉、豆腐、五花肉、鱼肉、蛋等原料蒸的;饭包肉丸是由米饭、白豆腐磨成糊状伴薯粉加荞子包菜蒸的。吃肉丸,祈盼来年幸福团圆。晚上吃团圆饭最庄重,这餐有什么好吃的都搬到桌上来,饭桌上的碗筷要比家里现成人口要多,表示添丁,小孩子特殊,他们有鸡腿吃,大人们望子女“比得过别人”,“吃了鸡肝长大当官”,“吃了鸡心读书有记心”,“吃了翅膀远走高飞”,“吃了鸡头出人头地”,大人吃鸡爪子能爪(赚)钱。

 

正月初一,多数客家人要吃素,以前有的斋三天,有的斋一天,图一年清吉,且一定有大蒜,谓之新年“会打算”。

 

正月里每做一事皆吃“汤”。“出行汤”、“上工汤”……

 

你正月到他们家里做客,能让你不吃饭也酒醉肚饱。因他们“上屋过来下屋客”。“过条门槛也是客”。他们热情好客并非表现在客套上,真正的体现在“吃”上。你一到他们家,就招待你,常日蒸笼里热着的碟子料端上来,男主人陪你边吃边喝。稍顷,麻利的女主人把“米果汤”煮好了,他们热情劝客的本事会让你不吃也得吃,几十款喷香的碟子料迫着你尝过遍,谓之吃遍有缘。且一家来客全屋招待。

 

以前,五谷神进屋之前的初一至初四是不可以煮生米的,正月初五请五谷神进屋,才可以下生米煮饭。初七这天煮七朝羹,由七种以上原料煮的,一般用米、芋子、碎酥子、煎豆腐及其它材料为主。至元宵节这天,还蒸肉丸,都称过小年。同样点岁火,烧花灯,闹元宵。以前晚上还有“偷青”一俗,可随便在人家菜园摘点青菜、蒜子等拿回家,煮“汤”吃,望全年清吉,也有一说被摘人家里鸡、鸭不瘟。这里还有“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人捡狗屎”之说。正月休闲吃喝到此差不多了,从此待客较随便简单些,但还有:“有吃冇吃,玩到惊蛰”,“有做冇做,玩到社过”,“社日一过,大细妹子都要做”。在社日,要煮一碗汤,给放牛娃吃,以示犒劳,所以有“放牛娃子望过社”的说法。不过在二十日有“老鼠嫁女”、“补天穿”。用煮熟的芋子、红薯剥皮敬神补天,意在剥掉鼠皮,并祈求一年中有天缘,逢娶亲嫁女等喜事能天晴。到惊蛰日,还要炒五谷吃,因“惊蛰”是虫子冬眠醒来日,炒五谷意在能把虫子炒死,一年五谷不生虫。

 

至今,民风纯朴的赣南客家,还有许多吃的习俗保留着。不过各有差异和变化。

吃“汤”

 

客家村寨,处处流传着“上屋过来下屋客”;“过条门槛都是客”的俗语。客家人好客,给外来客人印象最深的,可以说是“汤”了。

 

到客家人家中做客,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您除醇香的糯米酒,各种精美点心及丰盛的碟子料外,一定有一钵头“汤”。若未吃“汤”,不论你有多急的事,主人也绝对不会让你走。

 

此“汤”是何物?并非大家平时餐桌上用汤勺舀来喝的汤,而是用筷子夹起来吃的“汤”。它是在历史悠久的地方性传统食品——黄粘米果(或粉干、肉丸)上,再盖上一层用蒜子等香料炒好的鸡、鸭、猪肉等美味荤物组成的面子。在闲时,还有人以酒娘蒸四个鸡蛋也算是“汤”。

 

客家人煮“汤”的种类,名目繁多,除招待初来乍到的“生客汤”、“新年汤”外,他们自己也有很多“汤”吃:正月外出有“出行汤”,学生读书有进学“汤”,毕业时有“毕业汤”,过生日有“寿汤”等等。病后康复,失脚掉下厕所,家人也会煮一碗“汤”给他(她)吃,意在去除邪气,逢凶化吉。若是做了牛軛、牛笼,谓之作了孽也要吃“汤”。过去匠人做了女人用的东西,如脚盆、尿桶或肥勺等,也要吃“汤”。如果碰到男女偷情,不但要吃“汤”,还要让对方请酒,谓之吃“红”来,去秽气。

 

若做红白喜事,“汤”的种类更是不计其数,据老人说,红白喜事各有三十六种“汤”以上,有结婚喜事闹新房时厨师唱的谜语歌为证:“一只鸡子园丁当,煮了三十六碗汤,碗碗有六块,块块有六两。”过去十六两为一斤,让人算此鸡有多重。以娶亲时男方这家为例:新郎新娘有两人共吃一只鸡的“做家汤”,表示成家立业。其他客人皆有一碗以鱼、肉丸、猪皮做的“汤”吃。而那些前来为婚事帮忙的亲友,则以其责而食其“汤”:“先生汤”(坐礼台的司仪吃的汤)、“抬轿汤、挑三圆桶汤”、“擎高灯汤”、“掇魁汤”(挑头箱的人吃的汤)、“引鸾汤”(媒人吃的汤)、“引凤汤”(牵新人吃的汤)、“铺新床汤”、“擎帐汤”、“小礼汤”(带钱的出纳)、“开勺汤”(厨师吃的)等等,还有洗菜、洗碗筷、挑水、做豆腐、烧开水、端菜、借酒壶、借桌凳等等,总之没人无“汤”吃,不但迎亲的人到女家接亲时有汤吃,而且回来后在新郎家同样有汤吃,若是身兼数职者,吃不了还可以兜着走,光汤就能带一大包回家。

 

吃“汤”,这一传统的习俗,依旧显示着客家人淳朴好客的浓浓情谊。

吃酒

 

 

 

酒,总是与喜事结缘。因而,建房、祝寿、娶亲、生子、升学喜宴一律称为“吃酒”。

 

如今城乡概不例外,一纸红色请柬就是“恕催”,某月某日某时至某酒家“喝酒”。桌上的并非人人都会喝酒,会喝酒的人也以吃菜“垫底”。

 

客家米酒远近闻名,《经济日报》记者,瑞金市“荣誉市民”罗开富,在徒步完成“二万五”后,有客家人打电报给他:“我们用瑞金的米酒举杯向你祝贺!”可见米酒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

 

客家人喝酒的通俗喝法大抵是酒过三巡,开始打通关,或顺时针逆时针,每人敬一杯,遇上不沾酒的女士,则你意思一下我干了,起始一派谦谦君子矜持肃然,你推我让,几杯酒一撩拨,就争先恐后,喝得面红耳赤,额头冒汗,剥衣,直至舌根生硬,语无伦次,脚下不稳,一走三晃,颤悠悠地“我没醉我没醉”地伸出软塌塌的手讨酒喝,这样才算是哥们义气。一场酒席,如果没有热闹喧哗醉趴几个就不算好“戏”,主人面上没多少光彩,客人也觉索然寡味,没有兴头。但是,喝酒的人谁也不愿意醉,只是一番挑逗之后,总有人不知不觉地醉且淋漓尽致地表演起来,这大概就是酒的独特魅力吧。

 

本人就很对不起杜康,吃酒糟煮芋子也会醉,但我认为并非天生不喝酒,酒量是练出来的,我兄弟四人唯我不好此物,原因是自懂事起见多了醉后失态误事之人,心里总抱着“醒眼看醉人”之心去看酒。

 

酒有时也能启迪人们的智慧,为了营造一些乐趣,就发明了“吃酒”时划拳,除客家本地拳外还有“福建拳”、“广东拳”、“蟹拳”……这些“拳词”念起来朗朗上口,又出自喝酒者的喉咙,听起来格外动人。记得小时候山村人喊倦了拳词,干脆来简单的办法:转调羹,将瓷匙置于碗里,一拨弄,瓷匙转动,待停下来时柄朝谁就谁喝。如今,人们的脑子活络,加上传统的东西,酒场更是异彩纷呈,变着法儿让人喝:说错了话,以酒代罚;语言不懂,罚酒;鱼头鱼尾对着你,头三尾四,喝;迟到一步,先干三杯……酒场上男子汉大多锱铢必较,可伸而不可缩。

 

做任何事,都会在不经意间烙上了自己人格或个性,喝酒尤其容易暴露出“庐山真面目”。冷面孔硬心肠的喝出几分酒意,深处的城府被酒浮了起来,笑脸有了,话也多了,俨然七八岁的伢子,稚态可掬;“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喝到酣处,面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开始想入非非……酒是那么有感召力,它能以柔克刚,把隐藏在酒君子身上的快乐全部驱赶出来,发酵出无穷的乐趣。

(钟同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