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人的“ 胞衣迹”

南方微讯 2017-03-10

 客家人的胞衣迹


    也叫“包衣迹”,是客家人对出生地的一种爱称。出生地为什么叫包衣迹?据说客家妇女生了孩子后,其包衣(胎盘)要放在床下,用碗盖着,第二天才用纸包起,送到竹头下埋掉。(意为你竹头一样多生),这样床下就留下包衣湿迹。 Baoyi Ji Baoyi Ji is a pet name of thebirthplace in Hakka .Why is the birthplace called Baoyi Ji ? It is said thatafter a Hakka woman was delivered of a child, the Baoyi (placenta) should beput under the bed, covering with a bowl,. On the next day, someone would packit up with paper and send it to bury in the bamboo root.(It means your lifewill be energetic as the bamboos.) Therefore, there is the wet placenta vestigeleft under the bed .

客家人的生育文化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产后要将胎盘(胞衣)用纸包好,埋葬于屋周之地——这就是客家人称出生地为“胞衣迹”的由来。至于这一习俗产生的深层原因,翻遍典籍未见解释。我觉得,这一习俗产生的背后,与客家对胎盘的认识和独特的民性特点有关。

    在客家人的认识里,一个人集精、气、神于一身。而在出生之前,人的神(即元神或灵魂)存在于胎盘之上,这时也就有了所谓的胎神。在客家地区流行的老皇历中,都标出了胎神每日游走的方位。有孕妇的家庭为了怕无意中伤害到胎神,便有了许多禁忌,比如在孕妇房内钉钉子会使婴儿瞎眼,动刀子会使婴儿破相或成为兔唇,焚烧东西会造成婴儿有胎记等等。在这样的观念下,胎盘(胞衣)便成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象征。




    客家人苦难的历史与宿命造就了其民性特点,那就是志在四方,勇于漂泊。将人的胎盘埋葬于屋周之地,实际上是客家人冀望游子身体虽长期游走于异客他乡,而灵魂却能长留于故乡。也就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客家游子,不管他们身处何方,不管他们如何事业有成,却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胞衣迹”之所在的原因。

客家人,他一来到人世,身体与胎盘连结的脐带虽然被咬断了,但他还有一条永远不断的精神脐带,它紧紧地把客家人和故乡连结在一起,这精神的脐带便是“胞衣迹”。

(郭真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