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海会馆见证潮客一家亲

2014-04-15 客家圈

两海会馆见证潮客一家亲

在繁华的兴宁市区,宁江河静静地穿城而过,一座具有浓郁潮汕风格、古老典雅的独特建筑矗立在宁江河畔已经200多年,这就是曾经远近闻名的“两海会馆”。 两海会馆创建于清嘉庆11年(公元1806年),由发达的潮商自发号召在兴宁的潮汕八邑(潮汕八县市)人士,慷慨捐资兴建而成。当时在兴宁做生意的潮汕人多为潮安县(时称海阳)、汕头澄海县人士,故取名为“两海会馆”。由于出入两海会馆的都是操潮汕口音的商人,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潮州会馆”。该会馆的出现,是潮汕商人在兴宁经商历史的最好物证。

明清时代,兴宁的水运发达,上有东江、下达韩江,又是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经商地理条件优越,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花舫、渔船、货艇在宁江河上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宁江西河背一带的码头、商店更是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当时,从这里中转的商品中,北运货物以食盐为主、海味为次,南运则以原材料和未经深加工的农林产品、土特产为主。兴宁人称食盐为“潮盐”,由潮商从产地集中采购后,由潮州上溯韩江、梅江、宁江,运抵兴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转销粤北周边地区约十几个县以及江西、湖南等地,转销量最高年达750万斤。当时,宁江河畔盐铺林立,“盐铺街”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以盐为媒,密切了潮、客两地人民的交流。其后,潮商以兴城为中心,先后在兴城西门街、盐铺街、河唇街等设立“过载行”、“二合行”(代客买卖行),通过水陆交通渠道,建立了长短途的货运网络,搞活物资购销业务,有力盘活了兴宁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

在兴宁做生意的潮汕人为了在本地立足、经营,便积极筹建潮州会馆。由于潮汕人与兴宁客家人在风俗习惯、民居建筑特点、木石材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所有人力、物力均从潮汕地区用货船载来。

不久后,一座具有潮州建筑风格、秀丽玲珑的“两海会馆”便耸立在西河背河滩上,它曾一度成为在兴宁的潮汕人心目中的“圣殿”。在这里,聚集着潮汕人及潮汕社团,除了是潮汕商人聚会议事的场所外,在敦睦乡邻、热心公益、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追溯历史,进入兴宁创业、扎根落户的潮汕商人可谓是较早的“移民”。随后,便是潮汕人以亲串亲、以友相助,或三五成群或举家老少北徙兴宁,其中大量涌入是在1939年至1943年间。这一期间,正是日寇猖狂侵华、潮汕沦陷、风声鹤唳、百姓流离的岁月,不少群众惶然不知所措,扶老携幼四处逃散,挣扎在生死线上。梅州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成为不少难民的暂避之地。其中,从汕头、潮州、揭阳、潮阳、普宁等地徒步迁往兴宁的潮汕难民达5万多人,这是兴宁历史上接纳外来人口最多的一次,当时在兴城的潮汕人口占兴城人口的60%,超过了兴城本地人口。

  在这个时期,潮州会馆自然成了潮汕难民的“集散地”。1940年旅兴潮汕人在潮州会馆内成立了“兴宁潮州同乡会”,迅速筹集款项、粮食救济难民,设立难民收容所,在潮州会馆侧的大片空地上搭起竹棚,收容难民300多人;聘请医生为难民免费义诊,送医送药;分批安排就业,难童免费送进潮光小学就读(潮光小学由同乡会于1940年在潮州会馆内创办,后为兴宁市第四小学);在宁江河西岸堤坝处设孤儿院,收容上百名孤儿,解决他们的生活、教育问题。与此同时,在大坝里成立了“潮存善社”,“三荒四月”时设点施粥,逢年过节给特困户送食送衣送医,为死后无人送丧者办理后事,帮助贫困百姓度过暂时困难……

  战后,部分潮汕人留了下来,成为新“兴宁人”,这批移民的籍贯遍及潮汕八邑。据不完全统计,现旅居兴宁的潮汕籍人及其子女有8万多人。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不少潮汕民众还会来到兴宁走亲戚、到会馆朝拜,会馆至今仍是维系两地民众情感的“精神桥梁”。铭刻伟人足迹的“红色记忆”

  潮州会馆还记录着一段“红色记忆”,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

192410月,卢惊涛、赖传祺两位特派员,一起揭开兴宁农运序幕,并选择潮州会馆作会址,成立了“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县农民运动协会会址,由潮州联谊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当年任东征军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也曾在两海会馆留下了深深足迹。

1925319日至20日,蒋介石、周恩来率领3000多兵力击败了在兴城附近集结万余兵力的林虎逆军,这就是威震全国的“兴宁大捷”。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就在两海会馆附近的神光山和南济桥。随着战斗胜利,指挥部移到潮州会馆。智勇双全的东征军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如虎添翼,英勇无比,所向披靡,于1925321日胜利攻克兴宁。从1925321日至412日,周恩来在兴宁战斗工作了23天。在这期间,他居住在潮州会馆,并在这里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接见农民运动领导人。

  伟人已去,风范长存。潮州会馆已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兴宁市更是投入3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专门聘请具有古建筑维修资质的专家对这座历经风霜的古建筑进行了精心修复。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这座记载着潮客友谊、印刻着伟人足迹的会馆,看到的是一座已初现原貌的华丽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正门进去,庭院向纵深重叠排列,正殿左右翼以回廊形式形成对称的四合院布局;馆内一些原本损坏的壁画、雕刻、飞檐、屋脊等,也已经参照流传下来的会馆图片资料或学习潮汕地区的建筑风格,以潮式建筑工艺进行了修复,精雕细琢,重现其金碧辉煌的本色。

  兴宁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海会馆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潮客商贸文化景点。这里将设置3个陈列馆,分别纪念周恩来在兴宁的“红色足迹”、东征军在兴宁的革命战争和“潮”“客”两地友谊,让会馆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再次充分呈现在世人面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