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客家:卖豆干

2014-04-25 客家圈

印象客家:卖豆干

“卖豆干咯……买豆干咯……卖豆干咯……”在潘田乡村,这种宏亮的叫卖声,曾时常飘荡在那一个个天蒙蒙亮的早晨。叫卖声的主人,被称之为“豆干贩”。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几乎是客家地区乡村独有的走贩。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能拿一些黄豆去换豆干吃都是很难得的,只有当家里来了亲戚,或者是家里大丰收,才能吃上。”笔者的奶奶曾如此说过。奶奶说,到了你爸妈出生的年代(六七十年代),多数农村生活的人手头还是很拮据的,所以和走贩换豆干也不一定要用钱去交换。在黄豆收获的季节,多数家境贫困的村民,会拿上一勺黄豆作为交换物;即使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也鲜少拿钱去买的。到了八九十年代,生活条件好一些了,用钱买豆干的情况才比较常见。

刘大婶是典型的农村豆干贩,其一家人两代人都以卖豆干为生。她说,以前没有先进的磨豆干的工具,都是用大石磨磨豆子的。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往凹槽里添豆子,一个人拉动厚重的石磨。刘大婶家里一般都是天黑的时候开始磨豆子、煮豆浆、放入石膏。“那个时候做豆干点膏用的是石膏,不像现在用的是凝固剂。用石膏点的豆干鲜嫩滑爽,保留了豆制品的原味。”她说,因为这样的味道,她家至今仍用石膏做豆干。

豆浆稍微放凉一些,便开始把豆浆倒入专门用来为豆干定型的“豆干格”。她介绍,在倒入豆浆前也有几道工序:首先,要把豆干格、豆干布等工具用热水烫一下,一是为了杀菌,二是为了防止豆浆粘在工具上。然后,把豆浆用勺子均匀倒入豆干格;接着,小心翼翼地把那块贴在豆干格上的布从四面拉过来,类似于折纸盒;最后,放上一块和豆干格一套的工具——豆干板,再拿一块笨重的石头压在豆干板上面。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拿开石头,翻开豆干布,把水豆干均匀切块,就可以拿去卖了。

以前是刘大婶与丈夫共同承担挑着豆干叫卖的任务,一人收黄豆,一人挑担子。现在用黄豆换豆干的人较少,给钱的多,她便和丈夫分头行动,一人走一条路、到每个大围屋售卖。谈及几十年买豆干的最大变化,刘大婶说:“现在买水豆干很多人不用黄豆换了;还有现在的村里人起床都没那么早了,我也不用那么早出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里的人们不再认为吃上豆干是多么奢侈的事情。今天,这种声音越来越少。如果想感受农村的气息,在农村人家呆上几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兴许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而豆干这种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距今已产生两千多年的历史的食物,在农村里因常见逐渐被“怠慢”。现如今,许多人都能做到大鱼大肉每天吃的人。偶尔,有同伴提及那一个个“豆干贩”,但是多数这样的“提及”,想念的也不再是豆干的美味,而是那每天清晨里循环往复的叫卖声,和那个艰苦的年代……


(作者 刘向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