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摘捻子

2014-08-12 客家圈

摘捻子



又到吃捻子的时节了。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很爱吃捻子,家乡的捻子长得满山遍野都是,在山上砍柴,在坡地上锄地,看到捻子花刚开,就天天盼着吃捻子。

捻子花。这种漫山遍野的鲜艳浪漫了客家少年的心



捻子是岭南的一种山岭佳果,一些地方叫倒捻子、都捻子、山捻子、岗捻。学名则桃金娘。《辞海》桃金娘条说:(捻子)桃金娘科。常绿灌木。叶对生,椭圆形,有基出三大脉,下面被毛。夏季开花,花淡红色,桨果大如樱桃,熟时暗紫色。果可食。古书也多有记载,《岭异》: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食之甜软,甚暖腹,《滇海志》有:都念子者,倒捻子也。……头上有四叶如柿蒂,捻其蒂而食,谓倒捻子。讹为都念。外紫内赤、无核。《御览》有: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十二年四月,……敕付西苑十六院内种。……其子小于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粽益佳。


捻子是一种常绿灌木,分枝繁密,高大的可达到数尺。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光滑,面生灰白色的毛茸;有三条显著的直脉,脉上密布褐色绒毛。春夏之季开花,花色绯红,又似桃花。夏秋之交结果成熟,果实呈壶状,有宿萼留存(即捻子蒂)。果肉生时苦涩,熟时味甜而有芳香,内含很多种子,可供生食。



捻子,这种清甜滋养了客家儿童的心田。


因捻子甘甜至美,所以小孩子个个爱吃,诗人卢鸿基就有回忆童年生活的诗说:童年随牧戏山坡,……吃果时夸倒捻子,……”宋苏轼……卷五云:吾谪居海南,……野花夹道,……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当然,捻子不只小孩子爱吃,大人也爱吃,而且在过去缺少粮食的年代,捻子更是一种充饥的美果。

捻子成熟可采期,大约在农历六、七月。那时节,我村周围的山坡满眼红紫,香味诱人。小孩子便相邀上山摘捻。

那时候,小孩子的主要劳动任务是捞柴、长(看)牛。捞柴最辛苦,能上山摘捻,则是我们最为盼望的,因为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玩,且不用什么体力,真是高兴。

我村有一个地方叫做太平的山,太平其实很高,只是爬上山顶,有一块比较平的、大的坡地。坡地上全是捻子树,一棵一棵的捻子树簇拥着,风过处,捻子叶翻转过去,又恢复回来,一眼看去,真如大海碧波翻滚。

上午,吃过早粥,有的带着垒,有的带着篮,有的带着布袋,顺便用军用水壶装了米汤或滚水,我们便出发了。

一路上,天气晴朗,和风吹送,路上,有担脚头的大叔,有背大细的阿姨,特别是一些其它村的阿官,他们正在看牛,或拿了勾刀正要上山捞柴,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们。

来到太平,我们便象一阵风般的散开,开始摘捻。

……

回来时,还大声喊着顺口溜:大捻波(又熟又大的捻子),拿转去等阿哥;红头扯笃(刚开始成熟的捻子),拿转去等阿叔。在我们那里,有些小孩因迷信称父亲为阿叔。当然,歌谣只是为了顺口押韵才如此说的,并不是说阿哥比阿爸更好,更需要孝敬。捻子拿回去,一家人分享,那还分什么熟与不熟。

摘捻子,说的是,来之尚不易,广西南部说廉州话的人,则把摘捻子说成是捻子,说明捻子随手可捡,多到满山满坡都是。

摘捻子过了一段时间,即农历七月十四日后,人们一般不再去摘捻子了。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七月十四日后,捻子上就有一道指甲印,那是鬼捏过的,所以不能再摘了吃。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过小时候我真的弄不明白,为何七月十四日后有一些捻子确是有一道象是指甲印的痕,这不是很奇怪吗?后来才明白,原来那道指甲印是蜜蜂咬的。七月十四日后,捻子既熟又甜啊,连蜜蜂都来采食了。

捻子,甘甜至美,能无念之乎


——觉得好就转,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