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7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走进客家圈:河源——纯客家地区

2014-11-19 网络综合 客家圈

河源是纯客家地区,有340多万客家人。


客家先民因离乡背井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面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客家新天地,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气质。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包括客家民居、客家礼教、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尤其是客家精神。


——客家围屋遍布城乡。围龙屋、走马楼和四角楼、八角楼,如林寨四角楼、仙坑四角楼、谦光楼、德先楼、乐村石楼等。河源有许多古村落,被省评定为广东古村落20个,其中和平林寨还被评为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林寨四角楼数量多、特色明、历史久、价值高,全国少有,非常珍贵。

——客家民俗独具特色。中原古俗与岭南风俗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照料着人们的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演绎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包括饮食、服饰、居家、劳动、节庆、礼仪、禁忌、祭祀等,尤以添丁、金榜、乔迁、花烛、立灶、寿诞、丰收、节庆等“八喜”最为特色。

——客家艺术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龙凤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龙川杂技、和平采茶戏等众多客家文化遗产。

——客家方言古朴地道。岭南三大文化孕育了三大方言,即客家话、潮汕话、白话。河源客家话则有客家古音和客家新音之分。

——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客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是“北方强者的血统”,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世事多艰使客家人培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不屈不挠。即是“硬颈”精神,含有执着不怕死的意味。正是这种性格,客家地区涌现出洪秀全、孙中山、叶剑英等人物。河源涌现东江三杰阮啸仙、黄居仁和刘尔崧,使河源成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包含“三个最早”: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

刻苦勤俭。“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客家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锤炼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

勇于开拓。客家人历经6次大迁徙扩展到岭南,而后又到台湾、南洋及美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1亿多客家人及其后裔。河源就有海外华侨和港澳人150万人。
崇文重教。“唔(不)怕一时穷,就怕唔读书”,“耕田唔怕草,读书唔怕考”,崇文重教,耕读并举,读书知礼。历史上河源出过70名进士、239名举人,71名武举人,古成之是岭南第一进士,并出过探花榜眼。



河源的岭南风韵

在先秦以前上千年时间历程中,古龙川就有着良好的人文地理条件,南越先人所处的原生态文化时期就与外来文化交融。在连平县大湖镇境内发现高栋遗址,为古人类在此烧制陶器的窑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偏早阶段。在佗城坑子里,出土了陶器鸡形壶,是新石器晚期至商代的器具。在龙川多个地方,专家还发现了米字纹陶,这是越国贵族使用的东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下统一岭南时,在龙川设县而治,是岭南建县最早的县,赵佗为首任县令。当时龙川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粤东北全部、粤东、粤中、粤北、赣南、闽西南的部分地区,幅员辽阔,地广物博。岭南三大家之一、清代文人屈大均提出“广东之文始尉佗”的论断。赵佗被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河源成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河源拥有佗城、林寨、紫金苏区、龙川中央苏区、阮啸仙故居等一批文化遗产,创作古邑情客家亲、红色河源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客家文化节、忠信花灯节等一批文化活动,编辑出版了客家古邑文化丛书、古邑客家电子杂志等书刊,推出了一批“两地”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地擦亮了“两地”文化品牌,扩大了河源文化影响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重视传承弘扬“两地”文化,讲好河源故事,擦亮文化品牌,着力构建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文化体系。

河源有文物点2714处,属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77处,全市馆藏文物5.1万件(套),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和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5万多枚馆藏恐龙蛋,有大批古遗址、古墓葬、古城池、古井、古塔、古民居、古桥、古庙、古亭、古寺庵和古代石刻等。龙川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与此同时,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5项,国家级2项——紫金花朝戏和忠信花灯,省级4项。


摄影图片:河源市民俗摄影协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