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风情在身边

南方微讯 2017-03-10



梅州有叶帅,惠州有叶挺



 叶挺将军纪念园  

园址: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会水楼 / 免门票



惠阳客家

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龙楼、碧滟楼、育英楼、会新楼、邓仲元旧居、邓承修故居



1946年4月8日,叶挺将军飞赴延安参加整军会议,途中飞机失事,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儿叶扬眉、尚未取名的孩子“阿九”以及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梅州有叶帅,惠州有叶挺


客家惠阳是叶挺将军的故乡,同时也是东江纵队的摇篮。惠阳的著名人物还有廖仲恺、廖承志、廖梦醒、邓 铿叶亚来、邓承修、叶文匡等等。


具有客家特色的景点介绍


1、会龙楼

        会龙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官山村。据门匾石刻记载:始建于清光绪戍子年(1886年)仲夏,历时三年建成,由叶健珊出资建造。坐东北朝西南,整体呈长方形,总面阔64米,总进深68.6米,占地面积4390.4平方米。由泮池、禾坪、前围、堂屋、横屋、角楼、望楼等组成的城堡式客家围屋。禾坪前置泮池,左右各竖立三副旗杆夹石。禾坪左右置斗门,墙体正面饰镬耳风火山墙。前围正面置三门,正门顶券置一块青麻石匾,阳刻 “会龙楼”楷体字,左刻“光绪戍子仲夏谷旦”字,右刻“董超庚书”字。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门楼上阳刻“为善最乐”楷体字,左右一副对联:“其外抱山川胜概;此间挹宇宙精华”阳刻楷书。步入前围,便是天阶。天阶后为三进堂屋。一进下厅木屏风阴刻“明德流芳”字;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上的木雕相当精美;上厅明间置神龛,左右耳房。三进厅堂后为高三层的望楼。横屋与堂屋之间以天阶相隔。四角筑四层高的角楼,四面墙体高筑女儿墙,女儿墙内的走马道通角楼第四层。从叶健珊起,叶氏在此繁衍了八代子孙,不少人都出类拔萃。他们当中,有秀才、有举人,也有当代一些革命人士,其中有叶含辱等7个黄埔军校生和三位旅长。会龙楼是惠阳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建筑较大,外观和内部结构保存较好,为研究惠阳客家围屋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会龙楼

 


会龙楼

 

2、碧滟楼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老围村民小组。据《叶氏族谱》记载:碧滟楼始建于1884年,于1888年建成,由惠阳籍马来西亚著名侨领,有“吉隆坡王”之称的叶亚来先生出资建造。碧滟楼坐西向东,是由泮池、禾坪、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整体呈长方形,总面宽58.6米,总进深37米,占地面积3797.66平方米。禾坪前有泮池,两侧分别竖立五副旗杆夹石,质地为花岗岩,其中一石阴刻楷体: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勒赠三代。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为三楼牌坊式的门楼,门券上置石匾,阳刻“碧滟楼”楷体字,由惠州名士江逢辰撰书。一进门楼墙体上有壁画,左右耳房,步入一进有卷棚廊。一进与二进的中间天井相隔,天井左右有廊(又称南北厅),墙体木雕斗拱出挑承托卷棚顶木檩作饰,封檐板上木雕精致。二进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十五架用三柱后墙承重。二、三进之间天井的左右为廊房。三进中间祖堂,左右耳房。三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街相隔,四角为角楼。碧滟楼内部的木质构件上有很多雕刻,梁枋、斗拱、瓜柱、柁墩、雀替等艺术构件都饰以精美的木雕。中厅和上厅房梁上的木雕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些刻有木雕的房梁,在当时分别还镶嵌有“百鸟归巢”、“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百子千孙”、“慎修思永”、“长命百岁”等寓意美好的文字。这些木质构件雕刻精美,且保存较好,在惠阳地区不多见,为研究惠阳客家围屋建筑形制和居住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碧滟楼

 

碧滟楼

 

3、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亦称“育英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叶挺故居后面),是叶挺将军的胞弟叶辅平的故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座独立式的客家民居。坐西向东,总面阔21米,总进深19.6米,建筑面积411.6平方米。二进五间,两层院落式布局,砖瓦结构,硬山顶。1938年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这里成立。育英楼是惠阳地区抗日战争代表性建筑,为研究惠阳地区抗日战争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4、会新楼

会新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建于民国。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禾坪前有泮池。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大门为中轴祠堂门,门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阳刻“会新楼”三字,邹鲁题。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一进门厅,门厅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门,屏门背面书“奕世其昌”字样;二进中厅为敞厅,屏风挡板上的堂联为“堂构新成願毓□□多衍庆;真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墙上有壁画,左右置房;二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两边设横巷及厢房。中轴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整座围屋外墙均有西式的灰塑,该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东纵二支队驻地。

 


会新楼


会新楼

 

5、邓仲元旧居

邓仲元旧居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猪行东街51号,建于民国期间。建筑坐南向北,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宽处30.3米,南北最深处32.7米,面积990.81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故居的中间为二进祠堂,头门门夹为大理石构造,墙眉有壁画,现已相当模糊。两侧有耳房;二进为供奉祖先及祭祖的厅堂,中间由一天井相连,天井两侧为居室。紧挨祠堂另开一门进去为一座四合院式住房,祠堂东侧另有一排住房。邓仲元旧居于201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惠阳邓仲元旧居

 

6、邓承修故居—壶园

壶园位于淡水红星社区上拔子园街14号,建于清末,邓承修辞官还乡,由慈禧太后出资建造。坐西向东,整体呈长方形。总面阔42.4米,总进深16.6米,占地面积703.84平方米。由两栋房屋、回廊、庭院等组成。故居大门上方镶嵌一石匾,匾中间篆刻“壶园”二字。门廊两侧置耳房,踏入大门,便是一个长方形的楼房,房子的后面有一个后院。房子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棋盘砖铺砌地面,房前有卷棚廊;庭院西面有一卷棚式走廊,走廊中间有一座凉亭。壶园的建筑结构较独特,在惠阳地区不多见,据邓承修后人所述,始建最初,邓承修故居有两处,分别是壶园和寓园,均由慈禧太后出资建造,为邓承修辞官还乡后的起居、安身之所。邓承修故居于201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壶园




2016年9月20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率队到惠州南站调研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规划情况,市委常委、秘书长范中杰,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书记、主任刘小军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区领导胡斯平、刘光滨、郭三潮、黄武华、冯德波及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目前,惠阳的发展日新月异,厦深高铁惠州南站对标深圳、南站新城建设等总体规划,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建设步伐,早日实现深莞惠一体化无缝对接。


近日,广铁集团和深圳轨道办已商定,惠州南站捷运化列车每天开行7对14趟。惠州南站作为始发站和终点站,每天开行2对4趟列车(开往福田发车时间早上7:21;开往深圳北站发车时间晚上20:00;深圳北站开来发车时间早上6:35;福田开来发车时间晚上18:38);深圳与汕尾之间每天开行5对共10趟列车,均停经惠州南站。


另深圳地铁14号线延伸至惠阳规划情况。按照《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计划》(惠州段)指引,深规14号线(惠州段)由深圳沙田站引出,沿深汕公路、白云路向东,下穿地块后转入爱民路,后沿爱民路一直到惠州南站,惠阳境内全长约9公里,设站3座。2016年8月30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环境影响报告书》顺利通过审查。目前正处于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申请阶段。



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区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





源自网络,特此向原作者致谢!

点击最下端推广广告,免费浏览生活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