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九岭村,莲叶田田,荷花飘香。绕过成片的荷塘,顺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走去,便见一家装修文雅的咖啡屋,那是村里的客家文化广场,每到夜晚灯光璀璨,村民汇聚,热闹不已。
“从没想过我们村会变得这么美!”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民李海桂感慨道。以前的九岭村,村道泥泞,随处可见垃圾,还穷得叮当响,如今已蜕变成广东省内知名的美丽乡村。这一巨大的转变,得益于该村有个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村干部更勤快、干实事”,十九大党代表、村支书徐文坚正是这个班子的主心骨、领头羊。
客家圈 公众号:kejiaquan——关注您所关注
夏日的九岭村,莲叶田田,荷花飘香。绕过成片的荷塘,顺着干净整洁的村道走去,便见一家装修文雅的咖啡屋,那是村里的客家文化广场,每到夜晚灯光璀璨,村民汇聚,热闹不已。
“从没想过我们村会变得这么美!”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民李海桂感慨道。以前的九岭村,村道泥泞,随处可见垃圾,还穷得叮当响,如今已蜕变成广东省内知名的美丽乡村。这一巨大的转变,得益于该村有个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村干部更勤快、干实事”,十九大党代表、村支书徐文坚正是这个班子的主心骨、领头羊。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回村当干部之前,徐文坚已小有成就,在村里颇有名声。1992年,徐文坚便走出九岭村,在县城干起了建筑生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那时,九岭村还很穷,村集体没有什么收入,想修个路、建座桥,都要靠村干部外出找乡贤老板捐钱捐物。徐文坚就是老支书经常去“化缘”的对象之一。
2010年11月,九岭村老支书过世。村里在物色新人选时,想到了一直热心村公益事业的徐文坚。“上级领导找我做工作就有七八次。”徐文坚当时很犹豫,一边是自己打拼多年的生意,一边是贫困的家乡需要他。他最终选择了家乡。
2010年底,徐文坚回到村里,当上了村主任,2013年又通过公推直选当上了村支书,“最后之所以回来,是受老支书的影响。他是我的族叔,干了几十年,一心为村民做实事。我想接好他的班,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回到村里的徐文坚才知道农村的事没那么简单,“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有”。当时村里有三座危桥,存在安全隐患,但村委没钱解决。连接吉塘八轮的爱心桥便是其中一座,原先村民要过对岸必须绕远路,极不方便。徐文坚便把旧桥照片、新桥效果图和改造危桥倡议书发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呼吁在外乡贤、务工村民捐款。短短两天,他就筹到了十几万元,于是有了“一条微信建一座桥”的故事。
除了修桥,徐文坚还发动村民乡贤,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村里的泥泞路全部硬地化,主村道装上了路灯;曾经的死水湖,通过人工湿地净化改善水质,还设立了生态养殖示范区、观鱼亭、亲水步道等景观,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村里垃圾有专门的保洁员日清日运;拆除了300多间旧屋,各自然村建起了篮球场、休闲小公园。
“村庄建设,村民理事会发挥了很大作用。”徐文坚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以前搞建设,上级要村民搞这搞那,大家意见很大。现在,什么事都由村民理事会找村民商议,由村民自己提出搞什么,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方式为“自下而上”,村民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读
他是梅州客家人,外出多年,官至副国级中央委员,仍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保持客家生活习惯.......
太诡异了,梅州这个地方曾经是男女偷情被“浸猪笼”的“刑场”!
盛夏时节,到九岭村赏荷的游客络绎不绝。早在2014年,就有村民开始种植荷花,2015年九岭村正式引进建设莲子基地,打造“十里荷塘”,如今已有600亩的规模。据悉,该基地由一个乡贤承包,村民则收取土地租金,平均每亩一千元左右。
“莲藕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旺季时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莲子和莲藕,村民可以在基地务工。”徐文坚说。为把乡贤老板留下来,村里还建了一个1000多平米的深加工厂,延长莲藕产业链,推出了莲子米粉和荷花茶等系列产品,打造“玖龄”等长寿品牌。李海桂便是在莲子加工厂做工,“一天剥莲子4小时,收入约40块钱,一年能干三个月,去年光剥莲子就挣了两三千块钱。”据统计,去年莲子基地就拿出了100万元给村民发工资。
九岭村引进莲子基地,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美丽的九岭村也迎来了不少游客,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农产品销售。九岭村500多户村民中有一大半种植淮山,面积达八九百亩。早年受市场冲击,淮山一直滞销贱卖。游客的到来,让九岭村的淮山不再愁销路。据悉,九岭村单日最多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很多人都是奔着淮山而来。此外,徐文坚还引导种植大户成立淮山深加工厂,把淮山切片烘干加工,延长产业链。“近三年,九岭村淮山批发价格稳定在每斤2元左右,比原来的1.2元高出8毛钱。”
如何让美丽乡村成果更好更快地“变现”,是徐文坚近来思考最多的事。“九岭村是蕉岭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又是长寿乡里的长寿村,红色和绿色两种资源都非常丰富。”徐文坚介绍,九岭村是第一轮省定贫困村,2010年时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只有2.1万,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800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到9.1万元。目前村里建立了莲子基地、党史教育培训基地,客家红文创基地也刚刚成立。下一步将完善配套设施,对村里的客家民居群进行改造升级,发展民宿旅游,引导农民变资产为股权,“让鸡生蛋”。
图文视频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