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家炳和他的家人们

客家圈 2018-09-29


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和他的家人们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6岁辍学经商,不到20岁便只身闯荡南洋,不到25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夺,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公的“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本,最终成就大业。


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在香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学,不倚赖父母,创立自己的事业!


田家炳(中)与家人在一起


7月10日,香港慈善家、“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这位老人一生坚持“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挣钱、攒钱、捐钱,为了教育捐掉大半身家,他捐助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中国所有省份均能看到刻着他名字的学校;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搭地铁、租房租,甚至笑称自己是“无壳蜗牛”。


邱秀堂,是台湾史迹研究专家,曾担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撰、中华文化总会机要秘书、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教师等职,她对田家炳的评价,也许更精准:“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田家炳一生中,既不是什么“首富”,也没有“首善”称号;一笔笔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他,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袜子补了又补。他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可相当长一段时间,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不搞排场,不喜欢应酬,过80岁大寿也不摆酒席。每次捐款前,他总会招呼要一切从简,哪个地方用大鱼大肉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这样的伟人,难道不是“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吗?!


 

梅州大浦田家炳祖居“拱辰楼”


田家炳,生于1919年,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大埔全县通行客家话,部分地方兼讲漳州、潮州话。值得一提的是,大浦还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籍地,香港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等,均是大埔人。


田家炳祖居——“拱辰楼”,位于大埔高陂镇银滩村,系田家炳的高祖父田振多所建。拱辰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迄今已二百多年。拱辰楼,出自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殿堂式布局,砖木结构的二进式院落。拱辰楼筑有朝东南的角门,门额上书写“儒林郎第”,系叶选平所书。


粤东北的梅州,古称“人文秀区”,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很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时,多是出身于书香世家,因此,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勤俭诚朴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客家文化传统。田家炳曾表示,“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气去奋斗,跟我脑筋里的‘勤、俭、诚、朴’四个字有很大关系”,而这四个字来自于其父亲田玉瑚早年对他的教诲。


 

拱辰楼角门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吉州县,后迁至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宋时,又迁至当时的闽西客家中心——福建汀州。田氏在梅州的开基始祖田宗甫,曾任梅州教谕,其父宅中公,是钦点翰林,在福建汀州为官,御赐匾额“民歌善政”。


据《大埔银滩田氏族谱原叙序》记载,大浦田氏开基祖宗甫公(号十二郎),系梅州田氏开基始祖田宗甫的曾孙。始迁大埔县洲瑞镇后,十二郎传四代至田隐德,隐德公于明朝正统年间,定居银滩村。从银滩村田氏开基祖隐德公算起,至田家炳的曾祖父田百畴,整传十代。田百畴,曾任清朝的河南府经历、钦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大浦民间,至今仍流传着“田百畴禁山”传说。


当年,山林惨遭破坏,村民们非常痛惜,纷纷告请百畴公设法制止;于是田百畴与大家计议,规划了山林禁区。没几天,媳妇进入禁山区打柴伐木,被看山人发现,乡亲们发现是百畴公的媳妇时,认为是初犯,责备教育便可。百畴公却站出来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家媳妇既犯了禁山法规,更应当受到处罚,就罚两台戏吧!不罚不顺民意,不罚山规难行,不罚不足以儆效尤。”言必信,行必果!


上世纪50年代,田家炳(后排左四)、夫人周氏(后排左五)、房氏(后排左二),与母亲(前排中)一家人合影,地点:雅加达田寓。


百畴公之子田蔚如,即是田家炳的祖父,也是乡里有名的善人。田家炳父亲田玉瑚,是田蔚如次子,生于1872年,因重义轻利,济贫恤孤,被在地人尊称“玉瑚公”,到他这一代,系银潭田氏第13代、大浦田氏第17代。“玉瑚公”是1935年过世,一生勤奋,在银滩开设砖瓦厂,还在银江流入韩江的河口开设“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米杂货。“玉瑚公”在当地受人敬重,有陶朱公之风,河口至银滩的乡道、不少桥梁道路就是他当年捐资兴建。

田家炳生于1919年,出生时父亲已48岁,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因而对他影响不深,像百畴公的事迹,多来自父亲口中方略知一二。田家炳母亲田房氏,生于1881年,1965年过世,她一生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认养子女的习俗,另养了一子,名叫田家烈。房氏是个典型的客家女,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虽识字不多,记忆力却相当好。田玉瑚晚年多病,砖瓦厂多由田家炳操持,钱财进出及用度,都在她脑海中,毫厘不差。


小时候,因母亲每天外出管理一百多号人的砖瓦窑,田家炳反而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多。在他印象里,父亲“慈多于严”,母亲却是“严多于慈”。田家炳幼时会偏食,后来看母亲一天在外忙累,辛苦地垦荒种菜,为了让她高兴,把不喜欢的菜也大口大口吃了。

“勤、俭、诚、朴”是“玉瑚公”的家训,后来,田家炳说他兢兢业业地努力创业,就是靠着父辈的家教来修身立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小,田家炳就学习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田家炳不仅把它奉为终身遵守的做事与做人准则,还拿来教育后代。1975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信中写道:“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长子田庆先与父亲田家炳


创造与拥有财富的人,只能算财富赢家,称得上“财富英雄”的,应该是深刻体悟财富真正价值的人,比如慈善家、企业家田家炳。财富只进不出,那是“貔貅”,多进少出容易“胃积食”,消化不良。当一个人对财富的分配和消费有很好的理解,躬身力行去体悟财富所蕴含真正价值时,人性与灵魂将获得更高的升华,这种幸福感可能是常人很难拥有的。而当一个人让财富形态的转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升值后,其所创造的“精神遗产”,是可以惠及子孙后代。


一个百年企业,是对百年好家风的坚守。家风是灵魂,企业是肉体,像是一张无形的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掌控着企业成长的处事行为和准则。正因为有“家风”这种无形的塑造,企业发展才有一个魂,才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注重研发与创新,为每一件产品费尽心力、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一种创新,更是一种精神品质;而其“匠心”骨子里,是家风中为人做事品质那些人性、心性、德性的凝聚和升华。家风,是打造百年企业的一盏心灯!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偷奸耍滑、坑蒙拐骗、投机纵欲、见利忘义、政商勾结等,绝不是一种好家风,更不应作为企业“家风”。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从“百校之父” 田家炳一生,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人的身价与影响力,不在于其创造并拥有的财富有多大,即便“富可敌国”,也只不过让人羡慕而已,而非仰慕。



作者:一波说


【延伸阅读】

随记者的镜头,在亿万富豪田家炳的家,看到的画面却令人潸然泪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