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人共同的记忆

南方微讯 2017-03-20


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即现在河南、河北等黄河流域,是当时华夏农耕文明最鼎盛的区域。自唐宋以来,为躲避战乱屡次南迁,也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梅州山区。

传统以来,梅州山区的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薯、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客家传统社会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梅州本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情况和各种农作物生长特性,经过长期用心观察,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起了一套按照季节农时和不同的土质条件去耕作栽培的自然农法,讲求天人合一,遵循自然,以地养地,精耕细作,我们称之为老客家自然农法。

一、老客家自然农法

老客家自然农法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准备农田环境,实施轮作套种;利用绿肥、堆肥和含有各种养分的物质,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不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以维持和增强地力,充分发挥土壤原有的力量;利用犁霜田、烧田窑、间作、天敌等多种自然的方式来防除病虫杂草。

老客家自然农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必然是安全和优质的。


客家农法中,犁霜田和烧田窑的目的都是杀死田间害虫和增加土地肥力,或是让土地更疏松,采用的都是自然的方式。

犁霜田
客家农村秋收完后,让水田在秋日下暴晒,一为晒死水稻根部潜伏的害虫,二让板结的田土晒疏松。待秋末冬初天气寒冷,大地降了霜冻后,农户便会放水至田间,但水不能放多,让田间泥土湿润就行。这时,农户把土犁翻过来,便称“犁霜田”。

田犁好后,只待着降霜田再给翻起的田土盖上霜,农村的叫法是土打“两面霜”。这次打霜能让藏在土层深处的害虫冻死一部分抗霜冻也可使土块疏松,难怪农村有“土打两面霜,来年谷满仓”的说法。

烧田窑
烧田窑要在已犁翻的冬田打了霜后,泥土此时也已被太阳晒至泛白。此时,人们便上山割来一捆一捆的鲁草,晒干,开始着手田间做窑烧土。

做法是先把一些干鲁草摊成两米左右常,随后用铁扎(五齿铁耙)把泥土搬运到鲁草四周,并逐渐把鲁草完全用土遮住,成长条土堆,只在一端留一个可见里面鲁草的窑门,这种简易的田窑便建成了。一天下来,田间都是排列成行的田窑,最后在傍晚收工的时,将从各窑门处挨个点上火,各窑内的鲁草便慢慢燃烧进去,有些土窑往往到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冒烟。

烧田窑的作用,一是烧剩的鲁草灰可作田间的有机肥,二是较板结的土块烧烤后能更疏松,三是可烧死还未被霜冻死土块中的害虫。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客家祖先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系列类似上述犁霜田和烧田窑的农作方式,也发明了一系列配套的农作用具。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客家地区的农业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这些传统农具也逐步被效率更高的机械化信息化农具所替代,但许多尊重自然的农作方式也被“石油农业”所取代,导致农产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现代的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它把农业生产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由于其投入高,产出也高,但它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也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了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选择健康,放弃“石油农业”,回归自然农法,结合如今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工具,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保持耕地的肥力,人和自然才能重新回到均衡的状态,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渐行渐远的客家传统农具
虽然伴随老客家农业几百年的农具今天不可避免地已经或正在被淘汰,但留在我们心中的记忆却是不可磨灭的。当工业文明渗透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当商业经济大潮席卷了生活的每个细节,当我们对五颜六色的视觉轰炸终于赶到疲惫,也许一台老风车、一个笨重的石磨,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昨日乡野的温情。下面,就让漫心谷逐一为您重拾往日的回忆,重温如今渐行渐远的传统客家农具:


犁,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在其下方装上一块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主要用牛或人力牵引。



耙,碎土、平地用的农具,其用处是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
客家人的耙主要用于平整水田,一般由牛来牵引。为农家必备的主要大件农具之一。

钉耙
木制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用来平整土地或松土等。有四齿耙、二齿耙之分。



辘轴
辘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牛耕工具。作用在于犁耙过后平整水田。


辘轴是一个木制的长框中间装着六齿长条滚筒转轴,两端钉上铁环拴上 牛拖藤(绳),像犁耙一样用牛轭系在牛脖子上,拉着在水田里哗啦啦的滚动向前,驶(驱)牛的人这时叫打辘轴,他要站到辘轴的木框上以增加重量,用于压平水田里凸出水面的田泥,享受着被牛拉不用走的感觉。


其实打辘轴的人比驶犁耙的人还辛苦,它的要求更高,牛和人都要体格健壮,一般的牛拉不了,一般的人上不去、站不稳,都吃不消。

龙骨车
龙骨车是木制水车,它主要用于抗旱。龙骨车又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

它的水槽中,有一长串木制叶片以脊椎状木榫连接,因似龙骨,故名。再绕车头与车尾两木齿转轮成环戽水。

脚踏水车要配以脚手架,一般是两人扶立架上,用脚连连踩踏车头转轮齿上的木墩,车头转轮滚动,中间木齿轮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水槽并带上车头流出。脚踏水车多用于较平坦的盆地和塅田。

手摇水车只在车头装上摇把,较小较轻,撤装简便,多用于山垄田。


高车(筒车)
高车又叫筒车,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十几米,小的也有三至五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

受从上游流来的速度极快水的冲击而转动,其形状如一只巨大双层车轮,由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叶板,以利水流冲推,并等距离斜挂长方形水斗或竹筒。当引水沟的水流冲动车轮叶时,水斗也同时注进水,车轮转动,将一斗斗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倾入水槽,汇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渠流,昼夜不停地灌溉农田。有的大水车,能够灌溉三四百亩农田,如果四五辆组合在一起连用,还可灌溉上千亩良田。

水车简便实用,不用电,不用油,提水成本低,而且没有污染,是客家人创造性利用自然水力灌溉的一部杰作。

粪箕
粪箕,竹制而成,主要用来装盛肥料、担载稻草和蔬菜等。可大可小,随人而定,两个粪箕用一根扁担横着即可挑在肩上,是传统农家不可缺少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打禾机
脱粒机的一种,稻谷种植农户必备的农具之一,用途是把成熟了的稻谷与稻草分离。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力(脚踏)滚动上面装满了铁齿的轴轮使其高速运转,使谷粒从稻穗上脱落。现在很多山区已经改进技术使用机器(小型内燃机、电动机等)作为动力。


打谷桶
比打谷机历史更久远的传统农具,是打谷机发明之前的主要脱粒工具,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使用。一个木制的圆形或椭圆形大桶,高约一米多点,正前方开个20-30公分的缺口,缺口桶内斜靠一个梯子样的格栅,房桶边上围上一张竹篾织成的谷围。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木制的大桶,使用人力双手紧握成熟的稻子下端用劲摔打谷桶内壁,达到脱粒效果,脱粒后的稻谷落在桶内。其优点是简单、轻便,便于搬动,适合山区小块梯田使用。


石磨
农家用来打豆壳、磨豆浆、磨米浆。通常是由两个圆石盘做成: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称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部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槽内。许多农村现在还在使用石磨磨面、磨米、磨豆子。


由硬木结合老竹片制成的磨齿和竹蔑编织的漏斗等组成。砻出来的笼糠和糙米,要用风车人工分离,笼糠带回家当柴火烧,也可备作它用,糙米经过米筛过筛,筛出米和少许谷头。至今仍有一些山区居民使用其为谷物去皮制作甜酒。



风车
风车,是客家人的智慧之果。这其实是一种利用风力将稻谷与秕壳、稻草等杂物进行分离的粗加工农具。


风车饱经风霜,外形就像一台轿子,下面有四条粗粗的腿支撑着整架风车,两边有四根突出的抬手,为了方便搬运。

风车是利用齿轮与齿轮啮合转动鼓风的机械原理,将稻谷、米、黄豆等籽粒的杂物吹净的器物。风车由风箱、上漏斗、风扇、下出口等部件组成,车身为圆鼓形的大风道箱,里面装着六片风叶的风轮,风道箱顶是大漏斗,漏斗下是一块可以活动的阀门,倒进粮食前需把阀门关上,以免粮食直接漏下来。手摇风扇轮的曲柄,风扇转动产生风流,风就是从风道箱源源不断地从尾部吹出。脱粒的谷物从漏斗中徐徐漏入风箱中,质地较轻的杂物从风车尾部吹出。颗粒饱满的谷粒米粒自然地像一道帘子降下来,而最近一个出口落出的是饱满圆实的籽粒,后一个出口落下的是不够饱满的籽粒。


碓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竖装上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舂掉下面石臼(我们叫碓涵)中糙米的皮(或捣碎石臼中的米等)。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使用方法根据加工的对象来决定,干的要加工成粉碎状的就用捣、舂的办法,鲜的去皮的(如芋头、木薯等)就用脚或其他工具杵捣。


水碓
在那时可是农村最现代化的设备了,它是集合水力、水车、转动、夯砸、石臼等原理设计的粮食加工设备。水碓房是一座盖瓦的两层木板楼房,大约每秒一个立方的水从水圳引向水碓房的楼板底下,连续冲击一个“巨大”的木制水轮,使之转动产生动力,然后通过齿轮带动另一根竖立的转轴连接楼面的磨,使之转动把谷子磨成笼糠(谷壳)和糙米。


鸡公车
独轮车,又名鸡公车或羊角车,既是一种实用的农具,又是一种便利的交通运输工具,木制而成。顾名思义,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前尖后宽(稍宽于双肩略窄于双臂展开的距离),主要使用人力推动滚轮向前行进。


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为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插箕
装盛用具,用篾条或藤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尤其是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插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至今仍在使用。

簸箕
竹篾编制而成,圆形,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密集无缝,主要用来清选粮食,把粮食放在簸箕内上下颠动,可扬去糠秕等杂物。也用来晾晒食品等。

米筛
篾条或藤条编制而成,圆形,类似簸箕,不同的是有许多细密的小孔,其用处也是清选粮食,通过来回摇动,把细碎的东西从小孔里漏下去,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如筛米筛面等。也有用铁丝编成的筛。

谷斗
木制而成,圆底鼓形,上下两端用铁条箍牢,上方敞口,用来装盛粮食,也用来量粮食,有“斗”的用途。

谷仓
储藏粮食用的仓库。客家地区常见的家用谷仓都是木制而成的,有门,上书“五谷丰登”之类词语并贴红纸神符,以示吉祥和表达美好的祈愿。

蓑衣和笠麻
蓑衣,现在已基本没有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轻便的雨衣。蓑衣有棕蓑衣和竹叶蓑衣两种,都是缝制的。棕蓑衣用棕毛缝制,结实耐用,价格贵,被雨淋后稍重,穷一些的人用不起。竹叶蓑衣轻便,便宜,但不耐用。

笠麻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笠麻分尖头笠和圆头笠两种,按直径尺寸大小和各地风俗流行可分为大埔笠、同古笠,九都笠、尖笃笠等,现在的农村市场还有卖,草帽、雨衣、雨伞这些新潮时尚的产品多起来后,笠麻就少了很多了,只剩下农村上了年纪真正的劳动者在用。




客家圈综合资讯平台

南粤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活媒体平台、分享、收集热点新闻事件,为小伙伴们带来最实用的生活资讯!

线上线下 欢迎合作,联络邮件:kejiaquan@139.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