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共同的记忆
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即现在河南、河北等黄河流域,是当时华夏农耕文明最鼎盛的区域。自唐宋以来,为躲避战乱屡次南迁,也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梅州山区。 老客家自然农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必然是安全和优质的。 老客家农法中,犁霜田和烧田窑的目的都是杀死田间害虫和增加土地肥力,或是让土地更疏松,采用的都是自然的方式。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客家祖先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系列类似上述犁霜田和烧田窑的农作方式,也发明了一系列配套的农作用具。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客家地区的农业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这些传统农具也逐步被效率更高的机械化信息化农具所替代,但许多尊重自然的农作方式也被“石油农业”所取代,导致农产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耙,碎土、平地用的农具,其用处是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客家人的耙主要用于平整水田,一般由牛来牵引。为农家必备的主要大件农具之一。 钉耙 木制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用来平整土地或松土等。有四齿耙、二齿耙之分。 辘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牛耕工具。作用在于犁耙过后平整水田。 辘轴是一个木制的长框中间装着六齿长条滚筒转轴,两端钉上铁环拴上 牛拖藤(绳),像犁耙一样用牛轭系在牛脖子上,拉着在水田里哗啦啦的滚动向前,驶(驱)牛的人这时叫打辘轴,他要站到辘轴的木框上以增加重量,用于压平水田里凸出水面的田泥,享受着被牛拉不用走的感觉。 龙骨车 龙骨车是木制水车,它主要用于抗旱。龙骨车又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 脚踏水车要配以脚手架,一般是两人扶立架上,用脚连连踩踏车头转轮齿上的木墩,车头转轮滚动,中间木齿轮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水槽并带上车头流出。脚踏水车多用于较平坦的盆地和塅田。 手摇水车只在车头装上摇把,较小较轻,撤装简便,多用于山垄田。
高车(筒车) 粪箕 粪箕,竹制而成,主要用来装盛肥料、担载稻草和蔬菜等。可大可小,随人而定,两个粪箕用一根扁担横着即可挑在肩上,是传统农家不可缺少之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脱粒机的一种,稻谷种植农户必备的农具之一,用途是把成熟了的稻谷与稻草分离。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人力(脚踏)滚动上面装满了铁齿的轴轮使其高速运转,使谷粒从稻穗上脱落。现在很多山区已经改进技术使用机器(小型内燃机、电动机等)作为动力。 比打谷机历史更久远的传统农具,是打谷机发明之前的主要脱粒工具,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使用。一个木制的圆形或椭圆形大桶,高约一米多点,正前方开个20-30公分的缺口,缺口桶内斜靠一个梯子样的格栅,房桶边上围上一张竹篾织成的谷围。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木制的大桶,使用人力双手紧握成熟的稻子下端用劲摔打谷桶内壁,达到脱粒效果,脱粒后的稻谷落在桶内。其优点是简单、轻便,便于搬动,适合山区小块梯田使用。 农家用来打豆壳、磨豆浆、磨米浆。通常是由两个圆石盘做成: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称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部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槽内。许多农村现在还在使用石磨磨面、磨米、磨豆子。 砻 由硬木结合老竹片制成的磨齿和竹蔑编织的漏斗等组成。砻出来的笼糠和糙米,要用风车人工分离,笼糠带回家当柴火烧,也可备作它用,糙米经过米筛过筛,筛出米和少许谷头。至今仍有一些山区居民使用其为谷物去皮制作甜酒。 风车 风车,是客家人的智慧之果。这其实是一种利用风力将稻谷与秕壳、稻草等杂物进行分离的粗加工农具。 风车是利用齿轮与齿轮啮合转动鼓风的机械原理,将稻谷、米、黄豆等籽粒的杂物吹净的器物。风车由风箱、上漏斗、风扇、下出口等部件组成,车身为圆鼓形的大风道箱,里面装着六片风叶的风轮,风道箱顶是大漏斗,漏斗下是一块可以活动的阀门,倒进粮食前需把阀门关上,以免粮食直接漏下来。手摇风扇轮的曲柄,风扇转动产生风流,风就是从风道箱源源不断地从尾部吹出。脱粒的谷物从漏斗中徐徐漏入风箱中,质地较轻的杂物从风车尾部吹出。颗粒饱满的谷粒米粒自然地像一道帘子降下来,而最近一个出口落出的是饱满圆实的籽粒,后一个出口落下的是不够饱满的籽粒。 碓 碓是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竖装上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舂掉下面石臼(我们叫碓涵)中糙米的皮(或捣碎石臼中的米等)。简单的碓只是一个石臼,使用方法根据加工的对象来决定,干的要加工成粉碎状的就用捣、舂的办法,鲜的去皮的(如芋头、木薯等)就用脚或其他工具杵捣。 水碓 独轮车,又名鸡公车或羊角车,既是一种实用的农具,又是一种便利的交通运输工具,木制而成。顾名思义,这种车只有一个轮子,前尖后宽(稍宽于双肩略窄于双臂展开的距离),主要使用人力推动滚轮向前行进。 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或用来淘米、洗菜等。制作精细,形状多以圆底方口的为主,为传统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 装盛用具,用篾条或藤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尤其是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插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至今仍在使用。 竹篾编制而成,圆形,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密集无缝,主要用来清选粮食,把粮食放在簸箕内上下颠动,可扬去糠秕等杂物。也用来晾晒食品等。 篾条或藤条编制而成,圆形,类似簸箕,不同的是有许多细密的小孔,其用处也是清选粮食,通过来回摇动,把细碎的东西从小孔里漏下去,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如筛米筛面等。也有用铁丝编成的筛。 木制而成,圆底鼓形,上下两端用铁条箍牢,上方敞口,用来装盛粮食,也用来量粮食,有“斗”的用途。 储藏粮食用的仓库。客家地区常见的家用谷仓都是木制而成的,有门,上书“五谷丰登”之类词语并贴红纸神符,以示吉祥和表达美好的祈愿。 蓑衣,现在已基本没有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轻便的雨衣。蓑衣有棕蓑衣和竹叶蓑衣两种,都是缝制的。棕蓑衣用棕毛缝制,结实耐用,价格贵,被雨淋后稍重,穷一些的人用不起。竹叶蓑衣轻便,便宜,但不耐用。 笠麻用竹篾编成,夹以宽大的箬竹叶,用以遮阳挡雨。笠麻分尖头笠和圆头笠两种,按直径尺寸大小和各地风俗流行可分为大埔笠、同古笠,九都笠、尖笃笠等,现在的农村市场还有卖,草帽、雨衣、雨伞这些新潮时尚的产品多起来后,笠麻就少了很多了,只剩下农村上了年纪真正的劳动者在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