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最爱——客家方言趣谈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先民南迁以后,多在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为原居住地,定居于偏僻闭塞的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外来的渗透较少,而且在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保存了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礼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梅州客家风情》的作者谢永昌一直以来对客家方言颇有研究,他介绍说: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而且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标准音。 梅县话的声母有18个,韵母有75个。梅县话有六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梅县话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入声,也就是阴入、阳入,第五声、第六声。”
以上就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梅县话在语言上的特点。
作为一个在外地生活了较长时间的客家人,回到梅州后,可能都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梅州人凡事都特别喜欢取个“意头”也就是“好兆头”。我想这大概也是中原文化在梅州这块土地上的“发扬光大”吧?!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往往借助方言中的同音或谐音字来取吉祥之兆。就拿结婚办喜事来说吧,其中就有不少有意思的细节。谢永昌介绍说:
“比如嫁娶办喜事时吃藕,寓意为良缘佳偶;吃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嫁妆里要有柏叶,寓百年偕老;还有长命草,取意长寿;万年青,寓意永葆青春;结婚嫁妆里还有灯盏,取意添丁等等。”
此外,客家人每逢学校开学,送子入学那天要给孩子吃葱、蒜,寄予孩子聪明、善算的美好愿望。这种用方言的同音或谐音来取意的例子在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用韭菜则表示久长;芥(音个)菜表示多计谋;芹菜表示勤奋,旧时又有以采芹寓入学即中秀才的。谢永昌继续介绍说:
“梅州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科举时代人们对于功名十分看重。仅清代来说,梅县中进士的就有90名,18名翰林。凡是做好事,人们喜欢用鸭取意登科甲,也就是说预兆能中举,中进士等;有些用鲢,取意联捷,即头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有的用蟹寓意中解元,即中举人的第一名,也许是省市第一名;粽寓中式、高中;糕寓登高第,也寓意‘步步高升’。”
另外我们再说回到办喜事方面吧。对于喜宴的菜肴,客家人往往用蚝豉,也是取谐音,寓意 “好事”;用发菜寓意“发财”;吃肉圆取意团圆、圆满;猪红取其“红”寓鸿运,大展鸿图;豆腐取“富贵”之意;豆腐头寓意“头富”,即最快富起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与凡事要“取好兆头”相对应的就是客家人也特别注重避讳,当称呼某些事物,其本音或谐音含有“不祥”之兆时,往往要避讳,改用其它词来代替。例如:猪舌的“舌”,因客家话与“蚀本”的“蚀”同音,有“亏损”之嫌,所以客家人从不说“猪舌”而改称为“猪利”。这样的趣事还有很多,谢永昌举例说:
“梅县人话遮阳避雨的伞,因‘伞’同‘分散’、‘离散’的‘散’同音,含有不团圆等‘不祥’之兆,因此将‘伞’改称为‘遮’;患病了,因忌讳‘病’字,而说成‘唔自然’或‘唔自在’,小孩生病,说‘唔乖’;找医生治病,不说‘看病’,而说成‘看先生’;开药方因避‘药’字,而说‘开单子’;抓药,则说成‘捡凉茶’。”
客家方言中的这种避讳现象,有时想想真的是很有意思。比如说“死”吧,客家人从老人到稍懂事些的孩子,几乎没有人会直呼“死”字的。那他们说什么呢?
“关于‘死’,客家人的避讳也是很多的。谈到死,则常以‘归仙时’、‘百年以后’等词代替。向亲朋‘报丧’,客家人往往说‘报生’不说‘报丧’,避讳‘丧’字。治丧,因避讳就说成‘做白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