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9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蕉岭石寨土楼与郭氏宗祠

2015-11-29 客家圈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客家圈”关注!加微信公众号:kejiaquan有更多内参文章哦!



石寨土楼(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坐落于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于200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兴建,至1567年建成,占地889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






在广东省蕉岭县北磜镇石寨村,有两座建筑形制独特的客家民居——土楼,好似两座雕堡雄踞村中。土楼为方形建筑。旧土楼称“方楼”,为郭姓五世祖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00余年;新土楼称“树德楼”,为郭姓十世祖建于清康熙年间(1622年),距今约300年。每座土楼最多时曾住近20户、100余人,现仍分别居住着近10户、30人。这种传统民居,既保留有客家先民从中原带来的屋村形式,又有从转徙地闽西带来的特色,是典型的防御形。


土楼,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沙石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沙、石灰、杉木、瓦等。石寨土楼平面呈四方形,建筑面积旧方楼为3060平方米,“树德楼”为2388平方米。楼高13米,内为3层结构,每座楼有60多个单体房间。底层多为厨房、浴室;二、三层为住房或粮仓。


土楼墙厚达80厘米,楼上的窗户用花岗岩石条制成,形状细长。内圈和纵向结构用土筑墙,横向用大杉木架构承重。桁子每条长达7米,大梁直径达40余厘米,上盖瓦屋顶。在楼的东南端和西北端各有1个雕楼,亦称“炮楼”、“火角”,为方形柱状建筑物,高出楼顶2米左右。雕楼上的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可由此射击御敌,亦可作瞭望楼,居高临下控制着土楼的四周。旧土楼有1个大门、1个侧门。树德楼则在主楼大门外还有4扇大门,层层紧扣。主楼前面建有祠堂,是楼内族人喜庆活动的场所,四周还建有外楼。真可谓门外有门,楼外有楼。这种结构,不仅更适合于人口发展后居住的需要;而且更具防御性。大门用特大木料制成,门框及门栓厚约20厘米,门板厚10余厘米,并用铁皮钉面。尤为奇特的是,门框上方从二楼斜挖数个嵌以竹简的孔,称“护门孔”,倘有匪徒攻门,可往下打枪或灌注开水。相传清同治年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率兵退至石寨村时,曾在此楼固守。太平军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木简导出“护门孔”,有效地抵御了清军攻门。楼内中间有1口井,供居民饮用。现井已废弃。



石寨土楼有厚实的墙、坚固的门、细长的石窗、四角设雕楼、用大杉木架构承重等特色。这种建筑结构使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其核心是防御性,包括防风、防震、防兽、防火、防盗、御敌等多种功能。而且有经济实惠、施工简便、经久耐用等优点。石寨土楼历时逾三四百年,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摇动,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可见其结构的坚固程度。


石寨土楼是典型地方特色、造型独特的古代客家民居,显示了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合族聚居的民情风俗和艰苦开拓精神。数百年来,石寨土楼内居民继承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在清代,楼内出有举人1人,秀才多人。而今,从楼内考出去的大学生有多人,如“树德楼”郭宜汉一家就有5个大学生;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已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多人。石寨土楼是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代表性文物,在土木建筑、客家民俗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郭氏宗祠建于清康熙51年(1712年),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2178平方米,建筑面积633平方米,为一围四行一堂沙灰土木结构的客家围屋。石寨土楼是极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显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风格和艰苦开拓的精神,在土木建筑史上有重要参考和研究价值。


作者单位:蕉岭县方志办






客家圈综合资讯平台

南粤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生活媒体平台、分享、收集热点新闻事件,为小伙伴们带来最实用的生活资讯!

线上线下 欢迎合作,图片确保清晰
请用附件发到
联络邮件:kejiaquan@139.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