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乐仪:疾风知劲草(叶帅真帅!)

蒋乐仪 南方微讯 2017-03-09


蒋乐仪 (1954~)

女。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71年在广东省煤机厂工作,任团委副书记。1980年后在韶关市总工会、广东省纪委工作,任广东省纪委常委、办公厅主任。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理论文集《我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散文集《乐山仪水》,散文《顿悟生命》、《潮州山水千年情》、《岁月留痕》、《山月寄情》、《历史选择了井冈山》、《在黄山的风雨里行走》、《没有结束的考试》、《西湖唐宋韵》、《无限江山应凭栏》、《正反康有为》、《重访韶山》等。




疾风知劲草



当太阳从虎形山背后喷薄而出,霞光把万物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辉时,我又一次来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故居前。



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泥砖砌筑的农舍。远远看去,十几间平房连在一起。青山绿水之间,耸立起一片白墙黑瓦,次第相接,呈现出典型的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在粤赣闽一带客家人居住的深山老林里,这种类型的房屋随处可见。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从这座普通的农家宅第里,走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走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


我曾经多次瞻仰叶帅的故居。记得最初的一次,公路还不能通到故居,要下车走一截很长的泥土路。解放后,据说当地政府曾多次提出要修缮故居,都被叶帅制止。如今,故居依然保持着简陋的原貌。近几年,当地政府在故居的旁边,新建起了叶剑英纪念馆,新馆和旧居并列成为一个整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成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一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新的触动。美丽的山水,寂静的树林,简陋的民居,古朴的风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亲切。整座围屋共有15间房屋,1897428日,叶剑英就诞生于此。进故居左侧后角边是叶剑英青少年时期的卧房,里面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书桌,一张凳子,一张木床,一张粗布印花被子,一顶黑麻布蚊帐。岁月流逝,这些颜色陈旧的物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19805月,83岁高龄的叶帅重回故居时,看到这些物具,感慨万端,赋诗一首:



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

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


新建的叶剑英纪念馆前,耸立着一座用花岗岩建成的高大牌坊。牌坊上镌刻着一副金字对联,横批是“盛德若愚”,上联是“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下联是“英才盖世满腹经纶匡扶政局国基安”。寥寥数语,字字珠玑,真实而生动地概括了叶帅伟大的一生。


睹物思人,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名叫叶宜伟的留着小长辫的聪明伶俐的孩子,在田垅里帮母亲干活时忙碌的身影;听到私塾学校里那飘忽的豆油灯下朗朗悦耳的读书声;听到在家乡小学任教时那个年轻英俊的先生的穿透岁月风尘的客家嗓音;看到在茅草衰败的萧瑟寒风中,那个背井离乡走向南洋的年轻人的孤单背影……我的脑海里,有一种悠远的思绪像青烟一样飘散,飞向历史的深处。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毛泽东同志送给叶帅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它既是评价,又是预言,成了叶帅一生的真实写照。据薄一波同志回忆:50年代末,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当薄一波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几位同志纷纷插话,毛泽东就着叶剑英的插话说: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这句话。在叶剑英纪念馆里,也展出了陈毅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这句话,这是陈毅在一次会上写下来递给叶剑英看的。


民间传说中,诸葛亮是智勇双全、绝顶聪明的化身,“天知一半,地上全知”;而吕端,则是堪比伊吕的小事糊涂,大事清醒的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吕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属今河北)人,北宋大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吕端一生历经三代帝王,在40年危机四伏的宦海生涯中,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含糊,在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糊涂”得很,因此,仕途凶险,他却稳如泰山,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实为历史上罕见。


凡成大器之人,必有过人之处。之所以让毛泽东对叶剑英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长征路上一场险些给中央和红军带来灭顶之灾的“密电”事件,使得毛泽东终生把叶剑英视为知己,另眼相看。




19356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总兵力达十万人。两军胜利会师的喜悦还未消散,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就迅速膨胀起来。当时,中央红军经过数场恶战,从瑞金出发时的八万人此时只剩下不到两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依仗人多势众,拥兵自重,开始公开向党闹独立,并提出了向青海、新疆或西康退却的极端错误的战略方针,反对党中央正确北上的方针。


84日,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北上的战略方针,对张国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会议结束后,鉴于蒋介石已经做好了企图把红军围歼在四川西部的准备,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右路军在党中央、毛泽东直接率领下,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指挥,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巴西地区,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


巴西,藏语音译的地名,意为荣华快乐,引申为“文明乐园”的意思。巴西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若尔盖县境内,属于藏民居住地区,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藏民用石头垒成的房屋,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山坡上。1935年夏秋之交,这里成了中国革命的临时指挥中心。当时,毛泽东和中央领导机关住在巴西,周恩来、彭德怀及红三军住在巴西的牙弄村,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住在巴西潘州村的一个喇嘛庙里。三地相距不远,来往甚为方便。


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反党野心大暴露,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动。99日,张国焘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来密电,令其率右路军南下,并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不惜以武力解决问题。


当天下午3点左右,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召开干部大会,作战科副科长吕黎平和机要译电组长陈茂生马上将密电译出,送到会场,恰逢陈昌浩正在讲话,吕黎平便把电报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看到电报,大吃一惊,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沉着冷静,当机立断,不露声色地借故离开会场后,立刻向党中央驻地飞跑而去,亲自把密电交给毛泽东。毛泽东一看,深感问题严重,脸色异常严峻,迅即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把密电内容抄在纸上。


毛泽东意识到叶剑英处境危险,要他赶快回去开会。叶剑英迅速返回会场,还好,陈昌浩仍在讲话,一切都滴水不漏。获悉密电后,毛泽东立即与张闻天、秦邦宪等人研究,认为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在这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和党与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为了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央决定军委纵队和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迅速北上甘南。


当天深夜,天空漆黑一团,大地寒气凛冽, 战士们举着火把,悄然无声地迅速行动,脱离了危险区域。张国焘危害党中央,分裂红军的阴谋破产了。


19373月,在延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谈到左路军和右路军的问题时,毛泽东当着张国焘等人的面说:“叶剑英同志将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


30多年后,毛泽东对这一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重大事件仍然记忆犹新。


1967年夏天,在视察大江南北时,毛泽东与陪同的杨成武谈起此事,他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1971828日,78岁高龄的毛泽东在长沙同高级干部谈话时再次谈道:“张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我们就当俘虏了。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




纵观中国共产党党史,叶剑英在其中立有三大功劳:


一是1927年在紧急关头向叶挺、贺龙通报张发奎要扣押他们的消息,使得南昌起义没有胎死腹中而能够举行;


二是长征中的危急时刻果断向毛泽东报信,避免了红军的火并,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三是在1976年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组成的“四人帮”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审时度势,根据中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坚决有力的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非明断建奇功。



进入叶剑英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叶帅的雕像,雕像高3.8米,近2吨重,后面是整面墙的巨幅背景画,沧海横流,给人一种山雨欲来、泰山压顶之感,在这压抑的氛围前,叶剑英昂首挺胸,微微锁着眉头,锐利的目光中,闪烁出坚毅的神情,抿紧着的嘴唇,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雕像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地刻画出了叶帅的英雄气概,逼真地展示出他那隐匿于心底深处的惊涛骇浪。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即使像叶帅这样深得毛泽东信任、一再受到毛泽东保护的有功之臣,也仍然横遭磨难,几度沉浮。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中,叶帅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以过人的胆魄和毅力,同林彪、江青等人的反党乱军活动进行了坚决不懈的斗争。


在林彪、江青一伙反军乱军、搞乱军队时,叶剑英和军委其他领导人始终坚持维护军队的稳定,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671月发生的所谓“大闹京西”事件中,一直冷静沉默的叶剑英,面对江青的查问,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猛拍桌子,造成右手掌骨远端骨折。一贯谈吐文雅,和蔼可亲的叶帅居然如此,足见其内心的愤怒。


214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南海怀仁堂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同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谭震林慷慨激昂,大声怒斥指责张春桥等人。叶剑英拍案痛斥江青、张春桥等人指使“造反派”揪斗军队高级干部,并当面质问康生、陈伯达。这就是著名的“二月逆流”事件。


此次事件后,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活动,由中央“文革”小组取而代之,老帅们相继遭到了残酷无情的打击和迫害。


在最艰难的19677月间,江青一伙竟派人抄了叶剑英在北长街81号的家,抄走了叶剑英大量手稿、记录稿、讲话稿和中央、军委机关的来往信件以及其他的机密文件。还挖开地板,检查有无武器、电台。北京街头贴出了“打倒叶剑英”、“斩断叶剑英的黑手”等大标语。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揪叶联络站”,先后将叶剑英的几个子女、亲属,甚至保姆关进监狱,并成立“专案组”,搞逼供信,罗列罪状,栽赃陷害叶剑英,必欲打倒而后快。


196910月,林彪一伙又借口所谓“紧急战备”需要,迫使叶剑英等许多老同志离开北京。年过七旬的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以后又辗转流徙于岳阳、湘潭、广州等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这是周恩来对生死与共、一生知己的叶剑英的高度评价。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叶剑英忍辱负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极大的智慧和耐心,与林彪、江青一伙周旋,不屈地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即使是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关怀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陈毅元帅临终前,叶剑英赶到医院,泪流满面地向弥留之际的陈毅元帅传达毛泽东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为老战友送去最后的温暖。


1986年叶帅去世后,深感悲痛的徐向前元帅在《功勋卓著,光辉一生》一文中追忆道:“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去,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这是1970年端午节,叶剑英“疏散”在湖南时,凭吊屈原写下的一首诗。洞庭波涌连天雪,从叶帅的这首诗里,我们能够探寻到他深沉而复杂的心路历程。遥望汨罗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离骚》),屈原遭流放后恶劣环境、坎坷艰辛、四处流浪的无限凄怆、极度痛苦跃然纸上,但是,“一读骚经一肃然”,屈原那满怀忧患的伟大的爱国情怀,他的廉洁正直、忠贞傲骨、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行和伟大人格,更是令人崇敬和景仰。


叶剑英传


据《叶剑英传》一书记载,此时,“叶剑英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儿女失散(有的在监,有的致残),但仍胸怀开阔,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学习外语,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收听广播,关心天下大事,为国为民忧心。”


熟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知道,叶剑英是一位“福”将。所谓“福”,是指叶帅每临险境,都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每临危急关头,总能临危不惧,扭转乾坤。


其实,叶剑英之福,何尝不是中国共产党之福?又何尝不是国家之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万事待举,百废待兴。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要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时间夺回来。高考恢复,更是把这股热潮推向极致。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兴起了读书热,新华书店门前甚至出现了彻夜排长队购书的奇观。就在这时,我得到了一本叶帅的《远望集》,我第一次系统地拜读了叶帅的诗词。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这本诗集。


客家圈 微信号:kejiaquan 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这是一本薄薄的诗集。浅色的封面上,一丛淡雅的红叶跃然而出,竖排的“远望”两个字出自毛泽东的手迹。全书装潢典雅,设计大方。三十年过去,书的封面已经破损卷角,但仍是我的至爱,是我不时咀嚼的精神食粮。


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叶剑英是为数不多的深谙诗词奥妙的大家。19657月,陈毅元帅把自己的几首五言律诗呈寄给毛泽东修改。毛泽东只改了其中的《西行》一首,并于21日写了那封著名的关于诗和形象思维的信。信中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本身为杰出诗人的毛泽东说出此话,足见叶剑英的诗作在他心中的分量。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客家圈 微信号:kejiaquan 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1977514日,叶帅80大寿。回顾峥嵘岁月,展望美好未来,他诗情澎湃,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名作《八十抒怀》。这首豪迈豁达、思想深邃、意境独特的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国家的命运、时代的风云融于一体,全诗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放射出时代异彩。


素有“儒帅”之称的叶剑英,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过硬的诗词功底,一生留下诗作170余首。在血与火的戎马生涯中,在南征北战的匆忙空隙里,他不忘吟诗作赋,言志抒情,上马杀敌,下马吟诗。他以革命家的胆识和气魄,诗人的激情和情怀,扎实的古诗词功底和洋溢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杰作,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古典诗词一座高耸的山峰。


叶帅的诗词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典范。


从内容上说,他的诗词或抒情,或咏史,或写景,或叙事,涉猎极其广泛,题材丰富多彩,涉及人物、事件、国情、民心、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赠送友人、怀人感事、追忆往事、即景抒怀等等,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出了崇高的革命情怀,既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风云的真实记录,也是他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


从艺术上说,叶帅熟读古诗,造诣精深,通晓各种旧体诗词的“编填”规律,不仅善七律,五律,也善绝句、填词。他的旧体诗词构思优美,格调高雅,形象亲切,律对严谨,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方面都极其工整规范。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诗词中,还嵌入了不少典故,善于借古喻今,寓意深刻,用语精练,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言志。叶帅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戎马倥偬的革命的一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用诗词记录下波澜壮阔的革命诗史,记录下坎坷动荡的起伏人生。


这些诗词,是叶帅光辉革命生涯的缩影,是诗人真情的流露和灵性的抒展,也是他伟大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和时代风云的再现。


我很想建议,叶剑英纪念馆还应做一件事,就是建一座诗词碑林,精选叶帅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镌刻于上,让人们在阅读那些瑰丽隽永的诗章时,领略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琦丽画卷,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万千气象,让人们沿着诗词的幽径,走进一个伟人那博大而丰富的心灵。


诗不朽,人不朽。



越秀山下,珠水之畔,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里,埋葬着叶帅的忠骨,这里木棉如火,松柏常青,花团锦簇,树木葱郁。每年的清明节,在细雨霏霏的日子里,我都要前来凭吊,告慰忠魂。这个人的名字,和共和国的历史编织在一起。这个人的一生,与共和国的喜怒哀乐紧紧相联。


从梅县雁洋镇那座偏僻的客家围屋出发,这个胸怀大志的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走上了一条百折不回的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了谋生,他远赴马来西亚;在归国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后,他改原名“宜伟”为“剑英”;学成毕业后,返粤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当陈炯明叛变时,他不顾生死,立即率部接应孙中山,挺进白鹅潭,与叛军英勇作战;


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他毅然起草并签发了反蒋通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前夕,他坚定机敏地策应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保证了起义的进行;

在一片腥风血雨的革命最低潮时,他和张太雷、叶挺等人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先例;


万里长征途中,他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危机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西安事变”中,他协助周恩来,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重庆红岩村,片片红梅仍然年年绽放出他和周恩来的朗朗笑声;黄土高原上,条条沟壑中仍然闪烁着他参与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的忙碌身影;南下广东,他指挥了解放广东和海南岛的战役,夺取了华南战场的最后胜利;立足南粤,他描绘了广东解放初期人民新生活的崭新画图。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日理万机,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十年浩劫中,他坚持真理,顽强抗争,与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党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他不负众望,挺身而出,亲自坐镇怀仁堂,指挥了抓捕“四人帮”的行动,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新的历史时期,他排除阻力,支持邓小平复出,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作出了杰出贡献。


客家圈 微信号:kejiaquan 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叶剑英的一生,是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


他历经了中国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在中国革命的几个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用忠诚和智慧捍卫了革命事业:早年追随孙中山,中年拥戴毛泽东,晚年匡扶邓小平。在中国革命绚烂的史册上,他每迈出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印;在共和国坚实的大地上,他每前进一步,都发出了震撼人心的足音。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叶帅的丰功伟绩,将长留天地间,长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共和国江山不老,叶剑英英名永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