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人机拍摄客家围屋,让客家老屋飞起来

2016-01-09 客家圈

无人机拍客家围屋


,要用无人机拍完深圳那些即将消失的客家围屋!


客家老屋是客家文化与客家文明的载体,客家民居文化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丰顺县潘田镇客家老屋



客家老屋建筑承重墙多数采用三合土夯制,也有砖石砌筑,檩条普遍采用优质木材,建筑的施工有严格的工艺和步骤控制。


客家人建筑祖屋,为确保施工质量,一座建筑往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建成。客家围屋、客家民居有“九厅十八井”的俗称,这个说法不一定就是实数,主要是表示房子很大。很多客家老屋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


客家老屋装饰(包括灰雕、木雕、石雕、油漆等)工艺技术精湛,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而且做工质量非常好,可以与建筑结构一样经久耐用。


此外,客家民居的排水系统设计也十分科学,可以历经百年而不堵塞。


▲ 《围屋盛事》此幅作品同时获奖了地方/人文/建筑类一等奖!

作者:黄镜亮↑

作品简介:正月初三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祈福的日子,祈福活动集中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土楼--花萼楼内举行。



客家人历来崇文重教,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客家老屋,也是客家人对文化崇尚精神反映的载体。因此,客家民居常常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主要体现:




▲ 丰顺县潘田镇朱氏老屋

门楼和堂号的名称——客家民居在主入口和上堂都设有匾额,字体的书写都非常讲究,入口匾额的内容有深刻的内涵和喻意;堂号的内容多是祖籍地的称谓。


祖训和家训——祖训和家训是教育后代做人和做事的道路,强调“忠教”等儒家思想。客家人将祖训和家训以对联的形式置于上堂祖宗牌位的两侧或挂于上堂两侧墙上,非常醒目,以此提醒子孙后代对祖训和家训的铭记。


祖堂——在客家民居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因此,祖训和堂号使建筑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大量的书斋、书院和书房。客家人重视文化的传授和才学的培养,办书院集体授课是大家族对子孙的文化培养方式;规模小一些的书斋和个人使用的书房的出现,都是崇文的表现。


由于客家老屋多为砖木结构,大多数都已经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留住这一古老的"围龙屋",就是留住客家围龙屋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


保护与修缮客家老屋,既是对客家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承。


他用无人机拍深圳即将消失的客家围屋

在深圳龙岗、坪山,分布着不少客家世居围屋。随着深圳城市化的发展,这曾象征着姓氏家族荣耀的世居围屋大多已被拆除,仅存的也被林立高楼所包围吞噬,像一块块缝在新衣裳上的旧布补丁。而被作为文物保护的仅是其中的极少数,若这些世居围屋都消失不见,深圳或丢了文化的根。






他是 黄志,来自客家之都梅州,现为坪山新区光祖中学的一名教务员。

受客家文化的耳濡目染,对世居围屋即将消失的担心忧虑,热爱摄影的黄志,特地购置了一架无人机,计划航拍记录深圳现存的所有客家围屋。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客家圈2015年11月起2015年11月起,黄志利用周末、节假日甚至是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带着心爱的无人机,一个人四处找寻,拍摄了龙岗、坪山两区的全部客家世居围屋。




1

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新区大万路33号坪坏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 航拍大万世居 photo by 黄志


【客家民居历史价值】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2

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位于深圳最大的行政区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为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于清朝乾隆年间兴建,历经罗家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而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鹤湖新居总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围屋(不包括月池、禾坪)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它集中了广东各地客家围屋的精华,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





▲ 航拍鹤湖新居 photo by 黄志


【梅州客家民居】其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

3

茂盛世居





<茂盛世居>位于深圳市横岗街道茂盛路,是典型的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融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中国五大民居之一。茂盛世居:客家围屋,建于清道光年间,迄今有190多年历史,是目前深圳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客家民居古建筑,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茂盛世居是一个矩形围城式建筑,宽83米,长73米,建筑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四周墙高7米,墙厚70厘米,墙体用红糖糯米粥拌的三合土夯实而成,坚硬无比。围墙遍布枪眼,四角设有碉楼互相照应,极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客家人历代迁徙、异乡立足的艰难,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防患意识






▲ 航拍茂盛世居 photo by 黄志



4

龙田世居

【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龙田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区。建于清朝道光十七年( 1837年),占地5000平方米,是深圳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围龙民居之一。这里是坑梓黄氏乡亲的最古老的居住、生活、祭祀场所之一,也是情系海内外坑梓黄氏乡亲的根。与别的客家围屋不同,龙田世居三面环水,水面宽约16米,呈半圆形另一面是高大的围墙,水面上一座小桥,通往对岸的一个亭子。想来那是当年迎客的接风亭,或者是警惕外敌的了望哨所,可见当年的守卫十分森严。





▲ 航拍龙田世居 photo by 黄志



5

大田世居

【客家民居现状】客家民居建筑作为汉族五大传统住宅形式之一,是迫切需要后代的保护和传承的。可是如今不少的梅州人都搬离了这些传统民居,被搬离的祖屋又缺乏照顾,破损严重。




<大田世居>坐南朝北,前有月池、禾坪、矮护墙、左右转斗门。有正门和两侧门。正门额石刻“大田世居” 。牌坊上有人物和花草灰塑,正面枋额石刻“义笃江州”,背面石刻“晖承颍水”。大宅后小山坡风水林约37000㎡,现存约15000㎡,少有的浑然天成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风水布局、前有半月形池塘,后有小山葱翠欲滴的风水林环绕,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





▲ 航拍大田世居 photo by 黄志



6

罗屋世居





<罗屋世居>位于深圳坪地六联村,与坪地其它客家围屋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高大的围墙,建筑也没有其它围屋宏伟,但这里是少数还有人居住的老围屋(当然住在这里的都是外来的打工者,原住民早已迁出了)。比起那些虽然评定为文物保护却没有得到好好保护的客家围屋相比,建筑保存得尚算完好,突显了现今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 航拍罗屋世居 photo by 黄志



7

吉坑世居





<吉坑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六联村。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前有月池、禾坪。通面阔67米,进深72米。前围为倒座,正面开一门,门额阳刻“吉坑世居”。门楼船形脊,上雕饰精细。大门内牌坊背面石刻“惟善是宝”四字。堂横屋和围屋二层,由斗廊式(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单元房组成。龙厅高两层,有锅耳式封火墙。 四角有角楼,高三层,单檐歇山顶,上部开竖向长方形枪孔,下部开葫芦形枪孔。后围外侧墙有葫芦形枪孔。围西北角有古井一口,小砖圈砌井壁,现已经废弃。




▲ 航拍吉坑世居 photo by 黄志



8

西埔新居





<西埔新居>建于1928年,虽然迄今不足百年,但因其为大唐李氏后人所建,由此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西埔新居既受广府围村的影响,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传统,99间房屋横纵成行成列,四周被围墙包围起来,后角设有一座碉楼。西埔新居内的房屋多为单元房,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池塘呈半月形,又称作“月池”,不仅具有蓄水消防、养鱼、防旱之用,而且有招财进宝之意。池塘与围屋之间有一块禾坪,是居民的晒谷场。




▲ 航拍西埔新居 photo by 黄志



9

新乔世居





新乔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新乔村新乔围村民组。坑梓黄氏,由一世祖朝轩公于明末自梅州迁居惠州府归善县坪山圩(今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高寨子,后又迁江边创业。二世祖居中公于康熙30年(1691年)由江边迁居坑梓乡,“门第蔚然”,后发展为望族。三世祖“振宗公例授州司马职衔,家居未仕,克承父业,……其后创业数十万,广置田园,几乎富甲一郡”,由坑梓迁居新乔,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新乔世居,门匾石刻“新乔世居”,有年款。




▲ 航拍新乔世居 photo by 黄志



10

圳埔岭世居





正埔岭世居曾经是规模上唯一能与大万世居争雄的超大规模围屋,正埔岭世与大万世居是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是整个围屋领域的佼佼者,几十年来,各地的专家都认为最能代表城堡式围楼的,就是正(圳)埔岭世居和大万世居,如今大万世居是重点保护文物,而正埔岭世居则逐步坍塌毁损,即将消失在深圳……




▲ 航拍圳埔岭世居 photo by 黄志



我们采访黄志时,他说:这是为深圳、为客家,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希望通过这组航拍照片,让大家领略到世居围屋的建筑之美与文化底蕴,唤起人们对即将消失的世居围屋的重视和保护。

(源自: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



由于客家老屋多为砖木结构,大多数都已经年久失修,自然毁损严重。留住这一古老的"围龙屋",就是留住客家围龙屋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保护与修缮客家老屋,既是对客家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