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3期目录
目录
走进“钱学”——钱钟书与陈寅恪学术交集之意义/王水照
十二时辰的产生与制度化/陈侃理
论西汉哀帝朝政治——以外戚问题为中心/张辞修
《别录》佚文“雠校”、“杀青”条考辨/张文
礼制与情欲:唐代婚礼的仪式书写与文学表达/杨为刚
自适·共乐·教化——论北宋中期知州的公共景观营建活动(1023—1067)/丁义珏
“无论于旧,不间于新”:论北宋熙丰之际的政局转换/古丽巍
北宋仁、徽两朝的“太平叙事”与宋人文化记忆/夏丽丽
吴璘病笃与蜀口谋帅:南宋高孝之际四川军政探析/陈希丰
变调:宋元明番族类题画诗中的族群与国家观念变迁/张佳
天师背后的女人——新获《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考释/姜守诚
中国典籍所载女人国传说研究/张绪山
佛教文献所载往还书启的文本及其归属——从萧子良的一篇“佚文”谈起/李猛
苏辙诗中“王度支陶”辨(上)/陈默
苏辙诗中“王度支陶”辨(下)/陈默
真宗章怀皇后为潘美孙女/顾宏义
摘要
走进“钱学”——钱钟书与陈寅恪学术交集之意义/王水照
提要:作为《钱钟书的学术人生》一书序言,介绍了成书缘起、内容结构和写作求真宗旨,讨论“钱学”研究中资料使用和有无体系两大疑点。尤以论韦庄《秦妇吟》、论牛李党争、论杨贵妃入宫、论韩愈、论杜诗“欲往城南望城北”句五个例证说明钱钟书、陈寅恪两先生学术交集及其意义,指出钱氏的“打通”与陈氏的“诗史互证”的不同,阐述钱氏坚持以文学为本位,坚持文学—文化—文学的学术理路。这是贯穿他全部著作的一个“系统”。
关键词:钱钟书 打通 陈寅恪 诗史互证 文学本位
十二时辰的产生与制度化/陈侃理
提要: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是一种均分全天时段且不随季节变化的匀定时制。十二辰原指方位,在秦汉《日书》已经开始与时称对应,用于占卜,但性质与后世的十二时辰不同,并非其源头。十二时辰萌生于西汉式占和历算中的“日加”十二辰,也称“加时”。这在当时仅是一种理念性的时间系统,未能迅速流行。直到梁武帝改革时制,将漏刻与加时结合成为辰刻记时法,才正式将十二辰作为时间的名称。这种新的记时法,被隋代官方历法吸收,至唐代中叶以后逐渐用于制度规定和日常政务,其匀定性质则长期未能贯彻。
关键词:时辰 记时 漏刻 时称
论西汉哀帝朝政治——以外戚问题为中心/张辞修
提要:在西汉后期的制度改革中,儒生和文法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直接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外戚间的政治斗争。哀帝在位期间,外戚王氏、傅氏、丁氏与哀帝宠臣董贤之间斗争激烈。一些外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任用朝臣,改革制度。他们在改制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儒生在满足外戚利益的前提下,推行自己的主张。哀帝死后,王莽掌握辅政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外戚身分,领导儒生进行改制,最终代汉自立。
关键词:汉哀帝 王莽 外戚 儒生 改制
《别录》佚文“雠校”、“杀青”条考辨/张文
提要:刘向《别录》原书早已亡佚,清代以来出现多种辑本,其中皆有“雠校”和“杀青”之条。已有学者指出,这两条并非《别录》本文,而是应劭《风俗通义》解释《别录》“雠校”、“杀青”之语,但此观点并未成为学界共识,很多文献学论著仍然沿袭旧说。通过考察来源出处和其他文献的载录情况,并分析《别录》等书的性质体例,可以确证这两条不是《别录》本文,流传已久的误解应该得到纠正。
关键词:刘向 《别录》 校雠 考辨
礼制与情欲:唐代婚礼的仪式书写与文学表达/杨为刚
提要: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唐代婚礼文献,其中包括官方编修的礼书和用于婚礼的口诵诗文。通过对这些婚礼书写进行分析,以及与存世婚礼文本比读可以发现,唐人的现实生活中,婚礼程式并没有完全被儒家礼制束缚,而是表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富贵与情欲为主题的婚礼文学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唐代婚仪礼书与文学表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魏晋以来的贵族文化,从唐前期到唐后期,婚礼书仪与婚礼文学的书写群体从宫廷文臣转移到官僚文人,婚礼书写与文学创作表现出世俗化、仪式化的特点。唐代婚仪书写与表达方式的演变轨迹,成为中古时期从贵族社会到官僚社会、从贵族文学到官僚文学变革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仪式 书仪 书写 文学表达
自适·共乐·教化——论北宋中期知州的公共景观营建活动(1023—1067)/丁义珏
提要:北宋中期的士大夫知州们曾一度积极在子城郡圃以及邑郊修建供官民观游赏玩的亭台馆榭。营建热潮在仁、英两朝集中出现,非因朝廷倡导,而是他们的自觉。公共景观营建甚至被当成地方政务极重要的一环。神宗即位后,政风一变,热潮中辍。知州们营建景观的目的可次第从自适、共乐、教化三方面探析。北宋中期的士人缓解了动用公共资源营建景观的道德紧张,认为景观能让他们修心娱情,以更好投入地方政务。他们希望用公共景观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俗之效。
关键词:北宋中期 景观 范仲淹 教化
“无论于旧,不间于新”:论北宋熙丰之际的政局转换/古丽巍
提要:北宋神宗朝元丰时期的施政对其后历史影响深远。究其变化的端倪,即在熙宁、元丰之际。此期熙宁“中书权重”的局面被打破,宰执人选,宰执与宰属、言事官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中书权力被渐次拆解。政治目的即是使神宗本人成为新法的主导者,同时要在新的人事结构下继续推行新法。如何消除朝野对朝廷政局走向的疑议,避免朝臣在是否继续推行新法之间摇摆,又能实现上述政治目的?这些矛盾、纠结及应对之方,使熙丰之际的历史颇为隐晦而复杂,也成为元丰之政的先声。
关键词:宋神宗 熙宁变法 “中书权重” 宰执 台谏
北宋仁、徽两朝的“太平叙事”与宋人文化记忆/夏丽丽
提要:在南宋人的集体记忆中,宋仁宗、徽宗两朝分别代表了两种北宋“太平”叙事。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堪称仁宗朝的“太平吟”,而推崇仁宗“嘉祐之治”的宋代士大夫在后世更将其盛赞为“几至三代”的“本朝盛时”。另一方面,徽宗朝堂所时兴的“太平文体”在文献层面建构出“太平盛世”的人为景观,其内容包括宋徽宗的宫词创作、朝臣的应制帖子词,以及与宣和御画两相映衬的君臣题诗。宋徽宗追求“丰亨豫大”的帝都中心观,而恭俭的宋仁宗则代表了天下无事的太平治世,两者在后世的形象对比,实则反映了宋人的文化记忆对北宋盛世的事后反思与理想化追述。
关键词:宋仁宗 宋徽宗 太平叙事 太平文体 《伊川击壤集》 文化记忆
吴璘病笃与蜀口谋帅:南宋高孝之际四川军政探析/陈希丰
提要:蜀口大将吴璘病逝是南宋孝宗朝的重大政治事件。本文考察高孝之际朝廷与治蜀代理人围绕吴璘病笃的反应及由此引发的蜀口谋帅事宜。在兴帅继任者问题上,朝廷希望摒弃吴氏子弟,而王之望、汪应辰、虞允文等人则属意于吴璘之侄吴拱。吴璘病逝前后,蜀口短暂经历了由吴挺、王权、任天锡到任天锡、吴胜、吴挺再到员琦、吴拱、王兴祖分掌三大都统司的剧变。谋帅过程之所以略显曲折,其症结既不在于吴氏武将势力的强硬抵制,也非朝廷与治蜀代理人间存在的分歧,而是由于在处理该问题时,朝廷始终摇摆于“抑制吴氏世将”与“保固四川”两种背道而驰的思路间。
关键词:南宋高孝之际 四川 治蜀代理人 兴州都统制 吴璘 吴拱
变调:宋元明番族类题画诗中的族群与国家观念变迁/张佳
提要:以描绘北方草原民族游牧、射猎为题材的番族类画作,唐末五代以降开始繁盛,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也留下了大量的题咏作品。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当中,“番族”是与族群和政治都有密切关联的特殊门类。对于汉族士人而言,观看这类作品,意味着与异族人物纸上相逢,不同时代的士人对此怀有迥然不同的心态和观感。宋元明三个时代番族类作品创作的盛衰以及相关题咏基调的变化,直观地展现了12—14世纪汉族士人有关族群与国家观念的复杂变迁。
关键词:番族类绘画 题画诗 汉族士人 族群观念
天师背后的女人——新获《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考释/姜守诚
提要:现保存于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内的《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是近年出土的一件颇具史料价值的道教文物。该墓志铭的主人公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之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之母包氏(包澍贞)。铭文叙述了包氏的籍贯、家世、子嗣与生平事略,着重强调其在明初龙虎山复兴过程中的贡献。该墓志铭对于揭示元明之际龙虎山张天师家族的姻亲关系及其与中央政府、官宦显贵、地方社会之间的联谊互动亦有所裨益,可以弥补传世文献记载的诸多不足。
关键词:《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 张正常 张宇初 包氏(包澍贞)
中国典籍所载女人国传说研究/张绪山
提要:女人国传说见于记载甚早,其突出特点是女子群体独立存在,无性繁殖(入水怀孕、窥井怀孕、饮水怀孕、感风而孕),男婴不存活。不同时代的女人国传说总是指向华夏边缘或“域外”的某一地区的族群,地域方位的变动意味着华夏族人对域外关注点的变化,而传说相关内容的变化则反映了受关注的“域外”族群的特殊性,同时缘于中介传播者的差异。女人国传说提供了与华夏族人迥然不同的异族形象,是华夏族群自我认同所需要的“他者”,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物。
关键词:女人国传说 《山海经》 华夏
佛教文献所载往还书启的文本及其归属——从萧子良的一篇“佚文”谈起/李猛
提要:《弘明集》卷一一载萧子良与孔稚珪几次书信往还,其中普遍被认定的孔稚珪第三启,实为萧子良对孔稚珪第二启的回复。究其混淆之因,乃是早期刻本藏经于孔氏第二启开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州民御史中丞孔稚珪启”与“珪启”两处的差异,至明吴惟明刻本妄改文本、妄加标题,误导此后的辑佚、整理与研究。此外,因江南系统大藏经的第一启末之“谨启”与“事以闻”被割裂开,导致该启与第二启的尾首切分均误,故两启的文本须重新写定。实际上,佛教文献所载类似往还书启、表笺等文书甚多,故而在研究中要注意选用早期写刻本藏经,并核对文本尤其是首末题署等关键信息,以避免类似混淆文本与归属之情况。
关键词:《弘明集》 萧子良 孔稚珪 刻本藏经 启文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公众号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