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芭蕾:被忘却的贵族-触感俄罗斯

2014-10-16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


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就由巴黎转到了彼得堡。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 性的发展。不仅是芭蕾舞的典范作品,亦成为世界乐坛上的不朽作品。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随着意大利贵族与法国宫廷的通婚,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带入法国,1581年,在亨利三世皇后妹妹——玛格丽特的结婚庆典上演出了《皇后的喜剧芭蕾》。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法国芭蕾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芭蕾的发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现在反对把芭蕾当作供贵族消遣的装饰品,要使芭蕾象戏剧一样,表现现实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这就是“情节芭蕾”产生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亦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芭蕾舞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 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女演员成为主角,服装改成了短裙,脚尖舞成为芭蕾的基本要素。这种足尖站立的技艺,把舞蹈者的身体向上提升,适合表现轻盈的体态以及表达追求与渴望的情绪。

19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走向衰落,复兴芭蕾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俄国肩上。从40年代起,外国舞蹈家们频繁访俄。塔利奥尼父女、佩罗、圣·莱昂等人的表演和编导活动,特别是布农维尔的学生约翰逊(在圣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学活动,向俄国舞蹈界传授了法兰西、意大利两大舞派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俄罗斯舞派。在剧目建设上,玛蒂帕和伊凡诺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不朽名著《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就由巴黎转到了彼得堡。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 性的发展。不仅是芭蕾舞的典范作品,亦成为世界乐坛上的不朽作品。实现了舞剧音乐的革新,使音乐成为舞剧中塑造形象、叙述事件的基础,启发和丰富了舞剧编导的舞蹈交响化的思想。《天鹅湖》第二幕达到了舞蹈诗的高峰,被奉为交响化舞蹈的范例。以后又有格拉祖诺夫写出的《雷蒙达》(1898)、《四季》(1900),这些作品在继承浪漫主义芭蕾传统的同时体现了俄国现实主义传统。

20世纪初,俄国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表演风格和教学体系,也涌现了一批编导和表演人才。此后,一批俄国芭蕾舞界的年轻人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发展道路。戈尔斯基和福金就是他们的带头人。福金的革新思想不可能在帝国剧院内实现,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国外为佳吉列夫芭蕾团排练上演的。佳吉列夫从1909年起连续3年组织俄罗斯演出季,并于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罗为基地的永久性剧团——“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团”,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影响巨大,把由俄国保存的古典传统剧目送回欧洲,促成欧洲芭蕾的复兴。

俄罗斯人对芭蕾的追捧就像时下年轻人追星一样狂热。细算下来,这一西欧“舶来品”在俄罗斯的盛世已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它对于俄罗斯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芭蕾本身。俄罗斯芭蕾界有这样一句流行语:”人们舞蹈得越多,他们之间的战争就越少。”因此,时至今日,芭蕾虽然在很多国家曲高和寡,但却是俄罗斯最耀眼的“明星”。

回顾100多年前,以”旋律之王”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为首的俄罗斯杰出音乐家创作出的《天鹅湖》、《火鸟》等传世芭蕾舞剧音乐,加上伊万诺夫等天才编舞和舞蹈人员的合作,让芭蕾这一集音乐、舞蹈和美术为一体的艺术得以在俄罗斯枝繁叶茂,坚劲不凋。

俄罗斯的芭蕾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离不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持续创新的艺术家们,其中就有被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称为“凡间女神”的乌兰诺娃。她的杰出在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体验,并展现出了芭蕾的本质。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这样形容乌兰诺娃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