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直击!从“舱门到家门”是这样“闭环”的……

上海长宁 2021-03-29


3月17日清晨5时刚过,虹桥街道网格中心主任姜海瀛就早早打开手机,核查前一晚从境外返沪,回到街道开始居家隔离的居民信息。街道微信工作群显示,最后一条来自机场的人员登记信息,发自凌晨4时。就在姜海瀛醒来的几分钟前,居委干部才把前一晚最后一户境外来沪居民送回家,在群里反馈了居民的登记信息。


但前一晚的人员转送工作并未就此结束。姜海瀛要做的,就是核查每一位境外返沪居民的登记信息,从航班号到抵达小区的时间、在沪住址等等,事无巨细,“一点都不能出错。”直到早上6时50分左右,前一晚的数据统计才算收尾。此时,浦东机场新一天的早班机已经陆续降落机场。


3月6日上海启动境外重点国家返沪人员转移接送后,境外居民超过2.6万人的虹桥街道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这场硬仗中,不断完善和巩固着基层防疫的重要闭环。


虹桥街道网格中心


“线上+线下”形成闭环


下午4时,刚从一个居民小区赶回街道网格中心的姜海瀛急忙打开平板电脑,查看街道“一网统管”平台的后台数据。“刚接回来4人,其中2名日本人。”听到值班人员的汇报,姜海瀛稍稍松了口气。自3月13日上海将境外重点国家扩大至8个以后,每天傍晚6时起,虹桥街道境外返沪居民转送的“接单量”就开始攀升,直至深夜24时才从高峰回落。


作为上海境外居民尤其是日韩人士居住最密集的区域,虹桥街道自2月下旬以来,就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境外返沪人员挑战。此时,街道网格中心与“一网统管”平台,就成为了疫情防控“闭环”中一道重要关卡。这一过程,街道网格中心通过看不见的“一张网”,锁定返沪居民的每一步踪迹。


姜海瀛告诉记者,遇到需要街道去转移点集中接送的居民,网格中心先与车上工作人员联系,“接到人联系一次,快到小区了联系一次,送到小区又联系一次,居委干部登记好、把人送回家了再联系一次,每一个步骤网格中心都要记录下来。”为何如此“琐碎”?“万一漏掉一人、送错一人,那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问题。”


“线上+线下”人员信息排摸一清、返沪居民底数掌握清清楚楚的背后,是虹桥街道从网格人员到基层居委干部24小时不间断的奔忙。姜海瀛介绍,3月9日起,网格中心就开始试行24小时轮班制,中心6位男同志“身先士卒”承担夜间值班任务,凌晨3、4时接到人员接送需求是常态。


涉外小区门口设立的返沪人员登记点


3月8日,虹桥街道迎来意料之外的人员返沪小高峰,当天,无论是街道网格中心,还是上海日韩人士居住最为集中的荣华居民区,基层干部和社工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就是在这一天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只靠‘人力’做所有事,一定要把信息化、智能化工具用起来。”于是,3月9日,虹桥街道“一网统管”平台就上线了机场转运人员的专属模块,返沪居民的信息收集、归纳和分析都交给智慧化手段完成。通过将回沪居民按照国籍、集中居住的小区等进行分类比对,很快分析出了调整方案,帮助街道重新调配了驻守力量。


服务不分中外全覆盖


“前往虹桥街道的入境人员占比接近长宁区入境总人数的一半,队员们最多一天接了10班车将近70人。” 周领是“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的领队,他所带领的8人小分队也是打好“口岸防疫战”闭环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日夜颠倒的轮班使得队员们每天只有3到5小时睡眠。穿上就不能再随意脱下的防护服,也让队员们为了避免去洗手间,而尽可能地不喝水、只吃干粮补充能量。由于近日来入境人员普遍行李较多,身穿防护服的队员还要时不时帮助居民搬运行李。巨大的体力工作后,防护服、靴子和护目镜几乎都能“倒出水”。


虹桥街道入境人员接送工作队


衔接“接送队”完成下一环的,是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带领的社区干部。被人们称为“古北国际社区”的荣华居委有43个居民小区,1.6万境外人士常年居住在此。


3月6日,机场人员转运的第一天,盛弘和同事们就遇到一户自英国起飞,但此前却途径意大利的外籍居民。当天早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工作流程需要,提前上门为前一晚“空降”的这户居民测量体温,并告知居委会相关信息。但居民区却还有自己的疑问需要“刨根问底”。


“我们还是要上门了解一下,等他们休息好了,傍晚时候再去敲一次门吧。”盛弘对一旁新上任的居民区书记秦怡雯说。


物业协助居委会进行返沪居民核查 


事实上,虹桥街道正是通过在居民区形成“五源发现排摸工作法”,将居委和物业登记的“一户一档”、来自上海市健康云APP等渠道的数据云以及小区群防群治、门岗登记、居委上门沟通三个线下渠道收集而来的人员信息相互补充、比对,才实现社区防疫的信息闭环和工作闭环,并能实时掌握境外回沪居民的动态信息。


中外居民共同传递“正能量”


每天早上9时,虹桥街道市容协管队队长胡广俊就带领11名队员出发,前往街道居家隔离人员家庭收取他们的生活垃圾。为了实现最为高效、安全的垃圾转运,虹桥街道不仅统筹设计了最佳收运路线,六路齐发确保收运家庭的全覆盖,还实行了“人跑楼、车等候、边收运边消毒、车装满立刻走”的四步流水线操作,确保隔离人员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一线收运队伍的高速推进,背后有一个紧密联动的支撑团队。面对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隔离家庭,胡广俊和队员们却能与每一家都沟通自如,“秘籍”就来自街道和居民区提前发放的中英日韩四国语言“垃圾收运温馨提示”。小区物业则在居委会牵头下,每天严阵以待,对每一位进出居民和车辆“看证放人”。


多语种版本的居民信息登记表和“防疫融情卡”


外籍居民志愿者为小区访客量体温


协助翻译“四国语言”垃圾收运提示的,正是居民区内中文流利的外籍居民。在荣华居委会办公室,储物柜里常备着口罩、塑料手套、一次性浴帽和塑料雨披。这些物资不仅是为居委干部和社工们准备,也为所有说着不同语言、自告奋勇参与疫情防控的中外居民志愿者们准备。


从最基础的防疫通知翻译,到“接地气”的小区门岗测体温,来自意大利的“上海媳妇”安吉拉·布鲁西诺参与了多种社区志愿服务。还有中文流利的韩国居民主动要求,陪同居委干部上门担当“随身翻译”。更多的外籍居民则与中国居民一起,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将自己在小区里、马路等城市各个角落看到的上海疫情防控真实情况告诉海内外的朋友。


目前,无论中外人员,来自境内外重点地区的居民回到荣华居民区,都会收到一份“防疫融情包”,包含健康监测记录册、四国语言防疫“融情卡”和一只口罩、一个消毒片,提醒居家隔离时防护齐备迎接医护人员的上门登记。像菲律宾籍居民王煊熔这样来自古北市民议事会的“洋居民”成员,则早早承担起为居民区防疫建言献策的责任,主动了解小区外籍居民对口罩登记、人员接送流程的意见,第一时间与居委干部们交流。


猜你喜欢


【招聘】长宁区卫健系统招聘320个岗位,即日起报名

天山公园、中新泾公园、新虹桥中心公园、虹桥河滨公园……长宁区各公园绿地恢复开放啦!

好消息!长宁这项重点工程复工啦!

“你们社区有8个居民已乘CA936航班返沪”,这位居民区书记接到消息后的12小时……

【最新】开园啦!中山公园今天起恢复开放!


来源 | 上观新闻

作者 | 舒抒

编辑 | 长宁区融媒体中心 晁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