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十厂”往事(上)……
位于凯旋路1389号的长宁国际发展广场,明年将成为繁华的新地标。很多人回味其前身红坊的故事,但可曾记得,这片土地上还有更辉煌的前世?那就是上海第十钢铁厂。
说起上海第十钢铁厂,那曾是几代人美好的回忆,也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一个时代。
一车间高耸的烟囱,成为十厂钢铁生产的标志
十厂的“三川”商标
1956年2月1日,上海第十钢铁厂成立,开启了十厂光辉的历程。短短几年时间,太多的“中国第一”来自于上钢十厂制造:1958年,中国第一座冷轧冷弯型钢车间在十厂建成生产;1962年,十厂建成中国第一条热镀锡薄板作业线,填补了中国镀锡薄板生产的空白;1970年,中国第一座塔式酸洗机组在十厂建成投产;1971 年,十厂建成中国第一座700 毫米电镀锡机组……
周总理批准自行设计建成的我国第一条700毫米连续电镀锡板带机组
1979年底,位于凯旋路的原上海冷轧带钢厂并入上钢十厂,成为十厂第一个分厂
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套具有先进水平的450毫米四分之三热连轧带机组
原上海十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家俊说,自己是1975年进厂,很多趣闻和回忆也从那儿开始。70年代的时候,上钢十厂的物资供应仓库旁有三根高高的铁塔,那是上海交通广播电台(现在叫东方交通队792)的通讯塔。有一次,一家企业到十厂送货。开车司机一不注意,触碰到了铁塔的浪峰。孰料,公安突然过来把司机抓了起来。原来,当时正是与“四人帮”斗争的关键阶段,通讯塔被触动的信号传到了公安那里后,公安误以为有人来搞破坏。一番询问,弄清楚了缘由,才把司机放了。后来,十厂的人都知道,那三根铁塔碰不得。
供应科仓库,管理井井有条
而最让陈家俊怀念的是厂里有劲道的生活。生产比武是那个年代常见的事情,工人高涨的热情赛过炼钢的温度。工作干得起劲,日子过得开心。“每次夜班结束,我们会到厂里的澡堂冲个澡再走。厂门一开,一帮小青年骑着自行车,‘叮铃叮铃’开心地下班了。”陈家俊说,“回去路上,再去天山饮食店,那里有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还有1毛5分一两的生煎,刷一顿再回家,开心得不得了。”
劳动竞赛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争当先进工作者的舞台
钢坯加热出钢
上钢十厂88届技工学校毕业生合影
比陈家俊晚几年进厂的丁国铭(现十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记得很多老一辈人的事情。“我进厂的时候,师傅带徒弟的传承不多见了,但老师傅们还是对我们很关照。”丁国铭回忆,热轧厂的车间温度很高,工人每天直面的都是1000多度的钢材,大家多少都有过烫伤的经历。由于工作环境异常闷热,很多小青年特别喜欢跑到旁边,就着鼓风机的风口散热,再一大杯冰水入喉。但老师傅都教诲说,这样伤身体,年轻时不觉得,毛病全都藏到三十岁后。
“蛇型振荡”成片收集、冷却
工人们在车间里认真工作
老师傅们跟丁国铭说过,他们当年在厂里洗澡,工人们会把一段滚烫的钢带小心翼翼地扛到浴室,然后把钢带往水池里一泡,池水“呲啦”一下沸腾,灼热的钢带就这样把洗澡水加热好了,再拎出钢带,就可以进去洗澡了。到了80年代的时候,十厂已经有蒸汽洗澡,很多后来进厂的人就没体验过这种有趣的洗澡方式。
中秋赏月文艺晚会,职工欢聚在一起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一个国营大厂,对于厂里的人和周围的居民而言,就是一个小社会,就是一座“城”。“大企业小社会”形容上钢十厂这座“城”十分恰当。十厂有很多食堂和澡堂,而十厂食堂自制的汽水、酸梅汤、鞋底饼在整个长宁区十分有名,有时,周边居民见面时打招呼问,去哪儿?答,去十厂洗澡、买汽水。
当年的食堂和代价券
电影院、舞厅、图书馆、托儿所……这些在十厂应有尽有。周末,人们兴高采烈地去看电影;逢年过节,叶慧贤、梁波罗等等沪上有名的文艺界人士常来十厂演出。而但凡社会上有事故,十厂也常发挥着许多重要作用:十厂的卫生科有救护车,保卫科有消防车,长宁公安分局需要帮忙,一个电话,十厂的吊车就开出去了。
文演活动中,十厂人中气十足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分到厂里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甚至两代人都在厂里,他们和厂的命运休戚相关。十厂里曾经有一户人家,家人亲戚7个人都在厂里工作。那时候,厂里凭票发东西,都按人头算。于是,每到逢年过节,那家人的“盛景”则是厂里的一道风景线:一家人回去,带着7个火腿、7份鸡鸭鱼肉……样样都是7份,羡煞旁人。有一年,十厂用钢材和自行车厂串换自行车,那家人也拿到了7辆!
新建保育楼内快乐的职工子女
分房红榜公布
颇具规模的运输队
许多老十厂的员工说,上钢十厂最辉煌的时期,大约是1982、1983年的时候。当时,十厂每年的钢产量可以达到40万吨,交税就有 7、8000万!与此同时,员工们年年加工资,底下员工的标准工资从36元起,每人每年都是几元、十几元地加。1983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了上钢十厂,十厂被选为市里企业改革试点单位。解放日报当时还报道过十厂“率先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事迹,十厂又成了上海市的第一。1984年,上钢十厂开始了干部聘用制改革,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以及干部聘用制。当时的上钢十厂,确实是相当的风光。
逐级聘用,打破干部“铁交椅”
1984年,十厂成为第一批配套改革试点单位
然而,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的改革、一个试点的运行,还有太多的变数,促使整个社会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向前飞驰。1995年,对于上钢十厂而言,是一个分水岭。曾经红火的十厂在这一年,遭遇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困境和变动。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十厂仍在努力进步
十厂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异常迅猛的生产技术革新,而最大的挑战则来自于上海宝钢的异军突起。作为当时的“后起之秀”,宝钢有着更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更庞大的规模,这让上海其他钢厂,在宝钢完善的托拉斯生产链面前都相形见绌。十厂主要是把别家钢厂运来的大型钢锭进行轧材加工。由于钢锭从炼钢炉出来,到运输,到轧材,中间两次加热过程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浪费。而当时在上海,只有宝钢可以做到从炼钢到轧材、冲坯,甚至到成品零件都能一条龙生产,这是其他所有钢铁厂无法相提并论的。
当年上钢十厂厂区
在环保问题上,尽管上钢十厂也做过技术攻关,但还是跟不上城市生活需求的快速提升。于是,一个日夜冒烟的钢铁厂,在淮海路这样一个日趋繁华的中心地段,也渐渐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上常年相伴的噪音污染,纵使十厂和周边居民曾经有多融洽,在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面前,也难以容得下钢铁生产在这里永久存在下去。
发动职工,降本救厂
而最后的打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经营效益。谁也没想到,几年前还是交税7、8000万的上钢十厂,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年亏损5000万!十厂的注册资金是3个亿,若按每年亏5000万计算,差不多6年就可能全部亏光!十厂还有许多在郊区的联营厂,当十厂这个“大本营”开始亏损时,再要兼顾联营厂的生计,更是难上加难。更让十厂感到绝望的是,那几年,全国各地竞争异常激烈,厂里接不到多少订单,十厂的钢材几乎是做一吨亏一吨,有些账目收不回来,成了坏账。
从1995年开始,上钢十厂不得不急刹车般地一家家关闭分厂,逐步停止生产经营。1998年,上钢十厂关闭了最后一个生产厂房——位于天山路上的热轧厂。当时已是十厂管理层的陈家俊清楚地记得最后一个夜班的情形:工人们如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当最后一块钢从炉子里出来时,工人们还平静地用钢丝绳将其牢牢套好,再把钢小心地拉出来。一直到车间上方的行车“呜——”地鸣响了长长的一声汽笛,汽笛声在车间里久久回荡,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所有人都站着没动,只有众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许久之后,工人们最后一次把陪伴了多年的机器一台台关掉,然后看着仪表盘一个个归零,指示灯一盏盏熄灭,然后红着眼睛走出车间。陈家俊说,“当时的那个场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至今难忘。”
那些年的留影是最有温度的回忆
就这样,有着40多年光辉生产史的上钢十厂,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被迫关停了自家厂房的所有生产经营,曾经热闹的生产光景被时代的“工厂”轧成零散的记忆碎片。谁曾想到,十厂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迎来的不是“不惑”的稳健,而是巨大的困惑。
曾经辉煌的上钢十厂
真就这样“一夜之间”消失了吗?
真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吗?
日后的红坊与十厂又有怎样的关系?
且看明日——
《“上钢十厂”往事(下):保龄球馆、精盛花市、东骏海鲜~这些“著名风景”你曾来过?》
猜你喜欢
上海“最文艺的公园”在长宁这里……
长宁这个公园,很“徽州”!
西郊百联,长宁市民心中的“老牌子”!
长宁好白相 | 这条有故事的马路,有着看不尽的风景!
巡游“苏河明珠” | 这里拥有超棒的运动体验!专业推荐度满分~
本文为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上海十钢有限公司
记者:陈容超
编辑:高 琴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小编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