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路的故事,珍藏在这些花园洋房和老建筑里……

上海长宁 2021-03-29


江苏路是长宁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周边人文历史底蕴浓厚,几经拓宽的江苏路也是见证长宁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一个缩影。




江苏路,1905年辟筑,北起长宁路,南至华山路,总长1834.6米,路宽12.2米,原名忆定盘路,1943年改为现名。


沿着繁忙喧闹的江苏路向南走,会发现这里的弄堂都是以“中一村”、“安定坊、”“忠和坊”、“月村”之类命名的。里面绿树婆娑,掩映着一幢幢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的身姿,饱含时代的沧桑和历史的韵味。


忆定村

位于江苏路495弄的忆定村因坐落在忆定盘路上而得名。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高级职员、知识分子,老一辈建筑大师汪定曾先生就曾住在这里。后来,江苏路拓宽,忆定村有一部分建筑在规划红线内。经汪老提了意见后,江苏路在此稍向西偏移,完全保留了忆定村建筑。


月村


江苏路480弄月村是1921年前后建造的,22幢房屋属于砖木混合结构欧式假三层花园洋房。江苏路拓宽时,月村的一部分被拆掉了。现在宣化路路口的“香樟公寓”所在的位置,就是过去月村的一部分。


新闻界前辈俞颂华曾居住在这里。十月革命后,俞颂华是去苏联采访的第一批中国新闻记者之一,也是较早到陕北边区采访的内地新闻记者之一。


安定坊

安定坊位于江苏路284弄,属于联排式住宅,南立面多开半圆券窗,墙面原为干粘卵石面。这里也是大翻译家傅雷在上海寓居多年的地方,译著文字以百万计数,皆出于此处书房案头。


江苏路285弄


在江苏路上的众多坊、邨之中,最有故事的其实是江苏路285弄,老底子这条弄堂绿荫婆娑,庭院深深,全部是独立的花园洋房,双号从2到36,再加39、41、43三个单号。



28号之所以能成为话题,是张爱玲笔下的脓包弟弟张子静,一个红鼻头瘦老头,退休以后就住在这里。整幢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上海滩大亨虞洽卿,后来给美国人开私人医院,上世纪40年代陆续有人搬进来——其中,就包括张爱玲的父亲和继母。 


市三女中


江苏路和张爱玲的另一段渊源是现在的市三女中,她的前身之一是“圣玛利亚女中”,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中,把两校合并成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新的校址,就选在了原中西女中。“中西女中”的前身“中西书院”创建于1882年,采用双语教学。最初决定的是男女兼收,最终却决定不收女学生。


书院的成功,鼓舞了林乐知,促使他加紧创办一招收女学生的同类学校。1885年,林乐知与同属监理会的女传教士海淑德(Laura Haygood)合作,创办了中西女校。校址在西藏中路、汉口路,后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占地89亩的经家花园建校,并于1917年迁入。


“村景楼”


江苏路宣化路路口还有一幢很特别的小楼——“村景楼”。


宣化路并不起眼,甚至1997年之前,这里还没有形成今天的次干道,只是一个菜场。即便如此,这栋红色的ART-DECO建筑,竟就在这条小马路上。



据说,1937年前后,有粤人昆仲投资购地修建大花园洋房2幢,分主楼副楼。主楼四层,副楼二层,皆钢筋水泥结构,美观结实,居室设备齐全。落成后除房主自居主楼一层外,余皆租予外侨居住。因其地境偏僻,附近又有菜园,就以“村景”命名。


也有人说,关于村景楼,小时候听老辈人讲,房主很有钱,家里的金子用秤來秤,故称称金楼。


无论事实是哪个,村景楼这幢建筑还是很值得探究的,大家路过宣化路时可以关注一下。


江苏路拓宽



我们今天看到的江苏路其实是拓宽过的。


江苏路初建成时就只有12米,加之两侧不断有建成的建筑,拓宽的难度很大,计划一直未能启动。解放后,虽然也曾进行过局部扩宽工程,比如建港湾式公交车站等,但小修小补无济于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杂在一起,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江苏路扩宽工程启动,才把江苏路从12米拓宽到了32米,暂且解决了江苏路的交通阻塞问题。



关于江苏路,你有什么好故事,不妨在下方留言告诉“宁宁”吧!


猜你喜欢


大年初五,“福禄寿”三星来长宁啦!【爱申活暖心春】


长宁“老友记”的骑手,有这样一个坚守岗位的理由【爱申活暖心春】


长宁这条路非比寻常,当年的样子你还记得多少?


繁华与浪漫交织,长宁东部的夜景别有格调!


这名“硬汉”,内心的那份牵挂好柔好暖!【爱申活暖心春】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摄影:李媛媛

编辑:甘力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长宁官方微信


喜欢就点个“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