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人民公园、淮海路上的地标性雕塑,原来都出自长宁的这幢建筑……
漫步城市的每一秒都是故事。12月7日起,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与东方广播中心共同推出《倾听长宁:海派考古》声音纪录片第2季,走进5栋位于长宁区的特色建筑: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孙科别墅、上海油画雕塑院、青霉素实验所旧址、复旦公学旧址,触摸你或许不熟悉的城市记忆。第三期,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油画雕塑院,跟随声音,感受这里的无尽风华……
风华无尽
探访上海油画雕塑院
2023年9月,一场意蕴深厚的艺术展览“勇猛精进——俞云阶文献展”在位于金珠路的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此次文献展力图站在美术史的角度,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梳理俞云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展现其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心路。
徐悲鸿为俞云阶作《勇猛精进》
1918年出生的俞云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以老师徐悲鸿对其的赠言“勇猛精进”为人生格言,以精湛的写实油画技法和饱含真情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作家巴金在《随想录》中就写过俞云阶三次给他画像的故事。
第一次画像
1955年,第一次画巴金的时候,俞云阶还很年轻。巴金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那时候打瞌睡,画家在很用功地给我画。然后画完了我就跟他讲,很好。这幅画就挂在我的墙上,我就觉得这画家是很忠厚很老实,很用功还有才气。但是这个一别就是二十年。”
第二次画像
经过了风云动荡的20年,1977年,不再年轻的画家和作家,在上海文代会上再一次相遇。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画像的故事:
“画家有一天到我家来做客,谈起画像的事,他说:‘上次给你画像,我还年轻,现在比较成熟了些,你也经受了这一次的考验,让我再给你画一幅像,作个纪念。’我同意了。他又说:‘在你这里干扰多,还是请你到我家里去,只要花半天时间就行了。’他还说:‘你还是穿这件蓝布上衣,连胡子也不要刮。’”
“我只坐了一个半小时,他的画完成了。”
“这幅画像在我家里已经挂了将近两年,朋友们看见它,都说不像,说是脸长了些,人瘦了些。可是我喜欢它。”
第三次画像
没想到,第三次画像很快就到来了。半年多之后,俞云阶向巴金建议,再画一幅肖像:
“他说要把我‘真实的炽烈的心情写进画面’,要画出一个焕发青春的老作家来。在我的工作室里‘足足耗上了六个半天’。”
“他的画完成了,送到华东肖像画展览会去了。我祝贺他成功地画出了他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的‘愉快’,他的‘勤奋’,他的‘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信心’。他画的不一定就是我,更多的应当是他自己。我不过是画家的题材,在画面上活动的是画家的雄心壮志,画家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站在这幅画前面,我感到精神振奋。画家更成熟了,更勤奋了,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信心了。”
肖像画不仅是为人造像,更刻下时代的印痕。正如俞云阶为巴金所作的三幅画像,画出了一代知识分子坎坷的命运,也画出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三幅画像中,巴金曾提到更喜欢第二幅,“喜欢它,我觉得它表现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我在控诉,我愤怒。”俞云阶所追寻的巴金的思想和感情,都被凝固到画笔之下。
以俞云阶为代表的这一代艺术家,在1965年的时候,汇聚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这个在原上海文化广场内的简陋大棚里成立起来的、专业从事油画和雕塑创作研究的学术机构,人员之精、之众,占据了当时上海美术界油画、雕塑这一领域的半壁江山:雕塑方面有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享有国际声誉的雕塑大家张充仁先生;有毕业于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李枫、姚继勋、陈道坦;还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第二代雕塑家王大进、李唐寿、伍时伟等等。油画方面,除了前文介绍过的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俞云阶,还有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驰名海内外的绘画大师吴大羽、周碧初;正是在这批艺坛先贤的执教下,才有了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邱瑞敏等新中国培养的第二代油画名家。
1966年,油雕室部分创作人员在文化广场大棚留影,左起:富华、邵隆海、俞云阶、陈逸飞、刘耀真、魏景山、程偕华、朱广发、朱德真、周碧初、邱瑞敏
老中青三代创作队伍传承有序,配置齐整,其中很多又是师生关系,艺术联系紧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一脉相承,此后在历史动荡之中,油雕室创作生产的作品,不仅能够在当时产生影响力,更为难得的是,即使历经岁月变迁,到今天依然具有十足的艺术感染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油雕室的整体创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以陈逸飞为代表的油画雕塑室佳作连连,在全国美术界大放光彩。陈逸飞的大幅油画《黄河颂》,以开阔辽远的画面构图,微妙丰富的色彩,对人物的亲切表现以及带有人性美好情感的细节描绘,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清新画风在当时的主题创作中很是少见。之后的《开路先锋》《铲车女司机》等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油画力作不断产生,持续在全国产生影响。其中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占领总统府》更是以作品中恢宏的历史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公认的经典名作。
陈逸飞《黄河颂》1972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雕像——北殉难处烈士纪念像》1978
陈道坦《到敌人后方去》雕塑 1976
陈道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雕塑 1976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 1977 ,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以作品开路,当时的上海油雕室也成为艺术学子心中的“圣殿”。不少如今活跃在艺术界的专家、学者都曾提到当年他们前往上海油雕室“朝圣”的经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当时,不管天南海北,艺术学子们都对上海油雕室有深深的敬意。一些人会特地来到上海拜访上海油雕室,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说过:“那个时候陈逸飞在画画,不管了,敲了门就进去……”这样的经历,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在回忆自己知青岁月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他每次回上海,就去陈逸飞的“油画创作室”观摩学习,成了画室里的常客,由此开启了两位艺术家往后几十年的友情。
随着改革开放,一个多元的艺术时代来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也在1985年更名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经过五年筹备,90年代初,新院舍落成于长宁的金珠路,由办公与工作室大楼、雕塑大厅和美术展览馆三个主体部分组成。环境变化,时代也在变化,油雕院艺术家们的创作更具个性化,他们大胆借鉴和汲取外来艺术样式、观念,将之与自身风格、生活以及心理经验相结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艺术形式、精神内涵进行实验和探索。而作为体制内的油画雕塑创作研究机构,上海油画雕塑院对于宏大叙事的创作从未“断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承接了许多重大公共绘画与雕塑项目,在上海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创作空间和地区,都有油雕院艺术家们担纲完成的作品。比如,外滩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百年上海革命史》、龙华烈士陵园《且为忠魂舞》、人民公园外公共绿地《五卅纪念碑》、淮海中路复兴路街心花园《聂耳像》,都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创作的地标雕塑。这些坐落于不同地区和地点的作品,因其面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而被观赏、记录、传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成为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章永浩 雕塑《陈毅》1993
张德蒂、郭其祥等《宋庆龄像》1984
余积勇 《五卅运动纪念碑》主雕《五卅魂》 1990
集体创作 黄浦公园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浮雕 1994
一座雕塑的去留,甚至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996年,油雕院的雕塑家何勇创作的雕塑作品《都市中人》落成于淮海路茂名南路路口。这座雕塑少女身高约1.7米,左手撑腰,右手持话筒,左脚着地,右足脚尖点地,体态优美,神情自若,给人一种青春轻盈的灵动感。这座雕塑是当年十大城市雕塑项目之一,也是当时上海街道的一个景观,被亲切地称为“打电话的少女”,不少市民游客会前来打卡、拍照留念。没想到的是,2000年5月,有市民发现,不知何时,这座重达350公斤、价值20万元的铸青铜雕塑居然不翼而飞了!由于丢失时间不详,盗窃手法离奇,一时成为悬案,一直到2004年6月,一封来自监狱的检举信揭开了这件谜案。
2008年4月25日,“打电话的少女”雕塑。(来源:视觉中国)
声音纪录片
2004年夏,某监狱
服刑人员(为立功主动揭露):我坦白,我揭露,我知道一个盗窃案。2000年春节之后,我当时跟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三人喝酒,喝得大醉,然后他们说在淮海路偷了一座铜像,当废品卖了,换了几百块钱。
专案组办公室
(接到消息,立马开会讨论)
专案组成员1(激动):这不就对上了!这三个人在上海没有正当职业,主要靠捡垃圾、收废品为生,跟我们当时的判断完全一致,总算找到他们了!
专案组成员2(带疑惑的):那他们怎么搬走的呢?这个铜像毕竟有700斤重!
专案组成员1:走,我们分头去问!这胡正龙就在监狱里关着呢!
监狱
专案组成员1:胡正龙,老实交代,证据都摆在你面前了,抵赖也没有用。
胡正龙(悔罪状):唉,我交代。我就知道逃不过去。这个铜像我们其实观察了好久,当时我姨夫许国兴带着钢锯条偷偷锯过,我们知道那个是铜的,能卖钱。当时过年,夜里路上人也少,我们三个人就带着板车把铜像推倒拖走,还在雕像上盖了一块废纸箱。
专案组成员2:那你们把铜像卖到哪里了?
胡正龙:我们有个收废品的老乡,他那里有切割机,我们就在他那里把铜像切了卖了。
专案组成员1:卖了多少钱?
胡正龙:1000块不到,我们卖了钱之后,三个人就把钱分了。
专案组成员1(气愤、惋惜):20万的雕塑啊,艺术价值更是不可衡量,你们竟然当废品!
违法必究,所有犯罪分子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这三名嫌疑人和收购铜像的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均被判处了相应的刑罚。
2006年,在市民群众的呼声之下,雕塑家何勇再次重塑了“打电话的少女”雕像……
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对于艺术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壁画和雕塑被认为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社会审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体现开放思维的重要载体。
2010年,上海油画雕塑院原有的展厅被改造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下两层展览空间近1700平方米,标准的“白盒子”风格。美术馆不仅成为本院艺术家作品展示、交流的窗口,还引进了很多国内外高品质艺术展览,既促进该院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时也成为社会美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绝佳平台。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不定期会推出“美育课堂”。比如“午间1小时”艺术微导览项目,这个每周推出1至2次的活动虽时间不固定,却在周边白领人群中小有名气,来参加的人数经常多至40-50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说,这些围绕着导赏者的观众与导赏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有积极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关系反馈到导赏者,令人倍感鼓舞。老一辈艺术家林风眠当年曾经为艺专的毕业生题词:到民间去,使民众艺术化——此刻,“美育”一词有了生动的流动空间。
近60年间,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几代艺术家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时代的洪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以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佳品力作,其中的不少作品可谓脍炙人口,不仅为上海的美术史,也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精彩的艺术篇章和不可磨灭的视觉记忆。
《倾听长宁:海派考古》声音纪录片第2季,下一期我们一起去青霉素实验所旧址看看~
猜你喜欢
资料来源于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东方广播中心
撰稿:甘力心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