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端低温致数万濒危迁徙候鸟面临饥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参与紧急救援!

任鸟飞 阿拉善SEE环保机构 2022-09-09

4月5日,阿拉善SEE接到来自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的求助信息: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而正值鹬(yù)类迁徙大军飞抵,蛤是鹬类水鸟的重要食物,如不及时投放蛤类食物,大量鸟面临被饿死的危险。但投喂需要大量资金,该团队无法负担,在接到求助并了解具体情况后,阿拉善SEE第一时间咨询了专家团队意见,并迅速启动针对鸭绿江口迁飞候鸟的紧急救助项目,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和华北项目中心工作基金共同投入50万元应急资金支援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进行人工投放蛤类。并呼吁社会各界一起伸出援助之手!


鸻鹬类候鸟在湿地上空组成优美的图案。丹东摄影家协会摄


每年春季的3-5月,在鸭绿江口湿地,总有这样一幅景观,一群群斑尾塍鹬(chéng yù)和大滨鹬在此交汇,它们在滩涂上捕食白蚬子、光滑河蓝蛤等食物,为之后长达数千公里的旅程积攒能量,也在空中嬉戏,组成各种飞行图案,与自然相映成趣,构成美丽动人的图景。


然而,根据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湿地研究团队在3月份对湿地的底栖动物调查发现,因为极端天气原因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地、总计数万之巨的国际候鸟的食物源只有不到过去六年同期平均值的5%。


这可能导致迁飞至此的鸻鹬类得不到有效的食物补充,无法养精蓄锐继续飞往繁殖地的旅程,更有可能在迁徙途中遭遇大量死亡,导致种群数量更快地下降,灭绝的风险也随之大增。目前,救助团队已确定救援方案,但资金缺口较大,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和华北项目中心工作基金在接到求助后,共同投入50万元应急资金支援人工投放蛤类,为鸟类提供食物。

鸭绿江口湿地和鸻鹬类水鸟调查点示意图(Choi et al. 2014)


“东亚最大的鸻鹬类聚集地”


鸭绿江口湿地是目前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鸻鹬类水鸟最为重要的停歇补给站。据统计,每年3-5月迁徙期有超过20万的鸻鹬类在这里停留并进行能量补充,被誉为“东亚最大的鸻鹬类聚集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湿地停留的1—2月间,这些鸻鹬类水鸟要在滩涂上为下一阶段数千公里的迁徙飞行摄取大量食物以积累能量,体重也会因此迅速增加一倍。鸻鹬类中,斑尾塍鹬和大滨鹬是湿地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鸟类,它们最主要的食物是滩涂湿地上的双壳类底栖动物,据2011年和2012年的研究,双壳类(光滑河蓝蛤俗称“莫嘎子”,和四角蛤蜊幼苗,俗称白蚬子。)占大滨鹬食物总量的95%,占斑尾塍鹬食物总量的85%。但近年来,野生光滑河蓝蛤数量下降,大滨鹬和斑尾塍鹬以四角蛤蜊作为主要食物。


大滨鹬吃河蓝蛤。白清泉摄

△斑尾塍鹬吃河蓝蛤。白清泉摄 


全江封冻致候鸟食品短缺


但现在,连四角蛤蜊都供应不上了。2018年3月下旬日,经复旦大学鸭绿江口鸟类研究团队在滩涂底栖动物调查时发现,滩涂上可见大量已经死亡的四角蛤蜊壳,初步统计,鹬类主要可取食的小型双壳类底栖动物的数量不足过去6年同期平均值的5%。这可能与2017-18年冬季丹东极端低温天气导致鸭绿江口湿地出现全江封冻有关,而这导致滩涂上可以供大滨鹬和斑尾塍鹬取用的食物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2018年3月滩涂上大批死亡的四角蛤蜊。复旦大学研究团队摄


候鸟们在鸭绿江湿地吃不到食物,难道在我国沿海的其他湿地也吃不到吗?


据国际知名鸟类保育专家David Melville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今年整个黄海地区的鹬类食物源状况,但在渤海湾北部和盘锦/盖州等沿海湿地的潮滩上,适合大滨鹬的食物量也在下降。


不仅鹬类的食物减少,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沿海滩涂湿地被大规模地围垦开发,使得迁徙鸻鹬类的“加油站”不断丧失。2006年,韩国在鸟类重要觅食地新万金(Saemangeum)填海,造成大面积的栖息地丧失,导致了迁徙期主要在该区域停歇的大滨鹬等候鸟数量显著下降,很多迁徙鸻鹬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目前大滨鹬、斑尾塍鹬这两种鸭绿江口湿地主要鸻鹬类因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已分别被列为全球濒危和近危鸟类。


一些鸟类学家担心这次鸭绿江口湿地的鹬类食物显著减少,可能会导致大滨鹬、斑尾塍鹬等候鸟的种群进一步下降,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阿拉善SEE50万驰援 缺口还很大


除了目前到达鸭绿江口湿地约2万只的斑尾塍鹬外,还有数万只大滨鹬也将在4月初陆续到达。按照往年的迁徙规律,在4月10日左右,大滨鹬在鸭绿江口湿地的数量将达到高峰期。


斑尾塍鹬Baueri和Menzbieri亚种,以及大滨鹬在鸭绿江口的迁徙时间窗口(Choi et al. 2014)


对此,专家们呼吁尽快在鸭绿江口湿地实施鹬类可以食用的双壳类底栖动物增殖活动,购买并人工增殖孵化的蛤苗,紧急应对迁徙鸻鹬类食物下降的困局,帮助这一物种度过难关。


据了解,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与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慎重分析,计划从外地运来当地曾广泛分布的、适合大滨鹬食用的小型蛤类投放在鸭绿江湿地滩涂上,对大滨鹬等濒危鸟类进行紧急补饲。这不仅能够提供紧急食物供应,同时也有助于该地未来的管理。


但这个计划耗资不菲。按照一只大滨鹬每天进食200克(0.2公斤,含蛤壳的重量),每只鸟停留30天,每只鸟一个春季迁徙季大约需要6公斤食物,以鸭绿江口至少承载80,000只大滨鹬和斑尾塍鹬(斑尾塍鹬的食量大于大滨鹬)计算,总计需要约500,000公斤(按损耗2%计算)。(据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测算)


由于蛤苗是特殊商品,需预定并提前交付定金,工作团队目前面临大量资金缺口,正在紧急寻求各方支援。


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一直致力于对湿地和珍稀濒危水鸟的保护工作。在接到求助并了解具体情况后,阿拉善SEE第一时间咨询了专家团队意见,并迅速启动针对鸭绿江口迁飞候鸟的紧急救助项目,阿拉善SEE“任鸟飞”项目和华北项目中心工作基金共同投入50万元应急资金支援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进行人工投放蛤类。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和我们一起帮助迁徙的候鸟们渡过难关,让斑尾塍鹬和大滨鹬们在鸭绿江口湿地翱翔的美丽景象持续下去!


识别下方二维码

即可支持“任鸟飞”项目


此次项目执行团队简介: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该团队从2009年开始与保护区合作,开展迁徙鸻鹬类水鸟的研究工作。近10年来,先后有5位博士在鸭绿江口开展针对迁徙鸻鹬类水鸟的专项研究。


 “任鸟飞”项目,是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该项目将在2016-2026年间,以超过100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24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通过民间机构发起、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化参与”模式开展积极的湿地保护工作,搭建与官方自然保护体系互补的民间保护网络,建立保护示范基地,进而撬动政府、社会的相关投入,共同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在巧女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阿拉善SEE基金会将与红树林基金会(MCF)共同打造“任鸟飞”项目。同时,该项目也得到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华东项目中心、深港项目中心、腾讯公益基金会以及社会爱心公众、企业的共同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任鸟飞”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