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二〇二〇年第3期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进化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撰述的诞生
谢辉元(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
王兴(21)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徐义华(40)
专题研究
三晋始侯相关史事新探
——再读清华简《系年》与
贾连翔(55)
长沙吴简所见“科”与“辛丑科”考论
——对孙吴及三国时代“科”性质的再检讨
徐畅(72)
北魏后期至唐初赠官、赠谥异刻出现与消失原因试析
朱华(90)
唐蕃接触中的河西九曲
杨长玉(111)
宋代官户免役的政策调整、法律诉讼与限田折算
耿元骊(128)
钱大昕《元史稿》故实考辨
李鸣飞(144)
康熙朝的珐琅器礼物与皇权
常建华(160)
《四库提要》早期纂修史事新证
项旋 高树伟(177)
书评
历史学研究的辩证思维和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
——读李振宏《当代史学平议》
徐莹(191)
读史札记
唐代军器监置废考
张驰(202)
内容提要
ABSTRACT进化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撰述的诞生
谢辉元
内容提要:
进化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伴随着进化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马克思主义者在人类社会全史的认知上经历了从“社会进化史”到“社会发展史”的转型,社会史撰述树立了自然史和史前史的观念前提,而五种社会形态论的主导地位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撰述模式在兴起过程中吸收了社会进化史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出现了史观认知上的一些差异,由此肇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起点认知分化的根源。
关键词:
社会进化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进化史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历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构
王兴
内容提要: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始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将实物史料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说记载相结合,从而致力于建立科学、可信、系统的中国“古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古史”建构的主要特点。应对学术之需,关注时代主题,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古史建构的旨趣所在。在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与郭沫若在古史分期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他们各自的古史撰述亦有特色,由此反映古史建构的多样性。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历史撰述 “古史” 考古学 史前社会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析论
徐义华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考察政治与血缘以及国家与宗族的关系,从宗族的视角将中国古代分为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四个时期,每两个时期之间有过渡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国家维护统治所倚重的社会中坚力量不同,贵族社会和豪族社会阶段,国家中存在一个稳定的中坚力量,承担部分国家任务,降低了国家统治成本,但容易形成对君主权力的制衡;平民化宗族社会中,社会中坚力量由国家分割资源建立和维护,对君主有依附性,因此君主权力日益加强,但建立和维护社会中坚力量的成本高昂,导致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关键词:
古史分期 宗族 中坚
三晋始侯相关史事新探
——再读清华简《系年》与
贾连翔
内容提要:
根据《系年》的记载,《吕氏春秋·下贤》之“南胜荆于连堤”是指晋、楚的长城之战,与
关键词:
连堤 长城 《系年》
长沙吴简所见“科”与“辛丑科”考论
——对孙吴及三国时代“科”性质的再检讨
徐畅
内容提要:
“科”在汉代可否作为独立的法律形式,是秦汉法制史研究的一桩公案。论者对科在汉末三国的发展态势都给予积极评价,主要基于曹魏“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颁行新科的立法活动;由于文献记载阙如,孙吴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的真相,长期以来不为人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大的一批孙吴出土文献,其中不仅有与“科”相关的资料,还保存了“辛丑科”的遗文。本文对吴简中所见科的形态、性质进行分析,指出其以孙权制诏为法源,承担刑罚教化功能;重点考察了作为许迪割米案量刑依据的“辛丑科”的命名与颁行时间,推测其或即嘉禾三年(234)七月辛丑日孙权颁布的以止盗为旨的科令,具有明确的立法化倾向,但很难视为大型法典。如果说曹魏“甲子科”是汉魏间敕例编纂立法化的开篇,则孙吴“辛丑科”踵继其后,犹树一帜。
关键词:
长沙吴简 辛丑科 立法化 法典
北魏后期至唐初赠官、赠谥异刻出现
与消失原因试析
朱华
内容提要:
赠官、赠谥由国家掌控,其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丧家可以预判。此外,一种灵活的赠谥填写方式,使得丧家可以在提前制作墓志时对赠官、赠谥进行较为准确的预处理。但大变革的北魏后期,私家请求封赠、国家主动赐谥与私家请谥制度混杂、墓志发展等诸多新现象共存,丧家的误判造成了异刻的格式差异,所以,异刻主要责任者是丧家本身而非国家。隋唐以来,规范私家请谥、请求封赠、墓志制作等私人行为的制度渐次出台,赠官、赠谥异刻现象亦渐次消失,体现出以公权力约束私人行为的制度设计理念。
关键词:
北魏后期至唐初 赠官 赠谥 异刻 公权力
唐蕃接触中的河西九曲
杨长玉
内容提要:
作为唐蕃关系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吐蕃以“金城公主汤沐邑”的名义取得河西九曲之事颇受学界关注,但相关史实尚有待发之覆。本文认为,取得河西九曲,是吐蕃自高宗麟德二年(665)以降就汲汲以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根据中宗神龙二年(706)盟誓的规定,河西九曲作为“闲壤”存在于唐蕃之间,此后数年在唐朝西境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玄宗执政初期,吐蕃趁唐朝内政不稳之机及双方和好的态势,取得对河西九曲的控制权,打破了神龙之约。随后,吐蕃为使自身对河西九曲的占领合法化,并趁机获取更多利益,向唐朝提出重新会盟定界的要求。玄宗虽应允会盟,但在疆界问题上,坚持回到神龙盟誓所规定的状态。双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交涉,难以达成一致,开元二年(714)的河源议界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关键词:
河西九曲 赤水地 河源议界 神龙盟誓
宋代官户免役的政策调整、法律诉讼与限田折算
耿元骊
内容提要:
官户在北宋前期完全免役,百姓负担沉重,致社会矛盾激化。在承认特权前提下,为减少纷争,朝廷调整了官户免役政策,对免役范围有所限制。采用的手段是以土地数额(限田)为指标区分免役额度,形成了按曾任官级别扣除不同基数再与民户比较的优待措施(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民户、官户与地方官员围绕“何为官户”,以及具体免役数额产生了诸多诉讼争端。为平讼止争,且因田地质量千差万别,全国一致的限田额度需要转换为当时当地公认标准。产钱易于计算逐渐通用,以此为基础最终形成了一套无成文规定且非常复杂的免役限田折算办法。
关键词:
宋代 官户免役 限田 纠役
钱大昕《元史稿》故实考辨
李鸣飞
内容提要:
钱大昕是乾嘉时代史学巨擘,尤以元史见长,相传在其身后留有遗著《元史稿》一部。日本学者岛田翰在江浙访书时曾见到残帙,在国内引起过一定影响。然而通过道光间学者毛岳生过录钱大昕批注可知,钱大昕所作的工作只是在明修《元史》的基础上改订文字,删省传记,又补入《元史艺文志》与《元史氏族表》等而已,并非新作一部《元史稿》。岛田翰自称曾见到钱大昕残稿一事固不可信,钱大昕之子钱东壁、钱东塾所作《行述》所谓有“纪传志表皆已脱稿”的《元史稿》也是夸大之辞。
关键词:
钱大昕 《元史》 毛岳生 乾嘉汉学
康熙朝的珐琅器礼物与皇权
常建华
内容提要:
中国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赏赐大臣的内制珐琅日用器物,当是铜胎掐丝珐琅器。康熙朝工匠借鉴西洋方法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朱批奏折中有关珐琅的记载较多,广州已烧造带有珐琅的时辰表、鼻烟壶等仿西洋物件,内廷也研制出珐琅器。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后弃用“法蓝”译名,改为“法琅”或“法瑯”。康熙帝命令工匠制造珐琅器有华洋竞胜的原因存在。《万寿盛典初集》记载皇室成员进献的礼物,可见皇四子胤禛进献珐琅器物颇费心思。康熙帝赏赐宠臣画珐琅鼻烟壶、瓷碗、水盛、砚台盒、圆香盒,被大臣视为宝物,他们感谢皇恩浩荡,奉为家传宝物,表示报恩效忠。清廷制成画珐琅高档奢侈品,成为皇权神圣的象征。
关键词:
画珐琅 造办处 《万寿盛典初集》 鼻烟壶 杨琳
《四库提要》早期纂修史事新证
项旋 高树伟
内容提要:
新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翁方纲、姚鼐等纂《四库提要》稿1册,收录22种书的26篇提要,其中6种书的提要未见于已知著录。此稿经四库馆总纂官审阅并拟定处理意见,钤“臣昀臣锡熊恭阅”朱文长印。比勘目前已见翁方纲、姚鼐《四库提要》分纂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四库提要》底稿内容与之基本一致,修订文字则未见于其他分纂稿,且部分修订文字为《四库全书总目》定稿采用。考订可知这批底稿抄写时间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间,修订文字形成于乾隆三十九年七月至九月间。从时间上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四库提要》稿晚于分纂稿,早于《四库提要》汇总稿,应属《四库提要》修订过渡稿,保留了提要早期修订过程中的原始面貌,对于厘清《四库提要》早期纂修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四库提要》 翁方纲 姚鼐 早期纂修史
点击图片,订阅期刊
期刊介绍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本刊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网址:http://zgsyj.zgsyjzzs.org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