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研究 社科期刊网 2021-02-06




专稿


吕瀓补译波颇蜜多罗汉译《般若灯论》所缺之再译与研究(上篇)

班班多杰 肖永明 徐绍强(1)





专题研究


方以智论入世与出世

张昭炜(16)

四众共筑:明清黄山佛教区域系统的构建

王开队 柳雪(33)

妈祖信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兼与关帝信仰比较

彭睿(46)


从因果关系上看中观佛教对“生”的破斥

成建华(60)

论萨迦班智达对于蒙藏佛教交流的贡献

嘉木扬·凯朝(66)

《高丽图经》所见12世纪初开城地区寺院

——以宋丽文化艺术交流为中心

张建宇(74)


嘉靖三十二年《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与明代全真派字谱的新发现

刘康乐 高叶青(82)

妈祖文化沿陆上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初考

郑丽航(92)

关于玉皇信仰中立庙动机、堪舆及合祀的研究

——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

宁俊伟 赵懿(102)

从灵魂到心理:晚清灵魂观的递嬗

张洪彬(111)

传教士与杭州沦陷前后的难民救济研究

周东华(127)

贾玉铭的灵魂体三元论思想探究

徐弢 赵盼(138)


什叶派宗教网络视角下的中东政治与伊朗外交

李福泉(145)

《妙法莲华经》《罪福经》视野中的古藏人及其宗教信仰

同美(162)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权的历史嬗变:从元朝至清朝

金雷(167)





学术述评


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术体系的发端

——基于对其开创时期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黄艳红(176)

雍和宫藏元刊两部藏文文献概述

乌日切夫 田萧雯(185)
















点击封面 一键订购


摘  要 


吕瀓补译波颇蜜多罗汉译《般若灯论》所缺之再译与研究(上篇)

班班多杰 肖永明 徐绍强


《般若灯论》是《中论》八大家注释的重要论典,有汉藏文古译本。此论书集中反映了清辨中观之思想风格,并深刻体现了中道观的理论转向。清辨在此论典“观涅槃品”注后,针对唯识宗的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大核心概念撰写了立宗辩驳的文字,阐中观之宗致,难唯识之指归,整个内容扣问联环,胜义纷呈,尽显佛教哲学精巧的思辨魅力。可惜此段文字被波颇蜜多罗汉译时删去,而藏译则完整保留。吕瀓先生50年代将其所阙部分依据德格版《丹珠尔》中之藏译《般若灯论》补译,译文古朴简约,可与玄奘译风相比肩,此译稿迄今尚未发表。现我们依据校勘版中华大藏经《丹珠尔》中之藏译《般若灯论》,并依照吕瀓先生译文,复又汉译,并与吕先生的译文一同发表,以示向大师学习,亦祈望拙译能于吕译有解读与诠释之功效。

关键词

清辨 般若灯论 中观 唯识

作者

班班多杰,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肖永明,中国佛教协会南京金陵刻经处研究员;徐绍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方以智论入世与出世

张昭炜


中国儒学重在入世,佛教道教主张出世,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方以智视入世为“归路”,将出世作“避路”,从“避路”中寻找“归路”,深度融合三教的入世与出世。方以智将入世作为“正”,出世为“余”,并且二者可以互换,简称“互余”,其论证框架表现为:正余以一体为预设,正与余相对、相代错、相养,正余为明暗、因果关系,为对摄与对舍关系;正余超越到至体,且从至体返回正余、充实入世之正。入世之正为立(存、随),出世之余为泯,“世即出世”为贯,从而呈现两层嵌套的关系:第一层为“正”与“余”,第二层为“正余”与“贯”。两层轮转,且有六种歧途,方以智将其一一纠偏。通过引入“贯”,丰富了正余之辩,随、泯、贯呈现“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贯”源自《论语》的“一以贯之”,方以智为“一以”“贯之”“唯”赋以深度的哲学含义,以“生生”为中心,以“混沌”统合“立”“泯”,深层还原到“於穆”,作为三教共同的基础。三教一贯概括为十六字要诀:“当机觌体,兼带纵横,希烂囫囵,何嫌注脚。”浓缩为四字诀“随寓冥心”。从儒学立场看,方以智的一贯思想不仅没有否定儒学入世,而且通过超越与返回,更加强化了日用伦常的俗世适应。入世与出世的双向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三教深度融合与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与整体合力。

关键词

方以智 入世 出世 一以贯之 余 生生

作者

张昭炜,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四众共筑:明清黄山佛教区域系统的构建

王开队 柳雪


明清时期是黄山发展成为江南区域性佛教名山的重要时期,其中以明代万历普门开山以后至清初顺治、康熙时期最为重要,在此期间黄山迎来了建寺、修寺的高潮。经过数百年营造,在黄山地区形成了以“四大丛林”为中心、以四条山路为轴线的区域性寺院空间分布格局,就道场营造而言,黄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区域系统大致形成,一跃成为江南著名的区域性佛教名山并因此成为明清皖南佛教区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商、学、教这四种力量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黄山 佛教名山 区域佛教系统 历史宗教地理学

作者

王开队,历史学博士,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柳雪,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妈祖信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兼与关帝信仰比较

彭睿


从社会合作视角,本文重新梳理了妈祖信仰构建史,并与关帝信仰进行了比较,旨在揭示唐宋(尤其宋)之后大众普遍神信仰兴起的内在逻辑。他们是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以融合儒释道三教优势伦理而形成的,一种简洁的或低成本的,能覆盖包括普遍性“横向合作伦理”在内的所有社会合作伦理类型的,可以同时表达个体福祉和多层面集体福祉的信仰象征。大众普遍神信仰作为中国大众宗教的典型形态,存在多样性,他们与儒释道一同共筑了中国“多元一体”宗教格局。

关键词

妈祖 关帝 社会合作伦理 三教圆融 多元一体

作者

彭睿,哲学博士,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



从因果关系上看中观佛教对“生”的破斥

成建华


“生”是印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与“不生”相对,是印度正统派哲学与非正统派哲学始终关注,并开展对话与交锋的核心内容之一。各派于此问题上的对立与冲突,进一步突显出古代印度不同思想体系间的理论差别和基本价值判断。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派,对传统印度宗教哲学中有生论的破斥,是全面而具特色的。本文结合龙树《中论》的核心内容——“八不中道”,从因果关系上对印度最具代表的宗教哲学派别的理论思想加以辨析,以揭示中观佛教对“生”的否定的辩证法意趣以及对空义的高度阐发。

关键词

生 不生 因果关系 八不中道

作者

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论萨迦班智达对于蒙藏佛教交流的贡献

嘉木扬·凯朝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1182-1251)是一位杰出的佛学大师,同时也是蒙藏民族交流的杰出先驱者和卓越贡献者。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重点分析了萨班对于蒙古佛教和蒙藏政治文化交流的贡献:第一,参与“凉州会盟”,推动了为蒙藏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融合和文化交流,同时推动了佛教在蒙古帝国的进一步传播;第二,和却吉畏赛为蒙古帝国创制蒙古文字,并为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方块字”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萨班与蒙古帝国的交流,还为后世处理政教关系、民族关系树立了先导作用,清乾隆时期将“雍和宫”改为寺院就是其中一例。

关键词

萨迦班智达 阔端王 蒙藏佛教 民族融合 政教关系

作者

嘉木扬·凯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高丽图经》所见12世纪初开城地区寺院

——以宋丽文化艺术交流为中心

张建宇


北宋徐兢《高丽图经》(1124)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记录高丽国情,其中“祠宇”章记述了都城开城附近的佛寺、道观和祠庙。由此可知,当时高丽佛教兴盛,开城地区既有多座大型伽蓝,也不乏“徒三二人”的小型兰若。从北宋馈赠的藏经和造像,到模自汴京相国寺的壁画,乃至宋徽宗和蔡京题写之匾额,这些方面无不透露出北宋与高丽间广泛而密切的文化艺术交流。书中内容显示,高丽道教的兴盛程度远逊于佛教,然而由于宋徽宗崇信道教,故而徐兢撰写《高丽图经》时,采取先道后佛的叙述策略。

关键词

高丽图经 徐兢 文化艺术交流 宋丽关系 佛道关系

作者

张建宇,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嘉靖三十二年《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与明代全真派字谱的新发现

刘康乐 高叶青


陕西终南山楼观宗圣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拓本,记录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全真教七真派字谱。全真派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永乐元年(1403)在终南山楼观开始传承的“楼观本山派”是目前所见明代最早使用统一派字谱命名的全真派。金石文献等印证了明代全真派字使用的广泛性,而随着明中后期宗教政策的放宽,全真派字不断衍化出众多的庶派和支派,都反映出当时全真教地位变化和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 明代 全真教 七真宗派 字谱

作者

刘康乐,1979年生,长安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高叶青,1978年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妈祖文化沿陆上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初考

郑丽航


从陕西西安往西北,经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是通往中亚、西亚的古丝绸之路东段、中段,自古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及中国西北边防重地。元明清以来,作为一个从东南沿海走出的海神、水神,妈祖开始渐次远播至这些地区。传播的原因主要是朝廷官方军事活动、边疆治理以及闽粤移民的流播,其影响到了现在,仍有当地游牧民族因为妈祖能带来他们所需要的水源而虔诚祭拜。

关键词

妈祖 丝绸之路 陕西 甘肃 新疆 宁夏 青海 平定准噶尔叛乱

作者

郑丽航,莆田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关于玉皇信仰中立庙动机、堪舆及合祀的研究

——以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为中心

宁俊伟 赵懿


本文通过考察山西民间信仰石刻资料发现,在玉皇信仰中,立庙祭祀中存在着同其他神灵崇拜所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对于玉皇庙在明清时期的立庙动机方面,除了祈求得到玉皇庇佑之外,还希望能因为玉皇信仰的普及而规范人心,并且也有很多对于民众供奉玉皇的僭越行为进行辩护的内容;其次,在玉皇庙的修建过程中,基本都包含了堪舆的内容;第三,在玉皇庙中,有着与多种神灵的合祀,其中主要包括教化类型组合的合祀与实用类型的合祀。

关键词

玉皇信仰 玉皇庙 堪舆 合祀

作者

宁俊伟,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赵懿,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从灵魂到心理:晚清灵魂观的递嬗

张洪彬


传统中国主流的气化灵魂观尽管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但在回应中国人关于生命延续、德福一致等问题的追问时,一直是比较有效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灵魂观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灵魂观构成了强劲挑战,但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相关解释构成的挑战则是更为根本性的。相对而言,科学的灵魂观与儒学的气化灵魂观更为接近,在思想传统和科学威力的合力下,在科学救国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更容易走向魂灭论和无鬼论。这一方面意味着人的理性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可能也意味着生命丧失意义、德性丧失保障,对一些敏锐的心灵来说尤其如此。

关键词

灵魂 心理 祛魅 现代性

作者

张洪彬,1980年生,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副教授。



传教士与杭州沦陷前后的难民救济研究

周东华


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到12月24日杭城沦陷,从上海、嘉兴、湖州等地逃难而至以及杭城本地滞留难民大约有7-8万难民,他们在寒冬和日军暴行的双重压迫下,亟待救济。杭城的传教士群体,依托国际红十字会杭州分会和国际红卍字会等机构,以其自身所在机构为主体,对滞留在杭城的难民展开了力所能及的救济。从时间上看,传教士的难民救济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的难民救济史实,折射出杭州沦陷前后的特殊历史时期,传教士的难民救济事工,人道主义优于宗教立场的特点。

关键词

杭城沦陷前后 传教士 难民救济 人道主义 宗教立场

作者

周东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教授。



贾玉铭的灵魂体三元论思想探究

徐弢 赵盼


贾玉铭三元论思想的形成既得益于这一理论在现代西方新教神学和教会运动中的复兴,也是他本人运用字面解经与寓意解经相结合的方法对圣经文本和相关教义加以创造性诠释的结果。他对人的三部分以及拯救三阶段和人神关系三层次等问题的诠释,始终贯穿着以三来呈现一的“全人”思想,并蕴含着重视精神内省、道德成圣和诚中形外的修养工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考察,有助反思部分中国神学家对因信称义的狭隘理解及其“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观念,还能呈现出中国基督教三元论思想的多样性及其中国化特色,并由此改变某些西方神学家对三元论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

贾玉铭 三元论 中国化

作者

徐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赵盼,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博士后。



什叶派宗教网络视角下的中东政治与伊朗外交

李福泉


基于效仿的规定而形成的什叶派宗教网络是影响中东政治的深层因素。19世纪后期以来,什叶派宗教网络出现明显的政治化和工具化趋势,效仿源泉多次利用自己的宗教声望和关系网络深入参与中东政治。70年代末,霍梅尼借助以他的学生为骨干的宗教网络,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了宗教网络和伊朗国家机构的同构。1979年以来,伊斯兰政权以巩固领袖效仿源泉的地位、支持建立国外什叶派组织和大力推进宗教教育国际化三大举措,扩展以领袖为核心的宗教网络,使其成为伊朗对内确保政权稳定和对外树立地区影响的重要手段。然而,伊朗对宗教网络的利用也激化了固有的伊斯兰教派矛盾,成为伊朗和沙特等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什叶派 宗教网络 中东政治 伊朗外交 效仿源泉

作者

李福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妙法莲华经》《罪福经》视野中的古藏人及其宗教信仰

同美


古藏人坚信《妙法莲华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教言,是由藏人图美桑布札从梵文翻译成藏文的。同祥的道理,从现存藏文佛教大藏经《甘珠尔》德格版的收录情况来看,藏人坚信《罪福经》和《增慧经》均系佛祖释迦牟尼的教言。假如古藏人的这些判断成立,那么仅仅从以上三部经就可以看出释迦牟尼知道山那边有雪域藏人且信仰西藏本教。

关犍词

《妙法莲华经》 《拉喇嘛益西沃传》 《增慧经》 《罪福经》

作者

同美,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权的历史嬗变:从元朝至清朝

金雷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现象,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发展,对藏区佛教、风俗、社会安定、边境安全及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清乾隆帝时期,活佛转世乱象横生,引发廓尔喀入侵西藏事件,给国家和西藏地方造成重大损失。若再任其发展,必将成为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的巨大隐患。因此,乾隆帝颁布《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将活佛转世认定权收归中央政府,从而形成历史定制。本文阐述了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梳理了活佛转世认定权收归中央政府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活佛转世 认定权 历史嬗变

作者

金雷,女,1971年生,藏学博士,西藏社科院民族所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邮箱:sjzjyj@cass.org.cn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