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本期目录
二〇二一年第1期
骏马奖获奖作品评论小辑
空间作为时间表征: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解读
李 壮( 5 )
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及其问题
———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部获奖作品为中心
乌兰其木格(16)
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新开拓
———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杨 彬(23)
“边地”历史书写中的“自我”想象及其限度
———以冯良《西南边》为例
李 哲(31)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例
黄晓娟 郑雪竹(39)
现当代民族文学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
———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张 莹 徐志伟(47)
图文互释与空间转换
———论李晨对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赵树勤 路诗滢(53)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鲁迅与歌谣: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参照的考察
曹成竹(61)
食人与孝道:壮族师公抄本《董永唱》的文本、结构与礼仪日常性
覃延佳(70)
论白族民歌中的“重词轻曲”现象
杨晓勤(80)
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
张 曦(89)
“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于玉蓉(99)
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刘春艳(109)
古代民族文学
《穆天子传》一物二名辨析
李炳海(119)
法国藏《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刻本考辨
宝乐日 巴雅尔图(128)
《精义宝库》文本概见
阿拉法特·艾山(135)
初唐时期北方骈体文风在岭南地区的接受
莫道才(145)
鲜卑后裔元结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论析
肖献军(154)
论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
贾晓峰(167)
内容提要
ABSTRACT编者按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自 1981 年创立至今已连续评选 12 届。第十二届(2016—2019)骏马奖产生了25 部获奖作品和 5 名获奖译者,全面展示了晚近四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翻译的实绩。本期推出骏马奖获奖作品评论小辑,其中三篇综合论述解读了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的获奖作品;一篇以历届获奖满族女作家的作品为分析对象;一篇以长篇小说《西南边》入手,进行症候式分析,进而推衍讨论当代文学“自我”想象模式的限度。
空间作为时间表征:第十二届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解读
李 壮
内容提要
海勒根那《骑马周游世界》、李约热《人间消息》、吕翼《马嘶》和苏兰朵《白熊》四部小说集从各自的角度围绕草原自然、乡镇小城、大都市三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展开书写。在他们笔下,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处所,也不仅仅是故事展开的场地,而是同时意味着一整套特定的文化价值、思维习惯、情感结构。在这样的空间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形象、行为动作、命运遭际紧密相关并互为阐释。四部小说集的空间书写寄寓、折射出时代经验的变迁,也印证着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现场的某些趋势及特征。
关 键 词
骏马奖 中短篇小说 草原 乡镇 都市 空间
作者简介
李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及其问题
———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部获奖作品为中心
乌兰其木格(蒙古族)
内容提要
21 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散文写作的创作理路和艺术样态渐趋多元和广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散文作家开始具备成熟而稳定的艺术风格,在深度开掘心灵维度和积极介入现实的创作路径上,敞开了散文写作的内部空间。但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在葆有上述优长的同时,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尤其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的裹挟下,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写作亦呈现出功利化、封闭化和抽象化的倾向。文章通过对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五部获奖散文集的细部观察和探讨,集中分析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理路及其存在的问题,力图在中正平和的立场中思考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普遍性难题与可能性出路。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散文 骏马奖 创作理路 局限性
作者简介
乌兰其木格,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新开拓
———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杨 彬(土家族)
内容提要
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准确传达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文学追求,用独特的文学语言、多样的文学手法记录当今的重大事件,歌颂英雄模范的壮举。这些获奖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感觉,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呈现出较高的辨识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在艺术上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成熟;展示了新时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表现出少数民族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努力。
关 键 词
骏马奖 报告文学奖 热点聚焦 文学追求
作者简介
杨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边地”历史书写中的“自我”想象及其限度
———以冯良《西南边》为例
李 哲
内容提要
冯良的小说《西南边》叙述了大凉山三对“彝汉通婚”男女的“爱情”故事,并试图以此呈现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西南“边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种叙述中,作者既要通过“历史”结构出长篇小说“史诗性”的宏大意义,又试图“发覆”大历史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文章试图对此展开症候性分析,并由此揭示当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社会中的边缘性位置,辨析当代文学“自我”想象模式的限度。
关 键 词
大凉山 边地 自我 史诗性
作者简介
李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例
黄晓娟 郑雪竹
内容提要
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满族女作家作品形态多样,在形式、主题、内涵、风格等方面不仅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内隐的共同性,一方面表征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文本中内隐着的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当代创新,这其中蕴含着个体女性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主体意识,整体上又普遍呈现出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文化意识。
关 键 词
满族女性文学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
黄晓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郑雪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
———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张 莹 徐志伟
内容提要
《印度来的情人》是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最后一部话剧。在“十七年”时期,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溢出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旨与规范,创造出写实与写意的双重意态,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创新。同时,该作品还巧妙地将故事嵌入“冷战”世界格局之中并探索了超越“冷战”思维的可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度介入。
关 键 词
乌·白辛 《印度来的情人》 写意戏剧 冷战
作者简介
张莹,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徐志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文互释与空间转换
———论李晨对沈从文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赵树勤 路诗滢
内容提要
李晨版连环画是对沈从文小说改编的成功案例,他通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图文互释的互文式方法塑造了湖湘女子的多情形象;同时,他发挥绘画表现空间的优势,单图与多图相结合,点与面相统一,利用空间的转换既孕育出小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顷刻”瞬间,又展现出连环画连续流动的视觉化叙事特点。这为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图像改编提供了启示。
关 键 词
沈从文小说 连环画改编 李晨
作者简介
赵树勤,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路诗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鲁迅与歌谣:以北大歌谣运动为参照的考察
曹成竹
内容提要
鲁迅最早提倡搜集歌谣,还对北大歌谣运动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他用反讽和戏拟的方式创作了风格独特的“歌谣诗”,并且从功能论、阶级论和国民性的角度探讨歌谣的价值;不仅如此,鲁迅的歌谣文艺观还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体现。可以说鲁迅是北大歌谣运动中一个模糊而又巨大的背影,既是歌谣事业的先行者,又是独行者和旁观者,其歌谣文艺实践带有鲜明而独特的“鲁迅印记”。
关 键 词
鲁迅 歌谣运动 马克思主义文论
作者简介
曹成竹,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食人与孝道:壮族师公抄本《董永唱》的文本、结构与礼仪日常性
覃延佳(壮族)
内容提要
食人习俗作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种表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记录。人类学家的研究多从身体隐喻与仪式实践入手来呈现食人习俗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则力图回溯不同食人习俗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意涵。广西中部的壮族至今在丧葬习俗中仍保留着食人传说的仪式文本与仪式实践。师公通过操演董永拒吃人肉的故事,既重塑了董永的形象,又在仪式中展现了孝道叙事的具体意涵。同时,依据富有张力的文本书写而展现的仪式实践与话语,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界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隐喻。由此观之,原本属于仪式专家体系的仪式话语,与乡民日常叠合在一起,不仅共同织构了纷繁复杂的乡村文化图景,亦实现了一种孝道文化的地方化再造。
关 键 词
食人习俗 董永 孝道 礼仪日常性
作者简介
覃延佳,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论白族民歌中的“重词轻曲”现象
杨晓勤(白族)
内容提要
白族民歌中“重词轻曲”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曲调旋律简单且曲式结构多为“二段体”,伴奏与演唱的契合度不高,这既为适应远距离交流的需求,也因旋律的繁简与音乐功效的强弱无必然关联;但其唱词内容丰富、程式繁复、修辞手段多样,尤其是用语偏嗜“古白语”。白族民众对唱词的器重与民歌形成源流有关,词语选择上的厚古薄今则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古白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及以“古旧”为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有关。
关 键 词
民歌 唱词 白族 口头性
作者简介
杨晓勤,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学人类学与地震诗歌文本
张 曦(羌族)
内容提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期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同时,因为没有文学人类学理论框架的支撑,“灾难文学”也未能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给灾难文学的创作、解读与评论都带来很多困惑。文章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两位羌族诗人诗歌文本及其意义的分析,探寻灾难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联系。
关 键 词
文学人类学 灾难文学 诗歌文本
作者简介
张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于玉蓉
内容提要
“中”不仅沉淀了世界初民共有的、有关“世界中心”的集体无意识,还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律“阴阳五行说”,显示出“宅兹中国”与“君权神授”的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商周鼎革之际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次重要嬗变———“中”被赋予了道德蕴含。这次突破在“中道观”的发展过程里具有重大意义,沾溉先秦儒学及宋明理学,对儒家诗教及艺术审美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线索,可以看到其间绵延不绝的承续与嬗递,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及文化思想的延续性与独特性。
关 键 词
“中” 神话学 中华文明 延续性 独特性
作者简介
于玉蓉,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刘春艳
内容提要
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趋向。旧民族志时期所采用的文字文本研究方法限制了学者的视野,缺乏与当下民众生活的对话,对故事生存传播状况的调查不足,比较视角、族群视角的缺失等,是未来研究应着力改进的地方。
关 键 词
傻女婿故事 故事类型 生存状况 学术史
作者简介
刘春艳,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部、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穆天子传》一物二名辨析
李炳海
内容提要
《穆天子传》出现的名物,都是以汉语为本位,而不是其他语种的音译,因此,可以从名物所用文字的音、形、义切入进行考察。《穆天子传》中的一物二名,一种类型是中土与西膜对于同一个存在物的两种称呼,黑水与鸿鹭、苦山与茂苑、答蓳与木禾属于这种类型,反映的是中土与西膜文化多方面的差异。一物二名的第二种类型,是中土对于同一存在物的两种称呼,舂山与县圃、群玉之山与策府属于这种类型。“舂”字的含义是修饰,形态美好,“县”字的含义是指周天子的领地,“策”字是指带有芒刺的玉。《山海经》中的木禾,《淮南子》中的县圃,与《穆天子传》中的同一名称的存在物大相径庭,不能混淆在一起。
关 键 词
穆天子传 一物二名 词义辨析 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
李炳海,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法国藏《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刻本考辨
宝乐日(蒙古族) 巴雅尔图(蒙古族)
内容提要
文章对法国国家图书馆的“Mandchou-119”号、“Mandchou-123”号藏书进行文本比较研究,确认“Mandchou-119”号藏书不是顺治七年(1650)的《Ilan gurun i bithe》(《三国志通俗演义》)满文原版藏书,而是以它为底本的一种翻刻本,大约刊行于康熙年间(1662—1722);“Mandchou-123”号藏书,是一部经过整理和重新装订的雍正年间(1723—1735)的《Ilangurun i bithe/三国志》满汉文合璧刻本,而不是所谓的“李卓吾原评《三国志》满汉合璧本”。
关 键 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满文译本 版本考辨
作者简介
宝乐日,内蒙古财经大学;巴雅尔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精义宝库》文本概见
阿拉法特·艾山(维吾尔族)
内容提要
纳瓦依是 15 世纪著名诗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察合台文抒情诗歌集《精义宝库》,在其作品抄本中数量最多、流布地区最广。但《精义宝库》校勘本与转写本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大。文章在《精义宝库》新校勘本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纳瓦依《精义宝库》抄本、校勘本和转写本进行介绍与分析。
关 键 词
《精义宝库》 校勘本 手抄本
作者简介
阿拉法特·艾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初唐时期北方骈体文风在岭南地区的接受
莫道才(瑶族)
内容提要
初唐时期,岭南地区呈现出对北方骈体文风的接受状况。其接受主要通过两类主体进行:一是南迁的北方文人,二是岭南土著文人。这种接受表现出地理上的特征,写作地主要集中于交通干道上的重要节点。初唐岭南地区对北方骈体文风的接受有三个特征:一是岭南骈文与北方骈文交互影响,二是流寓岭南的北方文人作品有儒家教化色彩,三是作品多有佛教及道教色彩。
关 键 词
初唐 岭南 骈体文风
作者简介
莫道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鲜卑后裔元结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论析
肖献军
内容提要
鲜卑后裔元结是盛、中唐之际的文学家。元结先祖皆以武功著称,至祖父元亨改易儒学,父元延祖及从兄元德秀则有浓厚的隐逸思想。他们对元结的个性及“漫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鲜卑文化及其影响下的鲜卑文学构成了元结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渊源。元结在文学上雅好古体,推崇古道,反对新声,主张道达性情,表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同时他在复古中又不拘泥于古,不断革新文体,逐步改变了艰涩、古奥的文风,语言上趋向平易,内容上也日渐务实。元结在文学上的创变及其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关 键 词
元结 鲜卑血统 鲜卑文化 复古 创变
作者简介
肖献军,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论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
贾晓峰
内容提要
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是李白接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包容性及酒文化的兴盛,使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放饮形象予以正面评价,体认到李白洒脱的风神、痛苦的灵魂及傲岸的风骨,这与南宋诗人形成异朝而同声的局面。南渡后的衰弊国势、文士遭际、萎弱文风,使部分诗人效法了太白诗风的豪放飘逸,又在含蓄浑厚、清丽委婉的风格上做了有效尝试。这与南宋诗歌比较,虽略乏深细却也是时代文化厚度及诗人个体偏好的恰切反映。金源诗人或崇杜抑李,或李杜并尊,总体而言对李白诗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以词赋取士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金代 李白 接受 李杜优劣
作者简介
贾晓峰,太原师范学院诗词曲研究中心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地址:mzwxyj.ajcass.org
▼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