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哲学史 社科期刊网 2021-09-20


本期目录

二〇二一年第1期


·道家道教研究·

老子“物”论探究

——结合简帛《老子》的相关信息

叶树勋(5)

庄子个体思想意蕴探赜

——以“精神个体”为视角

王敏光(13)

“无中之有”与“有中之无”

——六朝上清派有无概念探微

马天威(18)


·哲学与诠释·

经筵进讲与孟子升格运动

王琦(26)

释“几希”:情感直觉与自觉

——“人禽之辨”辨于何处

徐冰(32)

张载“气论”哲学的“两一”架构

陈睿超(41)

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易”变、流变与“存在”问题

邬天启(48)


·中国哲学探索与争鸣·

先秦礼乐观念的形态及其衍化

成守勇(53)

先秦名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高华平(59)

船山于杨时、程朱体用视域下《西铭》主旨争讼之辨正

陈力祥 祝梦琳(67)

李光地《中庸章段》之分章结构及思路分析

——兼与朱子《中庸章句》比较

孙玲玲(74)


·儒学地域化研究·

多元互补:孔子儒学在西部的传承发展

舒大刚 段博雅(82)

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

毛丽娅(87)

朱熹高足黄士毅考论

尹波 郭齐(95)

抑儒扬孔:廖平孔经哲学体系中的儒家

杨世文 王雯雯(103)


·中国哲学史料·

陈荣捷先生答陈来书二十八通

陈荣捷 陈来(114)

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0年年会综述

曹振明(126)


·书讯·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

张昭炜著(40)

《东亚朱子学新探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

吴震主编(47)

《康有为〈论语注〉思想研究》

曹润青著(94)

《读子六记》

潘叔明著(113)

《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识:理学视域下的人性善恶论新探》

徐波著(125)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张品端著(125)


内容提要

ABSTRACT

老子“物”论探究

——结合简帛《老子》的相关信息

叶树勋


内容摘要:在老子哲学中“物”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子所言“物”的语义比较多样,在以现象事物为基本义的同时,也包括其他多种义项,这和此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有关。老子论“物”常在道物关系中展开,此关系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从通行本来看,“道”有时也在“物”的范围内,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明,结合简帛本来看,这种情形可能是不存在的,老子应是贯彻了“道”非“物”的原则。老子“物”论的一个关注点在于现象事物何以生成,在通常所知的生成模式以外,“物形之而器成之”提供了另一种解说,这里展示出“物”的自然生成和人文生成两个层次。“物”的异化和复归,是老子“物”论的又一关注点。“欲作”和“多智”是造成异化的两个相互配合的因素。老子论“物”,不仅是出于对世界现象及其根源的思考,也是出于对他者境域的关心,后者体现的伦理关切需引起注意。

关键词: 简帛《老子》   天物 法物



庄子个体思想意蕴探赜

——以“精神个体”为视角

王敏光


内容摘要:庄子个体思想重在精神自足中以达永恒精神价值,此落实在“精神个体”处加以展开,“精神个体”则通过“精”“神”“精神”“自”“我”“吾”“独”等概念呈现。“精”之动通过“精神个体”之间的辩难得以体现,“精神”是“神”落实与细化到“精神个体”领域的显现。“我”表达的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庄子进一步指出之所以有“我”“吾”的区分,在于受限制的“我”在现实社会中受世俗价值的影响,走向了“吾”的对立面。“自”彰显的是“精神个体”的特殊性,“独”所追求的是得道之后的“无待”境界。庄子个体思想中的“精神个体”与“精”“神”“精神”“自”“我”“吾”“独”形成了有机的辩证关联。

关键词:庄子 个体思想 精神个体



“无中之有”与“有中之无”

——六朝上清派有无概念探微

马天威


内容摘要:六朝道教有无概念的使用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与以“辨名析理”为主要方法的玄学旨趣不同。顾欢提出“无中之有”以刻画身体的内在结构与存思所见内景与身神。通过存思实践通向道体,经历有无的转化,因此道可以称为“非有非无”。在其他上清道经中,可以看到更进一步的“有中之无”的表述,以有无来言说存思实践中的复杂过程。六朝上清派以有无的交相转进将修道过程理论化,呈现层层剥离形而下,以通极形而上之道的思路。小有、小无转化为大有、大无,即个体存思内景与宇宙整体的衔接,尤其刻画出其中的复杂性。

关键词:有无 无中之有 有中之无 存思 玄学



经筵进讲与孟子升格运动

王琦


内容摘要:宋代经筵制度的完善,为经筵官通过讲学活动中的经典诠释与互动交流,促进君臣在思想意识与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影响帝王及政治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孟子》在经筵进讲过程的全面梳理,可知帝王出台系列“尊孟”“升孟”措施的背后,离不开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而经筵《孟子》讲读,则是帝王与士大夫合力形成,推动孟子升格运动完成的关键环节,这与经筵设立的目的、经筵官的职责与经筵讲学的特点密切相关,促进了《孟子》的官学化与社会化。

关键词:经筵官 帝王 经筵进讲 孟子升格运动



释“几希”:情感直觉与自觉

——“人禽之辨”辨于何处

徐冰


内容摘要:“人禽之辨”的问题标示着儒家对人的独特理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很幽微,不易区别也。此幽微难辨处即在于,虽然较之禽兽,人的情感直觉中具有“是非之心”的价值自觉反思力,但一个现实中的人是否真的拥有对此价值自觉能力的自觉,是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沦于禽兽,则是有待于“由仁义行”的不断实践生成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抽象的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的存在。这个过程需要由“自发的直觉”到“对象化的自觉”,再到“非对象化的自觉与直觉统一”三个阶段。

关键词:人禽之辨 几希 情感直觉 价值自觉



张载“气论”哲学的“两一”架构

陈睿超


内容摘要: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对立因素之间的统合一致而具有的价值奠基意义。另外,通过将差异性之合一把握为气化活动的本质倾向性,张载又立足于“两一”架构论证了于气化世界的生生变化何以必然是一个无尽不息的过程,展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所特有的哲学品质与论证品格。

关键词:张载 气论 “两一” 差异性 统一性



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易”变、流变与“存在”问题

邬天启


内容摘要:《周易》将世界的变化统一于阴阳的变化,整个易学的精髓,即易变或生生。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事物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但他与《周易》又都承认世界变化的背后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即“逻各斯”,而《易传》中对于《周易》中不变的事物总结为“太极”即“不易”,这两种学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本文认为,“存在”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无休止的演化着,而“存在”背后其实并没有那个唯一的、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存在,包括那些所谓的科学大统一理论,它们只能是一种“非存在”(无)的形而上学的标示,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哲学史上的形而上概念其实也都指向了“非存在”领域。

关键词:《周易》  太极 逻各斯 存在 非存在



先秦礼乐观念的形态及其衍化

成守勇


内容摘要:对传统礼乐文化不同态度,除了时代变迁,还缘于主体在不同意义层面上言及礼乐。从字源上看,礼乐昭显了一种文明生存之追求。先秦思想世界中的礼乐呈现出礼乐之文、礼乐之情及礼乐之本这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儒家思想历史展开,渐次凸显对此三者一体性关系所蕴涵的“合内外之道”追求。先秦礼乐不同观念形态间的演化,既是先儒对礼乐认识的推进与深化,同时,也是对先秦诸子诘责批判儒家倡扬礼乐的回应。礼乐之文、礼乐之情及礼乐之本三者的分疏亦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种指引。

关键词:礼乐 生活礼乐 情态礼乐 本体礼乐 合内外之道



先秦名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高华平


内容摘要:先秦名家的开创者和成立标志应为邓析。邓析的学术思想就是以“可不可,然不然”之说,对当时社会那些合乎形式逻辑的“常识”提出批评与非难。先秦名家对诸子学派的学术批评,以惠施、尹文二人最为显著。惠施对儒、墨、道、法、名诸家思想,尤其是对道家庄子的思想观点予以了直接的批评;尹文则从稷下黄老“兼综百家”的立场,对名、法、儒、墨各家做了批评与扬弃。战国后期以公孙龙为代表的“辩者”,再次转向了“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多事而寡功”的纯“名学”或形式逻辑的学术道路,对儒、墨、道、名、法、阴阳诸家各种观点及“辩者”中“常识派”的观点专门从“名学”或逻辑学上进行分析与批评。

关键词:先秦名家 诸子百家 学术批评



船山于杨时、程朱体用视域下《西铭》主旨争讼之辨正

陈力祥 祝梦琳


内容摘要:学界关于《西铭》主旨的探讨争讼已久,以“理一分殊”说为主流观点。“理一分殊”首现于杨时、程颐关于《西铭》主旨之争辩中,学界对此更多赞扬程颐而批评杨时未真正理解《西铭》意旨,对杨时真正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切缺乏深入考察与同情之理解。杨时与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主要表现在:杨时侧重于道德践履和工夫论层面考察分殊之维;程朱多从本体论和宇宙论层面考量“理一”与“分殊”之统一关系。船山以“天亲合一”新诠《西铭》之旨,消解了杨时、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从而为《西铭》主旨之诠释提供崭新的路径。其诠释理路背后不仅蕴含着追求圣人原意与反思程朱理学的双重学术关怀,亦包含注重实践进路的现实关切以及复归原始儒学之价值指归。

关键词:王船山 杨时 程朱 《西铭》 天亲合一 张载



李光地《中庸章段》之分章结构及思路分析

——兼与朱子《中庸章句》比较

孙玲玲


内容摘要:李光地将《中庸》分为12章,做出了与朱子不同的章段划分。除却承朱子之意,《中庸章段》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其分章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其次,他从分章的角度解读《中庸》各章的章旨,为我们理解《中庸》的义理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使章段的划分与义理的理解相融相成,相互发明,互为基础。再次,他重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为《中庸》的诸多概念揭示出新的逻辑内涵。李氏分章为《中庸》思想的整体性及系统性解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以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庸》的思想、把握《中庸》的框架提供了重要价值。

关键词:李光地 分章 中庸 结构



多元互补:孔子儒学在西部的传承发展

舒大刚 段博雅


内容摘要:“西部儒学”是指在西部地域生长、传承及发展的儒学,呈现出与中原儒学、东部儒学等同中有异、自具特色的儒学形态,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学与地域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目前学界对于西部儒学的研究,逐渐形成地域儒学、丝路儒学、民族儒学等雏形,将儒学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有机结合,昭示了儒学研究和发展的新视野和新范式。

关键词:西部儒学 地域儒学 民族儒学 丝路儒学 孔子儒学



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

毛丽娅


内容摘要:中国道统意识自古有之,仁义之道构成了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内涵。张栻主张传儒家圣人之道,认为“仁”为四德之长,强调以心性言仁、知仁而求仁;张栻论及儒家道统之传,推尊周敦颐、二程,上承孟子,在乾道年间,张栻已经形成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北宋诸儒的道统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载体、以书院为基地讲学授徒、立祠供祀倡扬儒家道统,重视义理解经、开义利之辩,强调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对儒家道统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栻 道统思想 仁说 周敦颐 二程



熹高足黄士毅考论

尹波 郭齐


内容摘要:朱熹门人黄士毅生于1167年,卒于1224年,1196年从学朱熹。其学术主旨以贴近日用之功夫论为主,重在内心体验和切己践行。朱熹去世不久,即率先从事乃师著述编纂,《晦庵书说》填补了朱熹《尚书》专题论述的空白,类注《仪礼》亦为先师未完心愿,创作理学组诗《训蒙绝句》,对后世影响巨大。朱子三大代表作文集、语录、《四书集注》中,士毅编纂者有其二,为功甚巨。特别是创造性地将朱熹文集、语录按类编排,找到了展现朱熹思想体系的最佳方式,在朱子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朱子文献编纂方面,士毅超越了黄干、陈淳等众多朱门翘楚,堪称第一。

关键词:朱熹门人 黄士毅 朱子学文献



抑儒扬孔:廖平孔经哲学体系中的儒家

杨世文 王雯雯


内容摘要:甲午之役后,思想界对中学价值的重估也被提上日程,这包括对孔子身份的定位以及儒学与诸子关系的楷定。为使华夏文明不坠于地,赋予诸子学存在的合理性,廖平将百家皆收归于孔学,并将儒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围绕孔子、儒家、诸子三者的历史定位,倡言尊经与知圣。生逢古今中西之大变局,惟有求得自救之方才能换来本国文明生机的延续。廖平没有选择尊儒的坦途,而是不避其难,开辟出了一条抑儒尊孔的蹊径。通过对圣人与经典、孔学与儒家、诸子与儒家、汉学与宋学的辨析,廖平揭示了儒家与孔学的差异,从而尊孔子为至圣,退儒家于诸子,达到独尊孔学的目的。

关键词:儒家 孔子 经学 诸子学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