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世界民族》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本期目录
二〇二一年第1期
·理论探讨·
励轩:对一些多民族国家“人民”话语的分析(1)
石立春:21世纪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与规律研究(12)
张育瑄:现代美国民粹主义的结构与困局分析(24)
牛冬:略述美国人类学伦理原则的形成(34)
·专题研究·
朱君杙:英国“脱欧”对苏格兰“脱英”影响初探(43)
雷海花: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考量及其效果(1933—1945)(56)
肖文超:奥斯曼帝国时期境内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68)
·案例分析·
薛可、王晓航:马来西亚广西籍华裔文化特征探讨——基于对马来西亚雪隆暨吉隆坡广西会馆狮舞及其依托仪式的考察 (79)
刘敏:南非开普科伊桑人的渔业生计与身份认同(93)
王阳:族裔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新探(103)
·学科评述·
施琳:非洲民族研究的“中国视角”(115)
·学术动态·
第三届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征稿启事(封二)
内容提要
ABSTRACT对一些多民族国家“人民”话语的分析
励轩
内容提要
这篇论文回应了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划分为一体层次民族(nation)和多元层次民族或亚层次民族(ethnic group/ethnicity)的研究,指出这类划分尽管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话语研究方面的重要创新,但并没有完全摆脱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话语束缚。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加拿大、苏联/俄罗斯的话语体系,揭示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超越传统的单一民族话语,转而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人民”话语。由于多民族国家本身的结构、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出于遏制分离的工具主义需要,一些多民族国家在认同建构上更倾向于使用“人民”话语。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国家 人民 多民族国家 话语
作者
励轩,教授,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1世纪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态势与规律研究
石立春、杨雨林
内容提要
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发端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世纪之交,泛滥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成为一股波及世界各地的社会思潮。当前,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引发的“战略意外”,已经成为西方政治“新常态”。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区域溢出、党团联合的发展态势,潜藏着情感共融律、价值契合律、主体激活律、生成动力律等交互关联的深层规律。
关键词
欧洲 右翼民粹主义 社会思潮 西方政治 民族主义
作者
石立春,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雨林,讲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现代美国民粹主义的结构与困局分析
张育瑄
内容提要
现代美国民粹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民权政治运动之中。较之政治光谱较为模糊的传统民粹主义政治形式,现代美国民粹主义政治具有群体同质性程度较高、反对全球化、反对既定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威等鲜明的右翼政治特征。本文选取了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2010年茶党运动以及2017年特朗普执政作为案例检视,尝试对现代美国民粹主义的理念、进程与现实困局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现代美国民粹主义经历了从新保守主义到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顺应了新自由主义霸权的专制化要求,也符合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势力的诉求,在美国既定政治经济格局不发生变革的前提下,现代美国民粹主义将持续呈现出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融合的样态。
关键词
美国 民粹主义 新自由主义 特朗普主义
作者
张育瑄,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略述美国人类学伦理原则的形成
牛冬
内容提要
美国人类学伦理原则是美国人类学界与美国军事、情报机构互动的“副产品”。因有人类学家参与美国在海外的间谍活动,博厄斯时代的美国人类学届对学科伦理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讨论,但当时学界对伦理的理解程度相当有限而且意见也不统一;二战为美国人类学家提供了一个走向实践应用的“机会”,美国人类学在二战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战争后期美国人类学界出现了担忧伦理的声音;战后初期的人类学应用、冷战中的卡米洛特项目、冷战中的海军广告事件及泰国丑闻导致的伦理危机分别催生了对美国人类学影响深远的1948年《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1967年《关于人类学研究和伦理问题的声明》及1971年《专业责任原则》。《专业责任原则》的诞生标志着美国人类学伦理原则的正式形成。
关键词
人类学 伦理 美国 军事 情报
作者
牛冬,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英国“脱欧”对苏格兰“脱英”影响初探
朱君杙
内容提要
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让苏格兰民族党重新萌生再次公投 “脱英”的想法。在“脱欧”公投中,多数的苏格兰人主张继续留在欧盟以维护苏格兰的根本利益,刺激苏格兰民族党再次谋划发起苏格兰独立公投。不过,苏格兰独立的梦想因英国政府和美国、欧盟的反对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英国、欧盟和苏格兰三方可能经过复杂的谈判达成协议,英国 “脱欧”对苏格兰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被降低。
关键词
英国 苏格兰 “脱欧” “脱英” 公投
作者
朱君杙,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考量及其效果(1933—1945)
雷海花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难民问题困扰全球。人们往往强调难民对于接收国的消极影响,而忽略接收国在接收难民时的积极战略考量。本文以1933年到1945年间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布局为例,提醒人们全面看待难民问题。这一时期,美国接收了总数约1/5的德国难民。这既是人道关怀、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使然,也同样出于国家战略考量,如:发挥德国难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吸收德国和欧洲问题专家从事情报工作,以加速二战胜利;发挥难民在战后处置并重建德国、实现美国在欧洲及世界战略布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收罗各领域的学术难民,以繁荣科技、文化,等等。得益于这些政策及战略,德国难民以很小的人口比例,为美国创造了极大的正面价值。德国难民在战时和战后,都成为美国推行国家重大战略的得力助手。
关键词
美国难民政策 德国难民 二战 知识难民 战略布局
作者
雷海花,副教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奥斯曼帝国时期境内库尔德问题的历史演变
肖文超
内容提要
奥斯曼帝国时期,其境内的库尔德问题经过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自16世纪开始,奥斯曼政府根据米勒特体制对其境内的少数族群实行了宽松的管控政策,库尔德人也享受到了“半自治”的特权待遇;从19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危机加剧,中央政府对境内库尔德人的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先后废除了库尔德人享有的特权地位,结果导致了库尔德人的武装大暴动。哈米德二世时期,奥斯曼政府在镇压奥比杜拉武装暴动的同时,也开始整合亲奥斯曼政府的部分库尔德部落武装,建立了哈米迪耶骑兵旅以维护边界秩序与安全;20世纪初青年土耳其革命的爆发为现代意义上库尔德民族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库尔德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在一战前已然得到了充分的觉醒、培育与发展。经过一战的洗礼,库尔德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一战不仅直接导致了奥斯曼库尔德斯坦的直接分治,而且为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勃兴埋下了因子,对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奥斯曼帝国 库尔德问题 民族独立意识 库尔德民族主义
作者
肖文超 ,副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裔文化特征探讨
——基于对马来西亚雪隆暨吉隆坡广西会馆狮舞及其依托仪式的考察
薛可、王晓航
内容提要
狮舞作为华族族群身份的象征,在马来西亚政治历史变化中历经波折,从最初的“外国”文化发展至现今的民族文化,记载了几代华人为狮舞官方地位的诉求和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斗争。同时,这些政治历史变革也影响着马来西亚雪隆暨吉隆坡广西会馆醒狮团的发展。文章基于对雪隆暨吉隆坡广西会馆醒狮团展演的田野调查,从人类学角度探讨政治、宗教、经济影响下的广西籍华人狮舞及其所依托的仪式所表现出的族群文化维护与本土文化适应平衡并存的文化特征及其衍生的认同关系。
关键词
狮舞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 文化特征 身份认同
作者
薛可,副教授;王晓航,副教授,北部湾大学
南非开普科伊桑人的渔业生计与身份认同
刘敏
内容提要
开普科伊桑人原住民问题是南非种族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南部非洲历史上最早遭遇欧洲殖民者的原住民族,开普科伊桑人濒临灭绝,幸存者被白人政权归类于带有浓厚外来移民色彩的“有色人”种族范畴,造成原住民认同的混淆与消解。基于海洋保护区建设与所谓“海洋保育”的需要,开普科伊桑人的传统渔业生计受到限制,并被扣上“偷猎者”的污名化身份标签,环境种族主义问题恶化。近年来,随着种族和解的深入与原住民运动的兴起,南非政府开始承认并赋予开普科伊桑人渔业捕捞权利,并通过小规模渔业政策等途径推动原住民社区自治,渔业生计的合法化促进了原住民身份认同的重构。
关键词
原住民问题 开普科伊桑人 身份认同 渔业生计 海洋保育
作者
刘敏,讲师,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族裔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新探
王阳
内容提要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移民的同化方式由原来的彻底融入美国逐步转变为重新肯定自己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而移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伴随这一过程逐步显现。从总体上看,族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能力也受制于族裔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多重因素,而不同族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族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一个发展的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关键词
美国外交政策 族裔 影响因素
作者
王阳,讲师,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
非洲民族研究的“中国视角”
施琳
内容提要
仍存在哪些缺憾与不足?与西方学术界相较,中国的非洲民族研究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有没有一种非洲民族研究的“中国视角”?……上述重要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中国非洲民族研究学术史展开系统深入的梳理与思考。本文回溯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非洲民族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根据时代特点、研究主题和方法论的嬗变,划分出“初创”“学术化转型”和“起飞”三个阶段。笔者认为,建国70年来,中国非洲民族研究始终与中非关系大局和发展实践紧密相关,探索出了一条与西方学界迥异的发展道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视角”——从听毛主席的话“搞一点非洲研究”肇始,到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学术化”转型,再到当下在习主席“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领下跨入全面“起飞”的跑道。迄今,中国非洲民族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与突破,同时仍存在一些“空白”与薄弱领域,亟须新一代民族学、人类学者“走进和扎根”非洲田野,撰写新型非洲民族志,进一步凝练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理论范式,从而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推进实践层面的中非友好合作和文化互鉴,做出应有之学科贡献。
关键词
非洲民族研究 学术史 中国视角
作者
施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世界民族》(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原名《民族译丛》,1979 年创刊,1995年改为现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刊载世界民族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核心期刊。《世界民族》的办刊宗旨是以民族视角研究世界,服务中国。选刊方向包括国别民族政策研究、民族主义问题研究、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民族国家建构、国际移民、国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前沿评述等。重点刊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量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并得到作者授权的高质量学术译文。主要栏目有:理论与个案研究、民族学与人类学视野、国际移民论坛、社会文化广角,以及不定期的中青年学者论坛和研究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