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图片,订购期刊

投稿网址:sxllyj.ajcass.org


1992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主办。其前身《史学理论》(1987~1991年),是我国唯一专门以刊登研究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文章为宗旨的学术刊物。本刊重视反映国外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组织讨论史学理论方面的热点问题,刊登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动向和流派的论文、综述、信息和专访等。主要栏目包括:圆桌会议、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专题论文、理论沙龙、综述、历史学家、外刊信息摘译、书评、书讯等。


目录

提要

圆桌会议·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


【编者按】

近代以来,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学者对他们的现代化道路做出理论总结,即现代化理论,并将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模式推荐给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非拉地区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开始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但在循着现代化理论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纷纷遭遇挫折,于是开启了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其中,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成效最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目前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继续开拓、探索。回顾、思考现代化建设历程,有助于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增强道路自信。为此,本刊约请五位学者撰写专文,希望能对当前的现代化研究有所推进。


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徐 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德国现代化进程的三种解说评析

孙立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德国研究中心教授)


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

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印度现代化过程中社会转型的困境

——以泰米尔纳德邦为例

宋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拉美国家现代化道路中的农村人口迁移问题

——以墨西哥为例

王文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取向与趋向

——从“新革命史”研究谈起


张太原

【提要】

近年来对“新革命史”的讨论,成为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就“新革命史”研究的意旨来看,主要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学术取向:一是化域外理论为本土方法;二是由具体而归纳,以“小”求“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系列的讨论和“辨析”中,“新革命史”初期的“取向”与实际产生的“趋向”最终发生背离。这似乎说明,“新革命史”着重强调的社会史的视角与方法并不能涵盖或囊括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革命史研究。推动中国革命史研究的进展,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取向,多取向、多层面、多纬度的中国革命史研究,才可能会趋向于呈现中国革命内在的系统和外在的全貌,并揭示未曾注意的而又足以警示后世的面相,为探寻中国革命规律性认识创造条件。

【关键词】

理论  社会史  新革命史

【作者】

张太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研究人员;邮编:100089


专题研究

中古欧洲与中古世界

——历史多样性统一视野下的探讨


侯树栋

【提要】

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古世界当然也不例外。中古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进理路,因而都是“特殊”的。然而,这些“特殊”不是脱离中古世界共同结构与法则的“特殊”,而是蕴含共同结构与法则的“特殊”。现代文明始于欧洲的一隅之地西北欧,这是历史事实。正是这个事实促使论者竭力论证西方与非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乃至根本不同,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将中古欧洲纳入以“现代”的发生为中心的历史叙事。历史学家在面对中古世界无限丰富的历史差异时,似应进一步思考,这些差异显示的是根本不同的社会,还是同性同质社会在一些层面的不同表现?运用唯物史观,自觉引入世界历史眼光,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避免陷入历史阐释中的某种“后见之明”。

【关键词】

中古欧洲  中古世界  多样性统一

【作者】

侯树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邮编:100875



日本学界侵华战争研究的环境史脉络刍议


陈 祥  塚濑进

【提要】

侵华战争研究一直是日本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存在一条可以视为环境史趋向的研究脉络。大体而言,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二战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日本学界只是将环境作为历史事件与社会演变史的一个背景因素,或是研究中提及的一个侧面;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在侵华战争研究中建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将环境元素作为侵华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意识之一;21世纪后,随着一批学者吸收或采用环境史研究方法,从跨学科、多维视角研究侵华战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后续中国社会的影响。梳理日本学界在侵华战争研究长期存在的环境史趋向,能够推动中国学界从环境史视角加强对侵华战争研究的学术反思。

【关键词】

环境史  侵华战争研究  日本学界  资源  矿产

【作者】

陈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邮编:100007;

塚濑进,日本长野大学教授;邮编:386-1298



探索“夹缝空间”:红海史研究的演进探索


王 涛  黄世顺

【提要】

以海洋为中心的红海史研究方兴未艾。不同时期人群有关红海的知识是红海史研究的重要前提。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学界的红海史研究发展出多样化的研究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总体史与环境史启发,红海史研究的视角发生转换,红海从“历史背景”变成“历史主体”。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全球史观影响下,学界对陆地史观的反思促进了“新红海史”研究。研究者基于全球、区域与国家三重视角提出了从“联通”到“流动”的红海史、作为“网络”的红海史、“红海人”的身份构建等问题,在创新红海史研究范式的同时,探索了红海史学科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认知红海  议题发展  视角革新  新红海史

【作者】

王涛,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教授;

黄世顺,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邮编:650000



美国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检视与省思


褚艳红

【提要】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在妇女形象建构、活动空间以及妇女发展等专题方面有不少成果。口述史方法、民族志调研和社会性别范式构成美国该领域研究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特定社会语境和诸多文化学术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美国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基本面貌。中国学界可借鉴美国妇女史学界的方法理论,思考美国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可能与不足,辨别美国在本土女性主义精神影响下关于中国当代妇女发展观点的洞见与偏颇,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多元分析框架。

【关键词】

美国  妇女史  口述史  民族志  社会性别

【作者】

褚艳红,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邮编:200235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及其意义


廉 敏

【提要】

“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仍存在混乱情形,潜在地制约着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宋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理论”与“历史”,尚无“历史理论”;“历史理论”一词在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下凸显出该词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科学、史学改革、继承我国史学优秀遗产、正确解读经典等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历史理论”概念的内涵得到深度探讨。“历史理论”是在近代中国树立的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涵而不断中国化的外来概念。

【关键词】

历史  理论  历史理论  中国化

【作者】

廉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邮编:100101




两宋时期的兴亡论及其研究价值


胡楚清

【提要】

兴亡论是中国古代史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兴亡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至两宋时期,兴亡论异常活跃,不仅在频次、规模上大增,一些常规议题也得到非同寻常的讨论,整体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两宋时期的兴亡论不仅映射出宋代的众多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突出地位。可以说,两宋时期的兴亡论是中国古代兴亡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高峰,它对于宋代历史、中国古代史论和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都具有独到的价值。

【关键词】

兴亡论  宋史  研究价值

【作者】

胡楚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编:100101



雍正朝大运河治理及机构协作研究


田一平

【提要】

大运河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清代是大运河治理的集大成时期。为治理河务,雍正帝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整饬康熙末年运河治理中存在的弊政;另一方面,通过河政改革,协调河、印关系,实现河、印“一体”。通过此次治理,大运河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力地维护了清朝大一统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

雍正  运河治理  机构协作

【作者】

田一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200234



理论沙龙


文化自觉与世界文明史书写


刘文明

【提要】

世界文明史的书写历史表明,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19世纪西方的世界文明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自我”膨胀,而20世纪初作为舶来品的世界文明史在中国则表现为以欧洲为中心的“自我”丧失。但是,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批评,也使世界文明史书写出现了从“西方中心观”向平等互动观的变化,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等著作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的中国,随着学者们对文明史这种“新史体”的探索不断深入,他们力图将中国置于世界各文明之中来理解,从张国仁的《世界文化史大纲》到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无不体现出中国学者在书写世界文明史时不断强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写好世界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基础。

【关键词】

世界文明史  文明反思  文化自觉

【作者】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邮编:100089


历史学家

史念海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特点与变化


张 博

【提要】

史念海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关注历史民族地理问题。相较于政治史、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史念海突破传统片面强调血缘、族别的观念,立足于各民族所居多元地理环境,从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的人地互动和族际互动入手,基于动态分析的视角,从疆域沿革、农牧分界线变迁、农牧区域盈缩、生态环境变化等过程,对民族空间分布变迁、民族交流融合、民族区域开发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与需求,这些理念与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特点并非在短期内形成,而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变化,并与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学术性与致用性形成共振。

【关键词】

史念海  历史民族地理  史学理论  民族研究

【作者】

张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邮编:710127



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期刊目录 |《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