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世界民族》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方式:http://sjmz.ajcass.org
·“二十大”精神专栏·
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廖炼忠(1)
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
刘卓红(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实践阻力及优化路径
罗圣荣、张新、廖宏瑞(20)
·专题研究·
民族认同构建视角下雅利安主义在伊朗的散布与影响
李福泉、李文庭(29)
从“部落国家”到“民族国家”——论19世纪后期阿富汗国家建构对部落社会的超越
闫伟、于开明(44)
多源流模型下政党政治视阈中的地方分权政策制定机制——以苏格兰地区分离为例
刘力达(57)
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在阿根廷的传播
曾少聪、李善龙(74)
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作用与特点探析
胡晔(86)
·案例分析·
依边而生:尼泊尔利米人及其中尼边境贸易生活研究
李志农、邬迪(101)
乌俄关于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历史书写评析
桂欣(114)
·学术动态·
第五届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征稿启事
(封二)
“
内容提要
”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廖炼忠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表达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更加突出重点行动领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从辩证统一的视角来看,全球发展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制度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方向指引,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虽然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加强丰富国家间的利益,促进国家间的认同以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进而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也面临着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美西方国家污名化和逆全球化思潮冲击等限制因素。展望未来,中国应立足自身发展经验,创设全球发展知识分享平台;加强发展机制对接,完善现有国家发展制度体系;布局国际发展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网络,聚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发展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二十大报告 全球发展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作者:廖炼忠,教授、副校长,云南大学,昆明,650091
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
刘卓红
内容提要: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可以从马克思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文明观的内涵,而且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走现代化道路、推动本国发展,是当前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全世界既想实现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又想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文明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方法论
作者:刘卓红,教授、院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实践阻力及优化路径
罗圣荣 张新 廖宏瑞
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世界全局视角提出的顶层设计,为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历经十年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在周边国家和部分区域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构建进程中,仍面临着全球价值认同的壁垒、全球治理中大国权责失衡、逆全球化势力冲击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需进一步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提升理论自洽性和现实相容性。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并行,积极维护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制度体系,助推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稳致远。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进程 实践挑战 优化路径 全球治理
作者:罗圣荣,研究员,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张新,研究助理,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廖宏瑞,助教,云南大学外语学院,昆明,650091
民族认同构建视角下雅利安主义在伊朗的散布与影响
李福泉 李文庭
内容提要: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明的辉煌。它迎合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民族国家构建与西方化改革的需要,成为伊朗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得以广泛散布传播。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雅利安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后再次公开出现,在官方伊斯兰主义主导下继续参与伊朗民族认同的构建,但雅利安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二者内在的排他性使得伊朗并未走出民族认同困境。雅利安主义对伊朗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和对外交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伊朗 雅利安主义 民族认同构建
作者:李福泉,教授;李文庭,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安, 710127
从“部落国家”到“民族国家”
——论19世纪后期阿富汗国家建构对部落社会的超越
闫伟 于开明
内容提要:部落是近代以来阿富汗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1747年阿富汗建国之后,杜兰尼王朝在经济、安全和政治合法性等方面严重依赖部落社会,属于“部落国家”。19世纪后期,拉赫曼国王从英属印度获得补助,借此建设现代常备军和忠君的官僚体系;将宗教集团纳入国家控制,避免其与部落联合;通过宗教赋予统治合法性,从而确立了对部落社会的直接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社会的割据和自治状态。这塑造了现代阿富汗国家,但也成为现代阿富汗诸多问题的逻辑原点。拉赫曼对现代国家的形塑有其限度,他并未解决国家集权与部落分权的道路之争,也为彻底瓦解部落社会和宗教力量的自治性,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又为后续的外部干涉打开了大门。这些问题在当代阿富汗仍有回响。
关键词:阿富汗 部落国家 国家建构 阿卜杜尔·拉赫曼
作者:闫伟,教授;于开明,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安,710127
多源流模型下政党政治视阈中的地方分权政策制定机制
——以苏格兰地区分离为例
刘力达
内容提要:在没有诸如暴力冲突等压力,且担忧地方分权会加剧分离风险的情况下,国家为什么还要制定在民族主义地区实施的地方分权政策?既有理论对于英国苏格兰的地方分权这一重要案例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笔者运用并发展公共政策经典的多源流模型,基于一手史料,发现地方小党——苏格兰民族党的崛起固然是促使国家决策者即全国性大党——保守党和工党由反对转为支持地方分权政策的必要条件,但“扣动扳机”的条件却是小党崛起对大党构成的政治压力,包括由大党在选举竞争中的激烈程度或票仓分布所影响的选举压力,以及执政党处于少数政府困境而需与小党联盟的执政威胁。
关键词:地方分权 地方自治 民族主义 政党 多源流
作者:刘力达,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2488
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在阿根廷的传播
曾少聪 李善龙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移居海外,形成海外华人群体,包括华侨和外籍华人。伴随中国海外移民的活动,中华文化也传播到海外。本文以阿根廷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阿根廷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类型和重要载体,进而分析阿根廷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和局限。本文指出阿根廷的华侨华人主要是来自福建的新移民,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更多地停留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表层的器物文化和习俗文化层面,对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层面的传播,在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阿根廷的传播,需要良好的中阿关系,并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阿根廷华侨华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海外华人 在阿根廷 传播 中华文化
作者:曾少聪,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81;李善龙,讲师,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60000
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作用与特点探析
胡晔
内容提要: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the League of United Latin American Citizens, LULAC)是美国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拉丁裔非政府组织之一。同盟的宗旨是维护美国宪法所赋予墨西哥裔公民的平等权利。同盟在提升墨西哥裔公民的教育水平,反抗种族隔离与歧视,影响美国政府对墨西哥裔的移民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盟在发展中还形成了多个特点,即实行同化策略、坚持保守主义政治立场、代表墨西哥裔精英阶层利益。由于美国政府缺乏对墨西哥裔移民的连贯政策、墨西哥裔内部分歧严重等原因,也让同盟的同化策略陷入困境。
关键词: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 墨西哥裔 非政府组织 同化策略
作者:胡晔,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依边而生:尼泊尔利米人及其中尼边境贸易生活研究
李志农 邬迪
内容提要:尼泊尔利米谷地与我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接壤,跨境贸易历史悠久。利米人与我国藏族同源,历史上王系的频繁更迭,致使其在归属问题上错综复杂。根据1961年的《中尼边界条约》,利米地区划归尼泊尔管辖。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兴边富民”的政策背景下,尼泊尔利米人直接或间接地成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兴边富民”政策的受益者、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关注利米人及其中尼边境贸易生活,对我国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尼泊尔 利米人 边境贸易 周边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李志农,研究员;邬迪,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昆明,650091
乌俄关于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历史书写评析
桂欣
内容提要:1648年,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发动了一场反抗波兰贵族的哥萨克农民起义,在第聂伯河两岸的乌克兰地区建立了哥萨克自治政权。这是乌克兰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事件。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国历史学家从各自角度书写关于这场起义的不同记忆,体现了乌克兰民族独立意识与俄罗斯帝国思维的碰撞。20世纪50年代,苏联历史学家将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表述为“1648—1654年乌克兰民族解放战争”。1991年以后,俄罗斯历史学家大体上延续了苏联时期的官方阐述,强调乌克兰人民选择一条与俄国合并的道路。乌克兰历史学家则在民族主义史学思想的指导下,赋予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丰富的民族革命内涵。近年来,俄乌关系急剧恶化,“去俄罗斯化”成为乌克兰历史政策的核心思想。关于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书写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国际政治因素,这从历史角度反映出当代乌克兰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及社会“脱俄入欧”的主流趋势。
关键词:乌克兰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 历史书写 民族主义 俄罗斯
作者:桂欣,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系,北京,102488
实习编辑:倩倩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学术期刊